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和舒适度的影响

冯伟 荣向霞 刘利军 姚宝菊 柴虹

引用本文:
Citation:

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和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简介: 冯伟(1975-), 女, 主管护师
  • 基金项目: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项目 2016qk017

  • 中图分类号: R473.5

Effect of the pressure dressing of modified spinning radial artery hemostatic device on postoperative hemostasis and comfort of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

  • CLC number: R473.5

  • 摘要: 目的观察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纱布绷带加压组(A组)、旋压式止血器组(B组)和旋压式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组(C组),观察3组的止血疗效和病人的舒适度。结果3组病人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率A组高于B组和C组(P < 0.01和P < 0.05)。术后腕围A组和B组均大于C组(P < 0.01);血氧饱和度A组和C组均大于B组(P < 0.01)。术后淤青率、小肿块率、皮损率、桡动脉闭塞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大肿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淤青率A组高于B组和C组;小肿块率A组高于B组;皮损率A组低于C组,C组低于B组;桡动脉闭塞率A组低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可以在有效止血的同时降低局部并发生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术后舒适度。
  • 表 1  一般资料比较(x±s)

    指标 A组(n=60) B组(n=60) C组(n=60) F P MS组内
    男性 102 101 103 0.04# >0.05
    年龄/岁 60±9 62±10 60±9 3.05 >0.05 87.333
    术前指标
      血氧饱和度/% 97.56±1.53 97.24±1.70 97.26±1.82 2.26 >0.05 2.848
      腕围/cm 17.17±1.02 17.16±1.04 16.96±0.89 2.89 >0.05 0.971
      收缩压/mmHg 129±19 133±16* 133±16* 3.67 < 0.05 291.000
      舒张压/mmHg 85±9 86±8 83±9*△ 3.54 < 0.05 75.333
      即刻脉率/(次/分) 80±13 83±16* 78±16△△ 5.88 < 0.01 227.000
    凝血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s 11.21±1.12 10.98±1.00* 11.21±1.11 3.03 < 0.05 1.16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25.12±1.70 25.34±1.83 24.82±1.67△△ 4.53 < 0.05 3.009
    q检验:与A组比较*P < 0.05;与B组比较△P < 0.05, △△P < 0.01。#示χ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3组病人术后止血效果比较[n;百分率(%)]

    分组 n 桡动脉穿刺
    一次成功
    接受
    PCI
    术后
    出血
    A 60 52(86.67) 31(51.67) 9(15.00)
    B 60 51(85.00) 33(55.00) 1(1.67)**
    C 60 54(90.00) 32(53.33) 2(3.33)*
    χ2 0.70 0.13 7.59
    P >0.05 >0.05 < 0.05
    分割检验:与A组比较*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3组病人术后腕围和血氧饱和度的比较(x±s)

    分组 n 腕围/cm 氧饱和度/%
    A 60 17.27±1.09 97.44±1.54
    B 60 17.39±1.06 96.70±1.73**
    C 60 16.97±0.90**△△ 97.32±1.73△△
    F 9.00 11.32
    P < 0.01 < 0.01
    MS组内 1.041 2.786
    q检验:与A组比较**P < 0.01;与B组比较△△P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3组病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百分率(%)]

    分组 n 淤青 小肿块 大肿块 皮损 桡动脉闭塞
    A 60 11(18.33) 10(16.67) 9(15.00) 2(3.33) 1(1.67)
    B 60 2(3.33)** 2(3.33)* 1(1.67) 13(21.67)** 6(10.0)*
    C 60 3(5.00)* 4(6.67) 2(3.33) 5(8.33)*△ 1(1.67)
    χ2 10.96 7.99 5.19 25.77 7.60
    P <0.01 <0.05 >0.05 <0.01 <0.05
    分割检验:与A组比较*P < 0.05, **P < 0.01;与B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周全, 许春平, 潘少勇.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3):2623.
    [2] 章志伟, 钟清玲, 谭洁, 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5):476.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3.05.033
    [3] 冯湘萍, 于惠芳, 吴泽君.两种止血器在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 2013(8):52. doi: 10.3969/j.issn.1671-8283.2013.08.018
    [4] 王正中, 李维琼, 何艺, 等.Allen试验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06):649. doi: 10.3969/j.issn.1009-0126.2016.06.025
    [5] 王鹏飞, 谢威, 汪昌林,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 2014, 18(2):315. doi: 10.3969/j.issn.1009-6469.2014.02.036
    [6] 李兴升, 陈庆伟, 王志刚, 等.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诊治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对比[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4):259.
    [7] 高磊, 刘昱圻, 薛桥, 等.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4(26):2025.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26.007
    [8] 赵领会, 郭维军, 严士荣, 等.三种不同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4):407. doi: 10.3969/j.issn.1672-1349.2012.04.013
    [9] 夏昆, 丁荣晶, 胡大一, 等.急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6):478.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1.06.008
    [10] 何峰, 张寰, 李焕明, 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5):384.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2.05.009
    [11] 贺雅男.止血器不同减压和压迫时间对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5(28):137.
    [12] 侯立君, 陶娜娜.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气囊压迫器不同压迫时间的止血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21.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2.02.045
    [13] 张存, 刘纯艳.气囊与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8):25.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3.28.013
  • [1] 孙惠陈勤芳 .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76-77.
    [2] 孔德荣贾苏豫杨眉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护理干预.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 103-105.
    [3] 周静 . 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h护理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94-895.
    [4] 贾苏豫石增刚张亮张隽 . 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511-1512.
    [5] 丁坤孙春启关欣史玉露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73-474.
    [6] 黄静闫秀琴 .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1065-1067.
    [7] 杨茹 .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79-81.
    [8] 陈玲江怀芝黄培英赵春苗 . 经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0): 1151-1153.
    [9] 吴红莲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 1276-1277.
    [10] 焦旸高涌余朝文陈世远周雪妃陈景侠韩梅孙友芳 . 健康教育路径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2): 262-26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2.037
    [11] 桑更生石增刚石世强徐刚何强先陈以强张隽 .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8): 688-691.
    [12] 蔡慧婷曹嘉莉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200-201.
    [13] 李银黎敬锋汪菲孙阳张德勤牛杰徐晓飞朱章进王超 . 反Allen试验在经同侧桡动脉二次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1): 1570-157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1.022
    [14] 焦旸 .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226-228.
    [15] 倪红霞 . 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2): 174-175.
    [16] 鲍丽徐静 . 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103-105.
    [17] 房君江燕 .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1): 1364-1366.
    [18] 孙友芳亓晓燕倪红霞 . 介入联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620-622.
    [19] 王素侠张华伟郭琼杜丹丽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介入治疗的护理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4): 418-420.
    [20] 黄其会 . 宫颈癌介入治疗术后延续护理作用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287-128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51
  • 加载中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62
  • HTML全文浏览量:  3738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7-21
  • 录用日期:  2019-01-20
  • 刊出日期:  2019-05-15

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和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简介: 冯伟(1975-), 女, 主管护师
  •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232000
基金项目: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项目 2016qk017

摘要: 目的观察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纱布绷带加压组(A组)、旋压式止血器组(B组)和旋压式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组(C组),观察3组的止血疗效和病人的舒适度。结果3组病人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率A组高于B组和C组(P < 0.01和P < 0.05)。术后腕围A组和B组均大于C组(P < 0.01);血氧饱和度A组和C组均大于B组(P < 0.01)。术后淤青率、小肿块率、皮损率、桡动脉闭塞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大肿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淤青率A组高于B组和C组;小肿块率A组高于B组;皮损率A组低于C组,C组低于B组;桡动脉闭塞率A组低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可以在有效止血的同时降低局部并发生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术后舒适度。

English Abstract

  • 经桡动脉路径是介入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入路,与股动脉路径相比,具有创少小、并发症少、包扎简便、住院时间短、病人痛苦小、术后不影响病人活动、康复快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首选路径[1]。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是经桡动脉路径介入诊断和治疗术后护理的首要问题[2]。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广泛应用于术后压迫止血,但会引起疼痛、局部皮肤损伤甚至桡动脉闭塞[3]。故本研究通过探讨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对止血效果和病人舒适度的影响,以期为改善临床护理效果提供依据。现作报道。

    •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科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前Allen′s试验阴性[4];(2)冠状动脉介入路径为右桡动脉,使用6F动脉鞘完成检查或治疗;(3)既往未经桡动脉途径行检查或治疗,包括血气分析检查;(4)病人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入选病人分为:(1)纱布绷带加压组(A组),经桡动脉检查或治疗术毕,拔出动脉鞘管后手压止血,取无菌6 cm×8 cm无菌中号纱布,卷成实且紧,厚1 cm、长2 cm、宽3 cm的纱布卷沿动脉走向覆盖于穿刺点上方,上方再覆盖3 cm×5 cm纱布卷后采用环形绷带包扎法缠绕10圈后打结固定。(2)旋压式止血器组(B组),经桡动脉检查或治疗术毕,拔出鞘管2~3 cm,将压迫器的软垫对准血管穿刺点,一手按住加压板,另一手慢慢将导管鞘拔出,用粘扣将压迫器固定,顺时针旋转压迫器的旋帽3~4周,直至穿刺点不渗血为止。(3)旋压式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组(C组),经桡动脉检查或治疗术毕,拔出鞘管2~3 cm,取无菌6 cm×8 cm无菌中号纱布,横向展开后沿长轴对折,对准穿刺点环绕于右腕部,取另一块无菌纱布,卷成实且紧,厚1 cm、长2 cm、宽3 cm的纱布卷沿动脉走向覆盖于穿刺点上方,将压迫器的软垫对准血管穿刺点,一手按住加压板,另一手慢慢将导管鞘拔出,用粘扣将压迫器固定,顺时针旋转压迫器的旋帽4周,直至穿刺点不渗血为止。

    • 术侧抬高制动6 h,避免腕关节做曲腕动作、负重,A组于术后2 h松解减压,8 h去除加压包扎;B组术后每2 h逆时针旋转旋帽1周减压,共3次,8 h解除腕带;C组术后每4 h逆时针旋转旋帽2周减压,8 h解除腕带。如病人在减压过程中穿刺处出血,则重新加压包扎直至出血停止,1 h后再行减压。

    • (1) 血氧饱和度:为监测病人术侧肢体的缺氧程度,于解除加压包扎前测量即刻术侧拇指的氧饱和度并记录。(2)肿胀情况:使用卷尺测量术前及术后拆除装置后病人的手腕周径,来判断手腕肿胀情况。(3)局部并发症:淤青,即皮下造成局部有>4 cm的皮肤淤青;血肿,即血液渗出高于皮肤,直径≤2 cm为小血肿,>2 cm为大血肿;皮损情况,即腕部压迫出现的皮肤破损、水泡、局部水肿的发生情况;桡动脉闭塞,即术后1个月内出现桡动脉无搏动、Allen′s试验阴性、尺侧动脉血流氧分压低于正常值。(4)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5]。采用非米制的标尺,每一个标尺划分为10个刻度,对应的评分为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让病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

    • 采用χ2检验和χ2分割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q检验。

    • 本研究共入选180例病人,3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血氧饱和度、腕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术前即刻脉率及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见表 1)。

      指标 A组(n=60) B组(n=60) C组(n=60) F P MS组内
      男性 102 101 103 0.04# >0.05
      年龄/岁 60±9 62±10 60±9 3.05 >0.05 87.333
      术前指标
        血氧饱和度/% 97.56±1.53 97.24±1.70 97.26±1.82 2.26 >0.05 2.848
        腕围/cm 17.17±1.02 17.16±1.04 16.96±0.89 2.89 >0.05 0.971
        收缩压/mmHg 129±19 133±16* 133±16* 3.67 < 0.05 291.000
        舒张压/mmHg 85±9 86±8 83±9*△ 3.54 < 0.05 75.333
        即刻脉率/(次/分) 80±13 83±16* 78±16△△ 5.88 < 0.01 227.000
      凝血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s 11.21±1.12 10.98±1.00* 11.21±1.11 3.03 < 0.05 1.16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25.12±1.70 25.34±1.83 24.82±1.67△△ 4.53 < 0.05 3.009
      q检验:与A组比较*P < 0.05;与B组比较△P < 0.05, △△P < 0.01。#示χ2

      表 1  一般资料比较(x±s)

    • 180例病人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87.22%。3组病人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出血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 < 0.01和P < 0.05)(见表 2)。

      分组 n 桡动脉穿刺
      一次成功
      接受
      PCI
      术后
      出血
      A 60 52(86.67) 31(51.67) 9(15.00)
      B 60 51(85.00) 33(55.00) 1(1.67)**
      C 60 54(90.00) 32(53.33) 2(3.33)*
      χ2 0.70 0.13 7.59
      P >0.05 >0.05 < 0.05
      分割检验:与A组比较*P < 0.05, **P < 0.01

      表 2  3组病人术后止血效果比较[n;百分率(%)]

    • 3组病人术后腕围及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腕围A组和B组均大于C组P < 0.01);血氧饱和度A组和C组均大于B组P < 0.01)(见表 3)。

      分组 n 腕围/cm 氧饱和度/%
      A 60 17.27±1.09 97.44±1.54
      B 60 17.39±1.06 96.70±1.73**
      C 60 16.97±0.90**△△ 97.32±1.73△△
      F 9.00 11.32
      P < 0.01 < 0.01
      MS组内 1.041 2.786
      q检验:与A组比较**P < 0.01;与B组比较△△P < 0.01

      表 3  3组病人术后腕围和血氧饱和度的比较(x±s)

    • 3组病人术后淤青、小肿块、皮损、桡动脉闭塞发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大肿块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淤青发生率A组高于B组和C组;小肿块发生率A组高于B组;皮损发生率A组低于C组,C组低于B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A组低于B组P < 0.05~P < 0.01)(见表 4)。

      分组 n 淤青 小肿块 大肿块 皮损 桡动脉闭塞
      A 60 11(18.33) 10(16.67) 9(15.00) 2(3.33) 1(1.67)
      B 60 2(3.33)** 2(3.33)* 1(1.67) 13(21.67)** 6(10.0)*
      C 60 3(5.00)* 4(6.67) 2(3.33) 5(8.33)*△ 1(1.67)
      χ2 10.96 7.99 5.19 25.77 7.60
      P <0.01 <0.05 >0.05 <0.01 <0.05
      分割检验:与A组比较*P < 0.05, **P < 0.01;与B组比较△P < 0.05

      表 4  3组病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百分率(%)]

    • 3组病人术后患侧疼痛评分分别为(2.32±1.17)分、(6.66±1.21)分和(2.76±1.57)分,3组在术后患侧疼痛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28,P < 0.01,MS组内=1.766)。进一步两两比较表明B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C组,C组高于A组P < 0.01)。

    • 经股动脉路径和经桡动脉路径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主要手术路径[6-7]。由于经股动脉路径的并发症相对多见,且卧床休息时间较长,给病人带来许多不便[8]。近年来,经桡动脉路径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主要路径之一,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以及病人术后活动不受限等优点[9-10]。经桡动脉路径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病人术后康复。本研究在入选的180例经右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病人中随机使用3种不同加压包扎方法,比较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并发症及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纱布绷带加压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最高,与既往研究[2, 11-12]报道的结果相近,其原因可能为纱布柔软及绷带卷较大,一方面造成压迫点不准确以及压迫力量不足而易出血,另一方面无法早期直视观察有无局部穿刺点渗血,往往在出血渗透纱布才能被发现。此外,因绷带与局部接触面积较大,在压迫桡动脉的同时也压迫了静脉血管,致使静脉回流受阻,易造成局部肿胀,故本研究中发现该组病人加压包扎2 h后术侧腕围显著高于术前。旋压器加压包扎组再出血率最低,为1.67%,与旋压式止血器的止血方式有关。旋压式止血器通过加压垫压迫在桡动脉穿刺点上方,透明卡扣直接压迫穿刺点,可直接观察穿刺点,酌情调整弹力带的松紧,易于固定且不易移位,止血效果明确。另一方面,虽然旋压式止血器的压迫软垫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与纱布相比仍较硬,再加上加压板弯曲度固定,腕围偏大的病人使用该止血器时可能出现腕带束缚过紧,局部动脉和静脉受压较重,甚至尺动脉亦可受压[13]。因此,该组病人包扎2 h后术侧腕围肿胀程度为3组最重,且易造成桡侧手指缺氧,既增加了皮损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又加重了病人的疼痛不适感。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经桡动脉路径术后采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的舒适程度最高,局部皮损、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最低,但止血效果最差,再出血发生率最高。旋压式止血器止血效果明确,但其舒适程度差,局部皮损、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高。为此,对加压止血的方法进行改良,扬长避短,在确保止血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局部并发症的出现,减少病人的疼痛不适感是有必要的。旋压式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法一方面在坚硬的止血垫与局部皮肤之间增加了软纱布作为压力缓冲,适当降低局部压迫止血的力量,另一方面避免加压板与皮肤直接接触,减少其对静脉和尺动脉的压迫。此外,该方法保留了旋压式止血器压迫效果明确以及可以早期发现局部穿刺点渗出的优点。本研究发现旋压式止血器改良加压包扎组出血率显著低于纱布绷带加压组,说明改良加压包扎法的止血效果确切。其次,该组病人局部淤青、小血肿和大血肿的发生率与单纯止血器压迫组相近,皮损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与纱布绷带加压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明其压迫止血的有效性。最后,该组病人术后患侧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止血器压迫组,说明改良加压包扎法可以减轻疼痛,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旋压式止血器改良包扎在确保止血效果的同时,是降低经桡动脉路径术后病人局部穿刺部位肢体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增加病人舒适度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