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31卷  第5期

基础医学
抗猪带绦虫六钩蚴兔血清的制备及重组质粒pcDNA3.1/TSO45-4B在小鼠骨骼肌的表达
徐胜贵, 方强, 孙新, 夏惠, 杨小迪, 胡守锋, 陈兴智, 王雪梅
2006, 31(5): 441-444.
摘要:
目的: 制备抗六钩蚴全虫可溶性抗原的兔血清,观察本室制备的猪带绦虫六钩蚴期特异性抗原基因TSO45-4B的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TSO45-4B经肌肉接种后在宿主体内的表达。方法: 用次氯酸钠法孵化六钩蚴,Dot-Blot、ELISA检测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及滴度;以pcDNA3.1/TSO45-4B进行体内转染,继之免疫组化法观察其在鼠体骨骼肌的表达。结果: 抗六钩蚴兔血清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抗体效价为1:20 100;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重组质粒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的肌纤维内显示阳性的棕黄色分泌颗粒。结论: 重组质粒在小鼠骨骼肌内成功地表达为猪囊尾蚴病多基因DNA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体内表达的依据之一。
建立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官建中, 周建生, 肖玉周, 刘振华, 郭冰沁, 张俊祥
2006, 31(5): 444-446.
摘要:
目的: 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健康未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周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6 mg/kg)2次;另一组用液氮冷冻股骨头,术后定期行X线、MRI、ECT检查,并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实验组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40.0%,第8周成功率为75.0%,总成功率为55.6%;而液氮冷冻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90.0%,第8周成功率为100.0%,总成功率95.0%。结论: 单独使用激素或液氮冷冻股骨头均可建立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但单用激素并非一定引起股骨头坏死。液氮冷冻建立的幼犬股骨头坏死可作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
c-erbB-2、p53、PCNA、ER、PR及TopoⅡ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琼, 朱玉兆
2006, 31(5): 447-450.
摘要:
目的: 探讨c-erbB-2、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DNA拓扑异构酶Ⅱ(DNAtopoisomeraseⅡ,TopoⅡ)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乳腺癌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89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结果: c-erbB-2、p53、TopoⅡ和PCNA在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4.04%、29.21%、55.06%和59.55%,其中c-erbB-2、PCNA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NA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癌的关系密切。而TopoⅡ在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bB-2、PCNA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Topo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作为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重要指标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舒林酸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生长的实验观察
于东红, 周蕾, 王萍, 王启之, 承泽农
2006, 31(5): 450-453.
摘要:
目的: 观察舒林酸对胃癌BGC-82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舒林酸设置不同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于人胃癌BGC-823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周期分布,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增殖(ki-67)、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及还氧合酶(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舒林酸使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受抑制,出现G0/G1期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同时使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而ki-67、survivin及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上述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 舒林酸可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其机制涉及影响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COX-2、ki-67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
临床医学
腭裂整复术麻醉安全时机的临床研究
李晓立, 薛梅, 李晓红, 文公堂, 王南海
2006, 31(5): 454-456.
摘要:
目的: 探索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方法: 随机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择期整复术患儿180例。按年龄平均分为3组:A组1~2岁;B组2~3岁;C组4~7岁。观察麻醉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C组SpO2变化均明显高于A组(P<0.01);拔管后舌后坠、喉痉挛及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B组、C组之间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应选择在2~3岁为宜。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免疫功能监测
许力, 杨任民, 洪铭范
2006, 31(5): 456-458.
摘要:
目的: 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方法: 选取正常对照组19名及HLD患者21例,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外周静脉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19+计数。结果: HLD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中CD19+、IgG、IgM均较正常组升高,C4较正常组减低(P<0.05~P<0.01);细胞免疫指标CD4+、CD4+/CD8+、CD3-CD16+CD56+均较正常组减低,CD8+升高(P<0.05~P<0.01)。结论: 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细胞免疫低下。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张阳, 华元人, 袁牧, 高杰, 陆惠娟
2006, 31(5): 459-461.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1 mm×1 mm×1 mm)栓塞,栓塞程度50%~70%。结果: 术后1天白细胞即可回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天和2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基本接近正常。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栓塞程度控制在50%~70%的PSE能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手术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张运淳, 陈启旭, 陈兰仁, 林学武
2006, 31(5): 461-463.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心肺转流(cardiao 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快通道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行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和C组,每组10例,芬太尼用量为A组15 μg/kg、B组30 μg/kg、C组50 μg/kg,三组均复合丙泊酚2~4 mg·kg-1·h-1静脉持续输注。分别于手术前(T1)、开放主动脉即刻(T2)、开放主动脉30 min(T3)、CPB停机4 h(T4)及24 h(T5)5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cTn-I浓度,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鼻咽温和直肠温,记录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结果: 与术前比较,三组患者血浆cTn-I浓度在T3、T4和T5时点均显著升高(P<0.01);于T4时点达峰值,T5时点开始下降;组间比较B组和C组比A组低(P<0.01);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间以A组为最短(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A、B两组均短于C组(P<0.01和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停留时间A、B、C三组虽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肺转流心内直视手术中,芬太尼用量30 μg/kg复合丙泊酚2~4 mg·kg-1·h-1是较为理想的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和快通道实施的临床用药剂量。
噬血细胞综合征8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张帆, 陈兰举, 周瑞
2006, 31(5): 464-465.
摘要: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8例HPS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8例HPS患儿均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其中脾肿大5例),外周血象两系血细胞减少3例,全血细胞减少5例;骨髓细胞学检查均见网状吞噬细胞增生,噬血细胞易见。1例确定为由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治疗后好转。结论: HPS属少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对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病例应及时或多次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为进一步的治疗研究创造条件。
慢性肾衰竭患者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燕, 李珺
2006, 31(5): 466-467.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肾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用光电比色法测定8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尿NAG的活性,并根据其肾脏病变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肾脏病变稳定组、肾脏病变活动组、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分别比较尿NAG的活性。同期选择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慢性肾衰竭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脏病变活动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肾脏病变稳定组(P<0.01),高血压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结论: 慢性肾衰竭病程中,肾脏病变活动和高血压可能是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重要因素。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孙惠娟, 秦凤展, 郑荣生, 汪子书, 王洪亚, 刘铁成
2006, 31(5): 468-469.
摘要: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47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70mg/m2静脉滴注1 h,第1天,用药前24 h口服地塞米松7.5 mg,每天2次,连用3天;顺铂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每21天为1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72.3%。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结论: 多西他赛与顺铂联用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耐受性好。
COMxE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
黄柱华, 周争光, 陈娟, 赵论
2006, 31(5): 470-472.
摘要:
目的: 评价COMxEP联合化疗方案(VP16、MxT、VCR、CTX、Pred)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oma,NHL)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37例采用鬼臼乙叉苷(VP16)60~7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米托蒽醌(MxT)6~8mg/m2,静脉滴注,第1天;长春新碱(VCR)1.4mg/m2,静脉推注,第1、8天;环磷酰胺(CTX)600~800mg,静脉推注,第1、8天;Pred每天40~60mg,口服,第l~5天。每4周为1疗程,均用4疗程以上,平均每例用4.8疗程。结果: CR率为67.6%,PR率为21.6%,SD率为14.3%,无PD,总缓解率为89.2%,中位缓解期为26个月;13例NHL复治患者,CR率为53.8%,PR率为30.8%,SD率为15.4%,无PD,总缓解率为84.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结论: COMxE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NHL初治或复发患者均有较高的缓解率,毒副反应较轻,可作为治疗NHL较理想的一线或二线化疗方案。
全胃切除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康明, 汪淮莉, 马小庆
2006, 31(5): 472-474.
摘要:
目的: 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组及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组。两组患者术后第24 h开始至术后第8天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双胺氧化酶。结果: 血清双胺氧化酶活性两组都下降,EN组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P>0.05),而PN组第14天才恢复正常(P>0.05)。EN组营养支持后IgA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PN组术后(P<0.01)。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和肠道的免疫屏障。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分析
何林生, 徐洪武, 高安
2006, 31(5): 475-476.
摘要: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现状及与指南差距。方法: 选自2002年12月~2005年11月AMI住院患者92例,统计分析接受药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调脂药及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不同年度阿司匹林使用率90.32%~93.10%,低分子肝素70.97%~82.76%,硝酸脂类78.13%~80.65%,β-受体阻滞剂62.50%~65.52%,ACEI46.88%~58.62%,他汀类调脂药6.25%~68.97%;再灌注治疗中,静脉溶栓31.25%~41.38%,PCI3.13%~17.24%。结论: 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治疗措施大部分在二级甲等医院已得到较好的应用,部分措施已达三甲医院水平,PCI应用差距最大,且短期内难以改善,静脉溶栓仍是早期再灌注主要途径。
消化性溃疡再出血82例发病诱因分析
李金荣, 侯贵文, 彭浩
2006, 31(5): 477-478.
摘要:
目的: 分析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发病因素。方法: 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溃疡大小、出血量、幽门螺杆菌(Hp)感染、腹痛、治疗情况、基础疾病、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史、营养状况、饮食习惯、劳动强度及夜间休息等临床资料,分析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发病因素。结果: 82例中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70.73%,胃溃疡为26.83%,<50岁青壮年为78.05%,无基本治疗87.80%,Hp阳性86.59%,夜间休息差78.05%,男性76.83%,女性23.17%,饮食习惯不良76.83%,劳累73.17%,营养不良56.10%。结论: 无基本治疗、Hp感染、年龄<50岁、夜间休息差、不良饮食习惯、劳累及营养不良是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主要诱发因素。
胃恶性间质瘤20例诊断与治疗
朱志强, 宁忠良, 李永山, 梁伟
2006, 31(5): 479-481.
摘要: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 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张全进, 周谦让, 杭红亮
2006, 31(5): 481-482.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涤纶补片修补。结果: 术后无一例死亡,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出院时彩超检查1例存在2 mm残余分流,随访1年,临床症状消失,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过及早诊断、治疗,绝大多数得到根治,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均可恢复正常。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石街18例
顾恒, 王昌兵, 袁宇峰, 侯金华
2006, 31(5): 483-485.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石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结合取石治疗石街18例。结果: 石街全部疏通成功,成功率100%,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1.1%,均为输尿管黏膜下假道。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微创是治疗输尿管石街的有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陈以强, 桑更生, 崔勇, 陆江辉, 袁志华
2006, 31(5): 485-486.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在AMI发病后连续3~7天心电监护中,18例新出现房颤(房颤组),2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8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10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5)。结论: 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12例分析
邵全安, 刘长征, 吴建生
2006, 31(5): 487-489.
摘要:
目的: 介绍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12例。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1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所有切口一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4周。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结论: 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竟雪莹, 余强
2006, 31(5): 489-490.
摘要: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评估PCI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32例,其中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12例,于PCI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测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结果: PCI术后1个月HRV中24 h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和高频均较术前改善(P<0.05),而术后6个月HRV除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P>0.05)外,其余指标均进一步改善(P<0.01)。结论: PCI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可能与PCI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及纠正神经体液因子对窦房结功能、心室肌功能的调控失衡有关。
产后出血367例临床分析
江世芳, 谢穗
2006, 31(5): 491-493.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367例产后出血的治疗以加强子宫收缩、维持有效循环、祛除致病因素为主。结果: 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209例),其次是胎盘因素及软产道裂伤。危险因素依次为手术产、巨大儿、产程延长、胎盘胎膜残留以及各种妊娠合并症。结论: 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是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
儿童1型糖尿病32例临床分析
林宏华
2006, 31(5): 493-494.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mellitus,T1-D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32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观察1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ketoaacdosis,DKA)患儿的诊治效果。结果: 10例儿童1型糖尿病首发症状为酮症酸中毒,4例以呼吸道感染、3例以呕吐、1例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小剂量胰岛素短时静脉滴注治疗DKA效果好。结论: 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往往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酮症酸中毒及呼吸、消化系统疾病为首发表现就诊者,易误诊误治;胰岛素治疗有效。
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临床分析
包宗玲, 魏洁, 项飞, 丁仁平
2006, 31(5): 495-496.
摘要:
目的: 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及影响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 对脑胶质瘤低级别39例(Ⅰ+Ⅱ级)、高级别31例(Ⅲ+Ⅳ级)及室管膜瘤4例均进行手术切除,其中肉眼肿块全切31例,大部切除38例,部分切除5例,均在手术后3~4周内接受放射治疗。其中16例高分级患者放射治疗后接受化疗。结果: 年龄<45岁、全切术和病理低级别者1、3和5年生存率较高(P<0.05~P<0.01)。结论: 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是有效治疗方法,年龄、病理分级、手术方式、化疗是影响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重要预后因素。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吴燕明, 丁刚, 丁厚明
2006, 31(5): 497-498.
摘要: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治疗组21例采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沙利度胺自化疗开始给药,剂量200 mg/d,分早、晚口服,4周后无效增至300 mg/d,维持该剂量半年。化疗方案分别为MP、VAD、VMCP。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24例,单纯化疗,化疗的方案、药物的剂量均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部分缓解13例,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9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17%)(P<0.01);治疗组主要疗效指标的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0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嗜睡、皮疹、两下肢水肿等,但均可耐受。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给药方便、疗效明显的优点,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胃癌、大肠癌近期疗效及副作用观察
方嘉华
2006, 31(5): 499-500.
摘要:
目的: 观察去氧氟尿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大肠癌患者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去氧氟尿苷200 mg,每天4次口服,连用14天,休息7天,重复2~3周期。结果: 20例晚期胃及大肠癌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30%,毒副反应轻微,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血小板Ⅰ度减少2例,恶心、呕吐反应Ⅰ~Ⅱ度3例,无明显心、肝、肾脏器毒性。结论: 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老年胃癌大肠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微。
儿童眼外伤376例临床分析
赵德宣, 刘亚男
2006, 31(5): 501-50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眼外伤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376例(392只眼)儿童眼外伤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儿童眼外伤中穿孔伤最多,钝挫伤次之。致伤原因主要是爆炸、玻璃、铁器、剪刀等。治疗前盲目者192只眼(48.98%),治疗后盲目者129只眼(32.91%),恢复有用视力者(>0.3)146例(37.24%)。结论: 儿童眼外伤严重危害视功能,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疗效。
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治疗分析
许海斌
2006, 31(5): 503-504.
摘要:
目的: 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原因。方法: 对13例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有排尿困难9例,其中膀胱颈挛缩5例,后尿道狭窄3例,腺体残留1例;膀胱结石1例;附睾炎3例。结论: 后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和附睾炎是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与预防
李晓广
2006, 31(5): 505-506.
摘要: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及防治措施。方法: 综合分析9例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残余胆囊结石6例,腹腔出血1例,胆管损伤1例,胆漏1例。9例再手术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对胆囊切除术后仍有症状者应做全面检查,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绝大部分的再次手术通过术前评估及术中各种方法的应用是可以预防的。
手术治疗阔韧带平滑肌瘤10例临床分析
张泽莉, 李晓广, 廖玲, 张士玲, 王艳
2006, 31(5): 507-508.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手术治疗的10例阔韧带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痊愈,其中2例术中出血较多,无周围组织器官损伤。结论: 手术是阔韧带平滑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术中正确辨认平滑肌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是避免临近组织器官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重型颅脑损伤120例治疗分析
田绪平, 张辉, 宣善井
2006, 31(5): 508-510.
摘要: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56例,保守治疗64例。结果: 愈后良好24例,中残17例,重残39例,植物生存2例,病死38例,病死率31.7%。结论: 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其疗效评价
黄涛, 杨红, 丁勇, 孔辉
2006, 31(5): 511-512.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肝固有动脉造影、碘化油乳剂栓塞术,术后4~6周进行CT扫描,分析碘化油聚集形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按其碘化油分布范围和沉积程度可将碘化油沉积形态分为完全型、缺损型、簇集型、稀少型,其2年生存率分别为69.2%、57.9%、20.0%、0/8。结论: 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碘化油充盈愈完全,生存率愈高。
进展期贲门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65例分析
李汉成, 王峰, 马腾
2006, 31(5): 513-515.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治疗进展期贲门癌的适应证和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65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消化道,其中行食管空肠Roux-en-Y(RYR组)吻合术36例,食管空肠端侧(TSR组)吻合术29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1年生存率58.5%;2年生存率35.4%。术后并发胸腔积液4例,肺不张1例,腹部切口裂开1例。RYR组代胃肠管扩张容积明显(P<0.001),钡剂在代胃肠管内滞留时间相对TSR组延长(P<0.001),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P<0.05)。结论: 进展期贲门癌可积极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以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具有优越性。
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观察
柏妍槟, 李志敏, 邵云
2006, 31(5): 515-516.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过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不同类型宫颈疾病的患者31例采用LEEP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或行宫颈锥切,手术标本均送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疗效。结果: LEEP手术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成功率为96.78%,平均手术时间4.65 min,出血量4.97 ml,无继发性出血和感染的发生;手术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结论: LEEP治疗各类宫颈疾病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阴道排液少,是目前治疗宫颈病变的最佳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汪国胜, 钟平
2006, 31(5): 517-518.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4名健康人血清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重症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
袁毅, 孙军, 蒋家潭, 张红亮
2006, 31(5): 519-520.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根据刘国辉等制定的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和重症诊断标准,对确诊的287例重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结合术后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随访11个月~8年,有效率100.0%,治愈率97.5%,并发症少,无复发。结论: 手术彻底松解挛缩组织,减少创伤,结合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提高重症臀肌挛缩症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低剂量氟尿嘧啶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观察
夏晓阳, 叶爱和, 陈爱民, 许静
2006, 31(5): 521-522.
摘要:
目的: 评价低剂量氟尿嘧啶(5-Fu)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顺铂(PDD)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5-Fu250mg·m-2·d-1,通过便携式微量输液泵持续深静脉输注3周;PDD6mg·m-2·d-1,静脉输注1h,每周5天,连用3周,每4周为1周期。治疗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有效率为52.8%。初治和复治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性反应主要为Ⅰ~Ⅱ度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黏膜反应。结论: 低剂量5-Fu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顺铂是治疗晚期胃癌的一种有效低毒的化疗方案,适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
一侧额眶严重交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张志田, 陈士祥, 黄俊杰, 崔颖
2006, 31(5): 523-524.
摘要:
目的: 探讨一侧额眶部严重交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一侧额眶部严重交通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开放性损伤多,意识障碍多较轻,眼部并发症多,远期精神障碍明显。影像学常见着力侧额骨、眶骨、筛骨、蝶骨骨折,局限于额、颞叶的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局限于额颞部、前颅底的硬膜外、下血肿。另外可见视神经管骨折,眼球突出或破裂萎陷。27例均随访6~12个月,综合其神经功能、面容整复、脑脊液漏及精神功能4个方面,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GOSⅠ级18例,整形效果满意。结论: 一侧额眶部交通伤发生率高。损伤特点与交通伤类型、着力部位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救治原则:争取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清除颅内血肿和破碎坏死脑组织以防脑疝,额眶骨折整复矫畸,视神经管减压以挽救视力及脑脊液漏修补以防颅内感染。
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14例防治对策
陈玉银, 邬义德, 孙礼侠, 吴洁玢
2006, 31(5): 525-526.
摘要: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4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石残留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是术前并存的胆道结石漏诊,2例是医源性胆道结石残留。结论: 对残留结石的预防可以通过术前检查,术中多途径探查胆道,避免胆道二次手术。
腔内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分析
刘彬, 单卫民, 杜永强, 徐自立
2006, 31(5): 527-528.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外伤性尿道狭窄腔内与开放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腔内组75例,成功率89.4%,开放组28例,成功率92.7%。结论: 腔内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一般可作为首选,具体治疗方式应根据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瘢痕厚度、硬度及全身情况而定。
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高血压脑出血
陈同杰
2006, 31(5): 529-53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及疗效。方法: 22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70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术。结果: 术后12h内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占77.2%;仅1例清除不足70%;术后再出血1例,出血量不足15 ml;随访6个月ADL(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72.7%,病死率13.6%。结论: 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比较
刘志荣, 高群
2006, 31(5): 532-533.
摘要:
目的: 比较丙泊酚静脉麻醉和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200例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丙泊酚组(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在静脉麻醉下实施人工流产术中镇痛;一氧化氮组(对照组):采用50%一氧化氮与50%氧气为混合气体吸入实施人工流产术镇痛。观察两组的镇痛作用、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情况及离床时间。结果: 丙泊酚和一氧化氮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和宫口松弛作用,但丙泊酚的镇痛和宫口松弛作用均明显高于一氧化氮(P<0.005)。两组综合征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不同(P>0.05),而观察组离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均有良好效果,丙泊酚镇痛效果优于一氧化氮。
药物性女性假两性畸形矫治13例分析
张晓萍, 刘永莹, 谢志红, 李靓
2006, 31(5): 534-535.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性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患者外阴畸形的不同,分别采用阴蒂成形术、大小阴唇成形术、尿道延长术与阴道下段成形术,再造女性外阴。结果: 13例矫治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恢复女阴外观;阴道可容两指,尿道外口位置恢复正常,已婚者婚后性生活满意。结论: 根据外阴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法,可最大限度利用了自身组织,使矫形后外阴更趋于女性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过期妊娠分娩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对母婴的影响
周云, 李媛媛
2006, 31(5): 536-537.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期妊娠对母体及围生儿的影响及适时终止妊娠的意义。方法: 对4 383例分娩产妇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过期妊娠组手术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巨大胎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等均高于足月妊娠组(P<0.01~P=0.000)。结论: 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危害极大,应尽力避免过期妊娠的发生,适时终止妊娠,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改善母儿预后。
腓骨内固定结合胫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朱成润
2006, 31(5): 538-539.
摘要:
目的: 探讨腓骨内固定结合胫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6例胫腓骨骨折采用腓骨内固定、小切口胫骨复位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 经过6~34个月随访,疗效评定按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20例,良9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80.56%。结论: 该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心源性脑栓塞80例临床分析
汪曙光
2006, 31(5): 539-540.
摘要:
目的: 分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0例中意识障碍伴呕吐者采用脱水降颅压7~14天后,用神经细胞活化剂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意识正常者应用脱水剂加用复方丹参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80例中心脏瓣膜病32例,心肌梗死16例,心脏黏液瘤2例,无瓣膜病变的房颤24例,心肌病6例,经治疗后14例出院,20例临床痊愈,36例好转,无效10例。结论: 心源性脑栓塞在临床上很常见,慢性房颤尤其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是脑栓塞的主要病因,除积极治疗脑栓塞外,应同时注意原发心脏病的处理。
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20例分析
吴保浒, 黄爱强, 许淮
2006, 31(5): 541-542.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例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次手术清除对侧迟发性血肿者16例,另4例病情较轻行保守治疗;20例中10例恢复良好,残疾4例,病死6例,病死率30%。结论: 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或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时,应想到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的可能,应及时进行对侧钻颅探查或复查头颅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微创治疗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
张义辉, 周维广, 许峰, 刘连英, 韩艳, 赵亮
2006, 31(5): 542-543.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对21例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加尿激酶冲洗术。结果: 21例中有1例出现活动性出血,注入肾上腺素后血止住。1例再出血伴意识障碍,复查CT血肿明显增加达50 ml,行开颅血肿清除。其余19例术后症状均减轻,术后2~3天复查头颅CT,血肿均基本清除。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疗程短,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腹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径路探讨
植永宁
2006, 31(5): 544-54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腹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清除淋巴结的难易程度,探讨经腹、经胸及胸腹联合切口三种手术径路的利与弊。方法: 对45例腹腔段食管癌(包括侵及贲门)和贲门癌(包括侵及食管下段)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三种手术径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5例均完成手术,其中腺癌32例,鳞癌13例,清除淋巴结229枚,其中有癌转移的淋巴结188枚。病理类型为腺癌的转移部位以贲门周围及胃左动脉、胃小弯等处腹腔内转移多见;病理类型为鳞癌的转移部位以腹段食管床及下肺静脉周围多见;个别病例有转移到主动脉弓下淋巴结。结论: 胸腹联合切口虽然有暴露充分、手术操作方便的优点,但因其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而不易被患者所接受。经腹切口创伤小,但暴露差,对单纯仅局限于贲门部肿瘤较适合,患者术后恢复快。经左胸切口能得到有效满意的暴露,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腹段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需要,值得提倡。
翼状胬肉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临床观察
赵运庭, 范峰, 于文华, 张影
2006, 31(5): 545-546.
摘要:
目的: 评价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预防胬肉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76例8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4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对照组37例40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3眼复发,复发率为7.50%;对照组有3例3眼失访,10眼复发,复发率27.0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仅治疗组有1例1眼出现点状角膜炎,经治疗2周内恢复。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术后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洛赛克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后急性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
吴莉
2006, 31(5): 547-547.
摘要:
目的: 观察洛赛克预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急性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72例,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上加用洛赛克40 mg静脉注射,12 h1次,对照组未予抗酸药治疗,疗程均2周。结果: 治疗组急性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洛赛克能减少急性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
石荟莲
2006, 31(5): 548-549.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 将57例双胎妊娠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两种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 两组胎儿分娩时胎位与其窒息率无明显关系(P>0.05)。两组第1个新生儿和第2个新生儿分娩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分娩时间间隔>15 min的窒息率高于≤15 min者(P<0.05)。结论: 正确选择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
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100例分析
殷红文
2006, 31(5): 549-550.
摘要:
目的: 探讨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0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男女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致敏原为重铬酸钾、硫酸镍、硫柳汞、芳香混合物、对苯类、卡巴混合物等。结论: 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外源性致敏原,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产妇血压、心率的影响
刘梅
2006, 31(5): 551-552.
摘要:
目的: 观察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妊高病)产妇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影响。方法: 66例妊高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肌肉注射(肌注)镇痛组(B组)。结果: A组患者术后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01),而血氧饱和度除术后48 h(P>0.05)外,其余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重度妊高病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有利于血压心率平稳下降,控制血压升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临床与病理分析
程润
2006, 31(5): 552-553.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 对1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2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2.4%。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及时行肾活检,明确病因及病理类型,给予正确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纳洛酮抢救小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24例分析
焦善龙
2006, 31(5): 554-555.
摘要:
目的: 探讨纳洛酮抢救小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疗效。方法: 对24例小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均静脉应用纳洛酮。结果: 除l例患儿(家长要求)到上级医院检验血药浓度,其余均获救,好转6例,痊愈17例。结论: 纳络酮是抢救小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有效药物。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麻醉处理
许向辉, 顾科
2006, 31(5): 555-55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65例前列腺增生老年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前列腺电切术(TURP),监测术中无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时处理各种病情变化。结果: 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经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URP的麻醉处理因其高龄高危的特征而较为困难,应密切观察循环及神经系统的变化,积极防治电切综合征。
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治疗28例临床分析
陈玉国, 朱长龙
2006, 31(5): 556-557.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营养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治愈出院22例(占79%),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5~18天,每天体重增长5~20 g/kg,治愈者出院时体重1 780~2 240 g,住院时间23~52天,静脉营养时间18~42天。结论: 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胎盘早期剥离62例分析
黄丽丽, 王顺
2006, 31(5): 558-559.
摘要:
目的: 探讨胎盘早期剥离的发病诱因、诊断、治疗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对1996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62例胎盘早期剥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围生儿死亡轻型7例,重型7例。产妇产后出血轻型8例,重型14例,肾衰重型2例,DIC重型2例。结论: 通过对胎盘早期剥离的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尽早作出诊断,立即终止妊娠,可以改善母婴预后。
中老年结肠癌术后全植入式动脉灌注化疗疗效观察
黄德胜, 胡霜久
2006, 31(5): 559-561.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全植入式(drug delivery system,DDS)动脉灌注化疗的1~5年生存率。方法: 61例中老年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在行结肠癌根治术的同时植入DDS,术中术后经DDS灌注化疗。对照组30例,不植置DDS,术后行静脉化疗。结果: 治疗组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5%、80.64%、64.52%、51.61%和41.94%。对照组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56.67%、36.67%、23.33%和16.67%。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4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植入式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中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全身化疗,且并发症少,副作用轻,尤其适用于中老年结肠癌患者。
川芎嗪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23例临床观察
朱德新, 张景华, 张爱荣
2006, 31(5): 561-562.
摘要:
目的: 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适合进行临床观察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4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120 mg,每天1次加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19例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在2周或以上。结果: 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使用川芎嗪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川芎嗪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刘昌阔, 吴志鹏, 孙礼侠
2006, 31(5): 562-563.
摘要:
目的: 探讨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因拔T管所致胆漏、腹膜炎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因窦道穿孔胆漏较小重新置管引流;3例因窦道断裂或窦道形成不完全,用胆道镜寻见胆管壁上的漏口进入胆管,在导丝引导下重新置管引流;1例单纯行腹腔引流术;1例行腹腔引流加内镜鼻胆管引流;1例再次行手术引流治疗。结果: 13例试夹管后拔管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 拔T管后致胆漏、腹膜炎与多种因素有关,根据胆漏、腹膜炎的情况决定治疗方式。
短篇报道
宫内妊娠合并右输卵管妊娠1例
郑凯, 陈淑英
2006, 31(5): 518-518.
摘要:
改良Child法消化管重建治疗胆总管完整的胰十二指肠破裂1例
汪兆军, 王爱军, 杨凤河
2006, 31(5): 531-531.
摘要:
检验医学
电化学发光与酶免疫分析检测HBsAg的比较
黄秋芳, 李守荣
2006, 31(5): 564-565.
摘要:
目的: 比较电化学发光(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的结果。方法: 选择HBsAg阳性标准品和99例4种模式样本[①HBsAg(+)/HBeAg(+)/HBcAb(+);②HBsAg(+)/HBeAb(+)/HBcAb(+);③HBsAg(+)/HBcAb(+);④HBeAg(+) HBcAb(+)],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一步法、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 ECLIA的日内CV比ELISA一步法、二步法分别提高3.3%和3.2%,日间CV分别提高3.5%和3.3%,敏感度各为0.063、0.5和0.25ng/ml。①②③模式3种方法HBsAg100%阳性率。④模式2例ECLIA1:50稀释和ELISA二步法为阳性,而ECLIA原倍和ELISA一步法为阴性。①模式1:50稀释后的HBsAgCOI值比原倍血清高。结论: 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简便快速,标本的含量较低或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为避免一步法Hook效应造成的假阴性,可采用经典的两步法。ECLIA灵敏度高,但也存在Hook效应,必要时应稀释标本进行检测或进行中和确证试验。
宿州市交通警察血铅水平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秦淑国, 毕早斌, 陈军
2006, 31(5): 566-567.
摘要:
目的: 调查安徽省宿州市交通警察血铅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可能影响血铅(Ŷ)的因素即外勤年限(X1)、血红蛋白(X2)、吸烟与否(X3)、血锌(X4)等进行了单因素相关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交通警察血铅和尿铅均数为119.79 μg/L和6.99 μg/L,与对照组(88.38 μg/L和5.34 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血铅与外勤年限呈正相关(P<0.001),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0.001),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Ŷ=132.95+0.93X1-0.86X2+7.37X3+14.30X4。结论: 交通警察血铅有随外勤年限增加呈升高趋势,且使血红蛋白合成受到一定程度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