•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36卷  第4期

基础医学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脓毒血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余刚, 何先弟
2011, 36(4): 329-331.
摘要:
目的: 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对脓毒血症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中核因子κB (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A)组、脓毒血症ALI (B)组、脓毒血症ALIω-3PUFA干预(C)组,每组10只,对B、C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建立脓毒血症ALI模型,C组通过颈静脉置管给予含ω-3 PUFA的营养支持。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动物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A组大鼠的肺组织中见少量散在的NF-κB细胞;在B组气道黏膜、肺间质、肺泡腔以及内皮细胞中均可见大量的NF-κB细胞;C组中NF-κB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与B组相类似,但较B组却有明显减少(P<0.0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3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蛋白均表达。结论: ω-3 PUFA能减少NF-κB在脓毒血症所致ALI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ω-3 PUFA通过抑制NF-κB途径而减轻脓毒血症所致大鼠ALI的炎症程度。
姜黄素对椎板切除术后大鼠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张伟, 王立新
2011, 36(4): 332-334.
摘要: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椎板切除术后大鼠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手术切除L1椎板后造成0.3 cm×0.5 cm硬脊膜裸露区,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不作任何治疗;胶原蛋白海绵组(B组)、姜黄素胶原蛋白海绵组(C组)分别在椎板缺损处放置0.5 cm×0.7 cm胶原蛋白海绵和吸收姜黄素二甲基亚砜溶液(0.25 g/ml)的胶原蛋白海绵。术后4周进行瘢痕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并按Rydell法大体评定粘连程度。结果: B、C组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均低于A组(P<0.05和P<0.01)。Rydell分级显示,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能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生成,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
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朱磊, 傅鸣郁, 王明光, 田静, 何秀华, 安新江
2011, 36(4): 335-338.
摘要: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AMI组(B组)和EGb761组(C组)。C组腹腔注射EGb761(20 mg/kg),A组和B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共3天。实验大鼠于第3天开胸,A组冠脉下穿线但不结扎冠状动脉,B组和C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实验终点,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细胞色素C (Cytc)和Caspase-9表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与B组相比,C组SOD活性明显增高,MDA含量显著下降,AI及Caspase-9表达明显降低,Cytc胞质表达显著减少而线粒体表达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P<0.01)。结论: EGb761可减少AMI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功能,减少Cyt-c释放入胞质有关。
Ⅳ型胶原酶尾壳核内注射致中重度脑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王坤, 张少军
2011, 36(4): 339-341.
摘要:
目的: 通过Ⅳ型胶原酶+肝素钠尾壳核内注射建立一种稳定的中重度脑出血大鼠模型。方法: 66只SD大鼠随机分成Ⅳ型胶原酶0.4 U组(A组,12只)、Ⅳ型胶原酶0.6 U组(B组,42只)及Ⅳ型胶原酶0.8 U组(C组,12只),3组同时均配伍肝素4 U。制作脑出血模型后A组24、72 h,B组4、12、24、48、72 h以及5、7 d,C组24、72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检测肢体功能缺损情况,通过多媒体病理图像分析仪测定脑血肿体积大小及水肿带体积大小。结果: 24、72 h血肿体积、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血肿体积小,较弥散,水肿带较窄,神经功能缺损较轻;B、C组血肿体积大,边界清楚,水肿带较宽,神经功能缺损重;但C组病死率高达37%,B组病死率较低,<6%。结论: 0.6 UⅣ型胶原酶+4 U肝素尾壳核内注射可以诱导建立稳定的中重度脑出血大鼠模型,模型肢体功能缺损明显,存活率高,能作为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研究的可靠应用平台。
临床医学
下肢股蓝肿12例诊治分析
宋涛, 余朝文, 聂中林, 卢冉, 陈世远, 孙勇
2011, 36(4): 342-344.
摘要:
目的: 总结股蓝肿(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PCD)的诊治经验,探讨最佳诊治方案。方法: 12例PCD患者,4例行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2例行下腔静脉永久性滤器植入+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5例行下腔静脉永久性滤器植入+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术。1例予以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结果: 11例手术均成功,未发生与手术、抗凝、溶栓等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无肺栓塞、截肢、死亡发生。另1例保守治疗者,第2天足背动脉可触及,第8天接近正常。结论: 股静脉切开取栓联合及时、有效、足量的抗凝是治疗PCD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以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非血液系统疾病108例分析
杨艳丽, 耿英华, 李佳佳, 张凤
2011, 36(4): 345-346.
摘要:
目的: 分析以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非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开阔临床医生思维,避免误诊、漏诊。方法: 对108例以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非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8例中感染性疾病31例,其中疟疾28例,流行性出血热2例,伤寒1例;脾功能亢进21例;结缔组织病21例,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为多见;骨髓转移癌18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7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5例;胃肠道肿瘤5例。结论: 以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非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脾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病和骨髓转移癌,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子宫颈醋白上皮定位活检700例临床病理分析
钟辉, 刘锦钰, 宋曾光
2011, 36(4): 347-349,353.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颈醋白上皮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对阴道镜子宫颈醋白试验阳性700例进行定位活检,并对临床病理资料予以总结。结果: 病理诊断炎症471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21例(CIN1 65例,CIN2 28例,CIN3 28例),鳞状细胞癌7例,鳞状化生34例,增生64例及正常黏膜3例。结论: 阴道镜醋白上皮定位活检病理检查可指导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Skp2和Ki67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叶国柳, 席玉玲, 凌斌, 赵卫东, 承泽农
2011, 36(4): 350-353.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6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3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子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形成过程中Skp2和Ki67表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kp2和Ki67在正常子宫颈、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3.3%、66.7%、71.7%和16.7%、56.7%、83.3%,二者在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P<0.01);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均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 Skp2和Ki67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一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有一定关系。Skp2和Ki67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CIN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标志物,可提高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
后路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8例疗效分析
杨德顺, 黄明, 王开明, 廖亮
2011, 36(4): 354-355,358.
摘要:
目的: 观察后路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路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18例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治疗后ODI和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随访8~39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评定为优11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78%。结论: 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疗效满意。
不同β2受体激动剂及吸入装置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的影响
吴龙云
2011, 36(4): 356-358.
摘要:
目的: 比较2种β2受体激动剂以及不同吸入装置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吸药前均测定基础肺功能(FEV1)后随机分3组,A组30例用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PMDI)吸入特布他林,B组30例用PMDI吸入沙丁胺醇,C组40例用储雾罐吸入特布他林,15 min后复测肺功能,分别计算FEV1改善率和增加绝对值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结果: A组和B组FEV1改善率和绝对值及舒张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FEV1改善率和绝对值及舒张试验阳性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的作用相似;使用储雾罐吸药,效果优于PMDI,可以增加吸药效率,提高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检出率,减少支气管哮喘的漏诊。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38例疗效分析
陈欣, 汪艳萍, 彭秀丽
2011, 36(4): 359-360.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8例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行双极电凝止血。结果: 37例找到明确出血点,1例未见明确出血点。双极电凝一次治愈36例,2例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电凝后仍有少量出血,经控制血压后治愈。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诊3个月均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鼻内镜下可准确寻找到出血点,双极电凝能有效止血。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24例诊疗分析
王恒毅, 常洞镭, 刘伟鹏
2011, 36(4): 361-362,365.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年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 选择PLC患者80例,随机分为青年肝癌组(年龄<40岁)24例,非青年肝癌组(年龄≥ 40岁)56例,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症状、肝脏功能、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青年组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比例较非青年组高(P<0.05~P<0.01),青年组胆管细胞癌比例较非青年组少(P<0.05)。青年组肝脏功能较老年组好(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非青年组低(P<0.05)。结论: 青年人肝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手术耐受性高,治疗应尽量采用以根治性肝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2种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临床比较
章敏姬
2011, 36(4): 363-365.
摘要:
目的: 比较脐带夹结扎与气门芯结扎的优缺点。方法: 随机抽取产科分娩新生儿中脐带夹法202例和气门芯法119例进行观察。结果: 气门芯组愈脐时间明显短于脐带夹组(P<0.05),且无脐部并发症出现。结论: 气门芯法明显优于脐带夹法,可减少脐炎发生,方便、有效、经济。
同期双侧颈淋巴清扫术38例分析
邹杰, 王凯, 张波, 胡季洋
2011, 36(4): 366-367.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期双侧颈淋巴清扫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38例行同期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其中37例采用双侧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或分区性颈淋巴清扫,仅1例行一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另一侧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结果: 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创口出血1例,出现一侧乳糜瘘2例,经负压吸引保守治疗痊愈。1例双甲癌术后第3天气管切开,拔管出院后半年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后永久带管。咽瘘2例,1例保守治疗痊愈,1例行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痊愈。淋巴结阳性数0~12个。双侧颈淋巴结均阳性21例;一侧淋巴结阳性11例,另一侧阴性;两侧淋巴结阴性6例。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围手术期处理及时正确,同期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是安全的,消除了患者二期手术的痛苦,节省了医疗经费。
新生儿气漏30例临床分析
闵红
2011, 36(4): 368-369.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漏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新生儿气漏的临床表现、类型、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呼吸困难、青紫是新生儿气漏的主要临床症状,气漏以气胸最为多见。经治疗,痊愈21例,好转后自动出院8例,病死1例。结论: 新生儿气漏的临床具有一定特点,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的病理诊断与预后
法文, 曾郁, 杨振忠, 王树军, 刘金山
2011, 36(4): 370-373.
摘要:
目的: 探讨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的肺腺癌临床特点,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的肺腺癌,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影像学发现肺部占位;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游离乳头状细胞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癌细胞上皮膜抗原、上皮性钙黏附蛋白、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均为阳性,核增殖指数高表达,细胞角蛋白20、雌激素受体均为阴性。手术后平均随访2年,其中2例手术后6个月发现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另2例术后存活,至今未见肯定远处转移。结论: 伴有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中其微乳头状结构提示肿瘤的侵袭转移行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经胸入路小儿食管裂孔疝14例外科治疗
段贤伦, 章鹏, 商子寅, 钟稳稳, 祝宝丰, 丁力
2011, 36(4): 374-37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胸入路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方法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左侧经胸入路食管裂孔疝修补附加Belsey方法抗胃食管反流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14例。3例诊断为滑动性疝(Ⅰ型),1例为食管旁疝(Ⅱ型),余10例为混合性疝(Ⅲ型)。结果: 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130~180 min,术后3~11天拔管,住院15~31天。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2年,患儿体重增加,营养良好,无复发。结论: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Ⅰ型食管裂孔疝和Ⅱ、Ⅲ型食管裂孔疝应早期手术治疗,左侧经胸入路食管裂孔修补术附加Belsey方法抗胃食管反流手术视野暴露好,操作方便,损伤相邻器官少,修补准确,切口隐蔽美观,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陈光贵, 罗来兵, 郑立升, 葛贤祥, 陶翔玉
2011, 36(4): 376-378.
摘要: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61例防治分析
王士强
2011, 36(4): 379-38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61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3.3%,再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变化及骨窗张力增高(去骨瓣患者),手术后血压仍持续增高且波动幅度大;70.5%的再出血发生在手术后24 h内。结论: 术中妥善止血和术后保持血压平稳是避免和减少再出血的关键因素,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观察
张刚, 伍万权
2011, 36(4): 381-382.
摘要:
目的: 观察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3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并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观察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情况。结果: 术后35例切口一期愈合;并发皮下积液5例,其中位于腋窝处3例,胸骨旁2例;皮瓣坏死3例,主要集中在切口中段边缘,其中皮下积液合并皮瓣坏死2例。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应用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可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韩俊柱, 尹宗生, 耿春辉, 陈辉
2011, 36(4): 383-38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应用PKP治疗11例OVCF。测定手术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患者较术前视觉模拟评分减小、伤椎高度增加及Cobb角恢复(P<0.01)。术中出现1例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肺栓塞和脊髓、神经受压。术后2个月出现1例相邻椎体骨折,无肋骨骨折、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 PKP治疗OVCF能够迅速减轻骨折引起的疼痛,并能恢复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且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托吡卡胺与阿托品凝胶在青少年近视验光中应用效果比较
王静, 费华, 贾万程
2011, 36(4): 385-386.
摘要:
目的: 对比托吡卡胺与阿托品凝胶对青少年近视散瞳验光的效果。方法: 用托吡卡胺与阿托品凝胶对108例(216眼)青少年近视眼进行散瞳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 216眼近视球镜度数2次验光结果,近视球镜度数符合率为95.8%,复性近视柱镜度数符合率为92.9%,散光轴向符合率为94.4%。瞳孔复原后根据散瞳检影结果试镜所得最终屈光度比对:近视球镜度数符合率为97.2%,近视柱镜符合率为93.7%,散光轴向符合率为96.0%。结论: 青少年近视用托吡卡胺散瞳验光是切实可行的。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40例临床分析
汪传富, 姜春林
2011, 36(4): 387-389.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戊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患者与40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重叠感染组HBeAg阴转率、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使病情急性加重并形成重症化,但戊型肝炎病毒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延长阿托品化时间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间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影响
袁兆春, 安小峰, 牛军, 强浩, 刘佳, 崔惠康
2011, 36(4): 389-390.
摘要:
目的: 探讨延长阿托品化时间对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中间综合征(intermermediate myasthenic syndrome,IMS)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759例急性AOPP患者中传统治疗(A组)378例,阿托品和盐酸戊乙奎醚联合治疗(B组)381例。结果: A组发生IMS 27例,病死9例;B组发生IMS 12例,病死2例。B组IMS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但2组IMS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品,快速阿托品化,盐酸戊乙奎醚维持用量,间断阿托品应用,维持阿托品化状态96 h以上,病程中常规应用复能剂,营养支持对症等可明显降低AOPP患者IMS的发生率。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及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王海洋, 袁彬, 张旭鹏, 周建飞, 柴林涛, 王洪灵
2011, 36(4): 391-392.
摘要:
目的: 观察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及RF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及RF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12例,并在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进行JOA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9~40个月,12例症状均得以缓解,恢复体力劳动。术后8个月,12例椎体间植骨骨性融合。JOA评分6.5~14.5分。优9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及RF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可靠。
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157例分析
郑玉水, 刘怀凤, 时欣
2011, 36(4): 392-39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7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PH患者再行CT、X线、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将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压与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作比较。结果: 157例经临床确诊PH156例,误诊1例;结合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PH病因149例;行心导管检查14例,导管所测肺动脉压与超声心动图所测肺动脉压基本一致。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PH具有无创,准确率高,快捷,以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而且可以明确大部分患者的病因,但要求检查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
脓胸31例治疗分析
樊友强
2011, 36(4): 394-394.
摘要:
目的: 探讨脓胸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31例脓胸患者均采用全程,足量抗感染治疗,2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其中4例效果不佳转为开胸手术;5例包裹性脓胸直接手术治疗。结果: 31例均痊愈。结论: 抗感染结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脓胸有明显效果,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包裹性脓胸应早期手术。
影像医学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15例
付春生, 谭玉林
2011, 36(4): 395-397.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实施经皮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出血部位,用明胶海绵超选择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其中2例使用微钢圈栓塞。结果: 出血均来源于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剂呈片状、小点状外渗,或子宫动脉明显扭曲;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加上微钢圈栓塞后即作DSA造影显示子宫动脉已栓塞,造影剂无外渗,出血立即完全停止13例,逐渐减少2例,经对症治疗1周内出血停止。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是快速、有效、微创、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
超声弹性成像及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颈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张敏
2011, 36(4): 398-400,404.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弹性成像及阴道超声在子宫颈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109个)子宫颈占位性病灶进行纵横切面弹性扫查,将弹性图像分为1-5级。同时采用阴道超声检查诊断肿块大小、形态、境界、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后方回声改变等,将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比。结果: 阴道超声诊断子宫颈占位性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71%、82.11%、82.57%;弹性成像横切面分别为100.00%、63.16%、67.89%;弹性图像纵切面分别为100.00%、58.95%、64.22%,与病理学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阴道超声和弹性图像进行联合诊断,则横断面弹性图像分别为85.71%、93.68%、92.66%;纵断面弹性图像分别为85.71%、92.63%、91.74%,与病理学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超声、弹性成像、阴道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诊断子宫颈占位性病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纵切面与横切面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能为子宫颈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信息,但仍需结合阴道超声诊断指标。
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肿块171例分析
李安洋, 孔令权, 陈沛东, 林逢春, 张来安, 周慧
2011, 36(4): 401-40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仪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171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再采用CDFI检测肿瘤周边及内部的血管分布,并用频谱多普勒测量血流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参数,同时探查双侧腋窝有否肿大淋巴结。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分别为82例和89例,而超声直接诊断或提示诊断为良、恶性分别为71例和85例,符合率分别为95.5%和86.6%。良性组中性质待定5例,误诊为恶性6例,误诊率为7.3%;恶性组中误诊4例,误诊率为4.5%。CDFI显示乳腺良、恶性肿块在边界、形态、内部回声、侧方声影、后方回声、血管分布、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频超声结合CDFI可对肿块的大小、数目、位置等一般情况能作出准确判断,CDFI能评价肿块的二维图像、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提高良、恶性乳腺肿块的诊断正确率有较高价值。
检验医学
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及分析
陈素莲, 陈治文, 夏俊, 武文娟
2011, 36(4): 405-406,409.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校园内乙肝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蚌埠医学院2009级3 120名新生清晨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改良赖氏法、重氮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结果: 3 120名新生中,HBsAg阳性99名,阳性率为3.17%;男、女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3.77%和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ALT异常率和TBIL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TBIL异常者中男女生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HBsAg携带率比社会人群的HBsAg携带率低,对有HBsAg阳性的学生应加强管理,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防止乙肝在学校传播。
正常孕妇不同孕期及产后3天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黄中海
2011, 36(4): 407-409.
摘要:
目的: 检测正常孕妇在不同孕期及产后3天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8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对照组)、240例孕妇(早、中、晚孕组各80例)及80例产后3天产妇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产后3天组PT均高于对照组和早、中、晚孕组(P<0.05~P<0.01),而早、中、晚孕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IB、APTT和D-D在中、晚孕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晚孕组TT均低于对照组和产后3天组(P<0.05)。结论: 孕妇随孕期延长血液逐渐呈现高凝状态,产后3天趋于正常;对其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对预防孕产妇血栓栓塞性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恶性血液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张夏, 黄传荣
2011, 36(4): 410-412.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凝血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时凝血指标的差异,并总结急、慢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白血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组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凝血指标PT、APTT、D-D、FDP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中霍奇金组与非霍奇金组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异常,通过测定FIB、D-D、FDP等指标,可早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高凝状态,为及时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通过对PT、APTT的监测,可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临床用药监测提供实验依据。
护理学
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高艳, 许华山, 魏婷婷, 朱克云, 马银瑞, 陆春苗
2011, 36(4): 413-416.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生活质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效能感问卷对84例癫痫患者进行评定,并随机取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癫痫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癫痫组和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总分与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发作类型无相关性,与发作频率、病程、自责、幻想和退避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经济情况、支持总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影响最大的是自责、幻想、自我效能感、经济情况及近3个月发作频率。结论: 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受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进行整体护理,才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李德珍, 龚虹云
2011, 36(4): 416-417.
摘要:
目的: 观察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将199例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PICC常规置管化疗(常规组)85例,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化疗(观察组)114例。观察2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评价患者置管后舒适度。结果: 常规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置管后舒适度和首次穿刺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 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置管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置管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对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影响
李芳, 赵家菊, 李传敏
2011, 36(4): 418-419.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应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对静脉血管的影响。方法: 将210例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BD公司生产的22G留置针,观察组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观察2组在静脉留置过程中及输液期间穿刺失败率、针眼处红肿、局部渗漏肿胀、套管针阻塞、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穿刺失败率及局部渗漏肿胀、套管针阻塞、静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眼发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留置时间(6.1±2.8)天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2±1.6)天(P<0.05)。结论: 使用BD公司生产的22G静脉留置针较24G留置时间更长,对血管影响更小。
健康教育减轻芬太尼透皮贴剂所致便秘的效果观察
周炜, 冯秀玲
2011, 36(4): 419-421.
摘要:
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减轻芬太尼透皮贴剂所致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80例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比较2组治疗2周和4周便秘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可降低芬太尼透皮贴剂所致癌症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综述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T细胞表位的研究进展
彭美玉, 李柏青
2011, 36(4): 421-426.
摘要:
结核分枝杆菌(Mtb)的蛋白抗原根据所处细胞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分泌性蛋白、胞质内蛋白和膜脂蛋白三类。其中Mtb分泌性蛋白对抗结核菌感染的免疫作用最为重要。
生长因子相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研究进展
许克庆, 肖玉周
2011, 36(4): 426-429.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是具有多方向性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它可以向骨、软骨、脂肪、血管内皮、神经、肌腱、肌肉等多种组织分化,因此BMSC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表达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姜海广, 姜波健
2011, 36(4): 429-431.
摘要:
胃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率为30%~50%。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很多,而浸润和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碳酸酐酶Ⅸ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朱诺, 黄关宏, 王忠明
2011, 36(4): 432-434.
摘要:
1986年Oosterwijk在肾细胞癌系中发现一种肾癌相关抗原G250,随后Pastorekova等[1]相继利用MaTu病毒MN的单克隆抗体M75从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系中发现MN特异性蛋白,并认为其有肿瘤相关基因产物的特点,把其称为MN。
乙酰肝素酶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周国才, 吴生华, 姜波健
2011, 36(4): 435-437.
摘要:
由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以及早期诊断方法的局限性,胃癌病死率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1-2]。多年来,胃癌发生、发展及其侵袭转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