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32卷  第5期

基础医学
水通道蛋白3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及鉴定
董春玲, 王桂芳, 肖奎, 李波, 马忠森, 白春学
2007, 32(5): 505-507.
摘要:
目的: 繁殖和鉴定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敲除小鼠。方法: 将引进的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并繁殖,繁殖成功后其子代中将会出现野生型、杂合子以及纯合子3种基因型,提取每种基因型小鼠尾部基因组DNA,用PCR法进行鉴定,将其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交配,依照孟德尔遗传定律就有可能获得较多的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结果: AQP-3杂合子小鼠的繁殖和饲养均获得成功,亦获得了较多的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结论: 正确的饲养繁殖以及鉴定方法是从杂合子中获得AQP-3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的有效途径。
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培养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秦骥, 蔡道章, 卓巍
2007, 32(5): 508-510.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载体Ⅰ型胶原海绵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组织相容性及利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培养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关节软骨的效果。方法: 在24只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粗隆、胫骨下端进行骨穿,获取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三代后获取足够细胞数量,制成108/ml细胞悬液,植入细胞载体Ⅰ型胶原海绵立体培养,2周后移植到直径3.5mm的软骨缺损面上,于1、2、3个月处死动物检查。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与细胞载体Ⅰ型胶原海绵有良好的组织相溶性,形成自体组织工程软骨能完成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第1个月修复组织具备纤维软骨特征,第2个月具备透明软骨特征,第3个月修复组织具备透明软骨的生物学特性。结论: 细胞载体Ⅰ型胶原海绵与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的组织工程软骨,能完成关节软骨的修复,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
兔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凋亡变化
司春强
2007, 32(5): 511-514.
摘要:
目的: 探讨兔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5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血栓组25只、假手术组25只和正常组5只。血栓组家兔采用开腹手术结扎肾下段后腔静脉建立血栓模型,假手术组模拟手术和正常组直接取材作对照。3组对照分别于实验后第12h及1、2、4、7天取实验段血管。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血栓组1、2、4天透射电镜下见内皮细胞凋亡。TUNEL法标记阳性表达在术后1、2天达高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于4、7天降低,不同时相血栓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栓组bcl-2的表达进行性升高,术后2天达到高峰,4、7天有所下降,不同时相血栓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家兔急性静脉血栓形成后1~2天内皮细胞凋亡达到高峰,然后进行性下降。bax与bcl-2基因参与血栓形成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
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黏附的影响
高辉, 李先辉, 李春艳, 吕江明
2007, 32(5): 514-516.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及黏附的影响,为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7名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丹参多酚酸200、300、400mg组。丹参多酚酸静脉滴注给药,1h滴完;分时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丹酚酸B镁的浓度;检测给药前后血小板聚集及黏附变化率,以衡量血小板功能。结果: 丹参多酚酸给药后各组血小板聚集及黏附抑制率开始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各组对血小板的聚集及黏附抑制作用均在3~5h达到高峰,药效的达峰时间落后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随后逐渐下降,作用维持约15h。结论: 丹参多酚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黏附。
人血清中青霉素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俞小忠, 王勇, 陈芝河, 项小春
2007, 32(5): 517-518.
摘要:
目的: 建立检测青霉素抗体的ELISA法,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氨苄西林用SPDP法与兔血清白蛋白交联,用此交联物为包被抗原,HRP-抗人IgG为酶标抗体,建立检测青霉素抗体的ELISA法,并对部分临床标本进行青霉素抗体检测。结果: 建立的方法其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8%、8.4%。氨苄西林-兔白蛋白交联物免疫家兔获得兔抗氨苄西林的抗体,以此抗体作阻断试验,抑制HRP-抗人IgG的显色。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疾病患者青霉素抗体的阳性率不同。结论: ELISA可用于临床对青霉素抗体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
短篇报道
单羊膜囊双胎、脐带缠绕5个真结1例
方小红
2007, 32(5): 507-507.
摘要:
孕妇26岁,停经36+5周,阴道流液2 h,于2006年6月14日入院。末次月经2005年9月30日,预产期2006年7月7日,孕期正常,孕5个月B超提示双胎。
甲磺酸培氟沙星引起药疹1例
覃智柠
2007, 32(5): 548-548.
摘要:
患者,男性,19岁。因高处坠落伤术后3月余,骶尾部皮肤溃烂3个月,门诊以压疮、截瘫、股骨干骨折术后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阑尾血吸虫病1例
孙祥雷, 黄奕江, 黄峻松
2007, 32(5): 571-571.
摘要:
患者,男性,6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天入院。1959年参军至蚌埠工作。询问病史:患者年轻时曾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未正规检查及治疗血吸虫病,既往亦无类似发作。
宫内节育环异位2例
张传梅
2007, 32(5): 606-606.
摘要:
例1 37岁,宫内节育环取出失败伴腹痛入院。孕1产1,5年前在当地医院放置宫内节育环后经常下腹痛,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因欲生育第二胎要求取出节育环,在当地医院2次取环均失败,伴腹痛入我院。
以瘢痕疙瘩为首发表现的皮肤转移性(胃)印戒细胞癌1例
刘光, 李光早, 徐静, 罗彦丽
2007, 32(5): 630-631.
摘要:
患者男性,44岁。2006年4月因"背部瘢痕结节增大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行背部脊柱侧皮肤瘢痕切除,术后2个月复发,并不断增大,以"瘢痕疙瘩"入院。4年前曾因"胃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医学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余强, 马根山
2007, 32(5): 519-521.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sCD40L、MMP-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发生的关系,评价血浆sCD40L及MMP-9水平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浆学指标意义。方法: 选取ACS患者48例,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组1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sCD40L、MMP-9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均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MMP-9水平亦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sCD40L与MMP-9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sCD40L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子宫球蛋白相关蛋白1在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荣新, 朱金海, 宋怀东
2007, 32(5): 522-524.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球蛋白相关蛋白1(uteroglobin-related protein1,UGRP1)在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18例正常甲状腺、2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5例甲状腺腺瘤、64例桥本甲状腺炎、43例Graves病和32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UGRP1表达。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组织的UGRP1均不表达。正常甲状腺、甲状腺腺瘤和Graves病组织中的UGRP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6%、2.86%和9.30%,它们之间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UGRP1表达阳性率为71.88%,显著高于其它各种甲状腺疾病的表达阳性率(P<0.01)。结论: UGRP1在正常甲状腺、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和甲状腺癌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高表达。UGRP1可能是通过免疫炎症反应参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过程,在桥本甲状腺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张莉, 张成书, 王君, 林晓曦, 王琛, 王炜
2007, 32(5): 525-527.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80例患儿服用泼尼松,前1~8周按4mg/kg给药,第9周减量为2片,第10周为1片,均隔日早晨8~9时口服,1个疗程10周,分析其治疗效果、疗程次数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 皮质激素对增生期血管瘤治疗有效率为90%,92%的患儿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已提前进入消退期,没有发生严重的近、远期并发症。结论: 1~2个疗程的激素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安全、有效,是值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23例临床分析
娄飞云, 于振国, 姜之全
2007, 32(5): 527-528.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及时发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23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12例,显微镜下小骨窗清除血肿5例,保守治疗6例。结果: 23例中,恢复良好7例,仅能生活自理9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病死6例。结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同外伤部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因素有关,过量脱水、手术减压、凝血功能异常是诱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复合树脂牙周夹板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徐锦程, 王德顺, 卢保全
2007, 32(5): 529-531.
摘要:
目的: 总结应用复合树脂牙周夹板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经验。方法: 以结扎丝、矫正丝及带钩齿弧结合复合树脂制成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患者27例,结扎固定后1个月复查,以后3~6个月复查1次,观察固定后的临床症状、牙齿松动度、牙周袋情况及咀嚼功能,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情况并判断结果。结果: 经过3~5年的临床观察,良好6例,进步4例,有效率达88.9%。结论: 该方法将松动牙连成一个整体,减少各牙的动度和应力,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有效地控制慢性牙周炎的发展。
颊脂垫充填上颌骨囊肿术中拔牙创预防口腔上颌窦瘘
徐涛, 卢保全, 廖圣恺
2007, 32(5): 531-532.
摘要:
目的: 探讨带蒂颊脂垫转移充填上颌骨囊肿在囊肿摘除加上颌窦根治术中拔牙创效果。方法: 对14例上颌骨囊肿患者在囊肿摘除加上颌窦根治术中拔牙创采用通过上颌窦腔的颊脂垫转移充填。结果: 14例手术均成功,半年后复诊其表面黏膜质地、色泽和周围黏膜不易区分,无张口受限和前庭沟变浅等症状出现。结论: 该手术是一种供区隐蔽、方法简单、并发症少的方法。
多功能性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
姚廷敬, 彭德峰
2007, 32(5): 533-535.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功能性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行多功能性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功能性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操作方法。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率66%,声音嘶哑3.8%;术后颈丛功能满意(颈部肌肉无僵硬萎缩,无肩下垂、抬肩无力及肩部疼痛,亦无耳后、肩部感觉障碍和面部水肿)。结论: 多功能性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治疗作用确切,但对于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且淋巴结较大、肿瘤外浸明显的不在该手术考虑范围内。
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纵晓英, 李莹, 焦贤春
2007, 32(5): 535-53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对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意义。方法: 对101例高血压患者行血、尿β2-MG (放射免疫法)、血清肌酐(sCr)测定(酶法),并根据CoCK-Croft-Gualt公式计数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依据sCr分成A、B、C组比较。结果: B、C组患者Ccr均明显低于A组(P<0.01),而血、尿β2-MG均明显高于A组(P<0.05~P<0.01);对照组血β2-MG均明显低于A、B、C组(P<0.01),而尿β2-MG则明显低于B、C组(P<0.01)。结论: 检测血、尿β2-MG对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扩张器耳廓再造术后皮瓣坏死原因探讨
葛树星, 张莉, 徐静, 王怀谷, 李旭文
2007, 32(5): 537-538.
摘要:
目的: 分析采用扩张法行耳廓再造二期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方法: 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结合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进行耳廓再造,先后有4例出现再造耳廓皮瓣全部或部分坏死,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皮瓣呈干性坏死是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手术中皮瓣设计方法和操作不当是造成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结论: 针对皮瓣坏死的原因,改进手术方法,重新制定手术计划,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79例临床观察
万敏
2007, 32(5): 539-54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安全性、优越性。方法: 同期条件相当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下剥除术(腹腔镜组,79例)和行剖腹手术(剖腹组,82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日与剖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腔镜组术后无一例使用镇痛药,术后6h全部拔除尿管并下床活动,无腹腔内出血发生;而剖腹组术后均使用镇痛药,术后24h拔除尿管并下床活动。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既微创又安全、可靠的手术术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周颍, 李宗友, 陆景红
2007, 32(5): 541-54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对96例诊断为脑卒中的中青年患者进行调查及评分,对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性别及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6.46%,抑郁的发生与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灶的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烟酒嗜好、合并高血压均有一定关系(P<0.05~P<0.005)。结论: 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应重视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预防和诊治。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52例分析
柳小刚, 张云峰, 郭文平
2007, 32(5): 543-545.
摘要:
目的: 探讨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对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非手术治疗37例和手术治疗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手术治疗治愈率89.2%,病死率8.1%;手术治疗治愈率86.7%,病死率13.3%(P>0.05)。重症Ⅰ级手术率24.1%,治愈率93.1%,病死率3.4%;重症Ⅱ级手术率34.8%,治愈率82.6%,病死率17.4%(P>0.05)。总手术率28.8%,总治愈率88.5%,总病死率9.6%。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以非手术综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的外科治疗策略,可望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路长东, 王晓凤, 刘强, 张蕾
2007, 32(5): 546-548.
摘要: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1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中38例发生了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90例中28例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15例中8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者5例发生2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持续>30min、24h内发作5次以上及首次发作后>24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均增高(P<0.05~P<0.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舒张压、血糖、血胆固醇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P<0.01)。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脑出血患者早期出血量增加与预后的关系
李艳秋, 郭东风, 惠小平
2007, 32(5): 549-551.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脑出血患者早期出血量增加的因素以及出血量增加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132例分为出血增加组及出血未增加组,分析各组病情与预后。结果: 64例出血量增加组经治疗后病死26例,68例出血量未增加组经治疗后病死11例(P<0.005)。结论: 脑出血早期病情恶化病死率高,导致早期病情恶化的因素主要是出血量增加,而出血量增加与血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有关。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2例观察
夏晓阳, 叶爱和, 陈爱民, 尤冬山
2007, 32(5): 551-553.
摘要:
目的: 观察国产吉西他滨(GEM)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有明确的病理和(或)细胞学诊断的4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吉西他滨1g/m2静脉滴注,d1、d8;顺铂30mg/m2静脉滴注,d1~d3。每21天为一周期,治疗2周期以上评价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完全缓解1例(腺癌),部分缓解17例,稳定16例,进展8例,有效率为42.9%。主要毒副反应为Ⅰ、Ⅱ度骨髓抑制71.4%(30/42)及恶心呕吐,但没有严重的Ⅳ度损害;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国产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且耐受性较好。
肺结核并存糖尿病346例临床分析
王兆华
2007, 32(5): 554-555.
摘要:
目的: 总结肺结核并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346例肺结核并存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结核并存糖尿病呈增高趋势,且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女性多于男性(P<0.05),具有病灶范围广泛,以干酪性病灶为主,多伴有空洞,痰菌阳性率高,治疗效果差,复治患者多的临床特点。以并存2型糖尿病为主,早期应用胰岛素组病灶吸收,痰菌阴转率和空洞闭合优于口服降糖组(P<0.05~P<0.005)。抗结核疗程需1.5~2年。结论: 肺结核并存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有效控制血糖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早期应用胰岛素比口服降糖药疗效好。
后牙纵折保存治疗27例分析
刘茜
2007, 32(5): 556-558.
摘要:
目的: 探讨后牙纵折的保存治疗效果。方法: 对27例纵折牙均采用结扎丝环扎固定,并进行根管治疗后加以全冠修复。结果: 27例纵折牙保存经2年随访观察,2例失败后拔除,25例成功,保存治疗成功率达92.59%。结论: 纵折后牙经早期固定,完善治疗可以有效保存,并发挥咀嚼功能。
CT引导经皮胸腔穿刺活检术33例临床分析
金炬, 杨刚, 李劲
2007, 32(5): 558-559.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胸部穿刺活检对胸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联合应用17G、18G软组织切割式活检针和21G抽吸针、PTC针对胸部占位33例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 33例经皮胸腔穿刺活检患者中,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癌25例,结核1例,胸腺癌1例,转移性癌2例,未能作出明确诊断者4例;诊断准确率为87.9%,术后并发气胸1例,痰中带血3例。结论: CT引导经皮胸腔穿刺活检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辅助诊断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尚莉莉, 任开祥
2007, 32(5): 560-56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检测126例乙肝病毒感染者HBV DNA,采用ELISA法检测HBVM。结果: 在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的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和含量最高,血清HBeAg与HBV DNA含量有一定关系(P<0.0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HBV DNA含量亦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 HBV DNA含量与HBeAg有一定关系,肝脏损害程度与血清HBV DNA亦有一定关系。
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效果与髓核突出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黄德刚, 丁国正, 徐宏光
2007, 32(5): 562-56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与保守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保守治疗的由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轻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JOA评分>12分)。根据疗效分组,症状较前减轻或原先症状较轻,治疗后症状无恶化为A组(16例);症状加重或原先症状较重,治疗后无改善者为B组(12例)。通过分析治疗前MRI图像,比较两组间椎间盘突出类型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A组JOA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JOA评分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矢状面上,A组颈椎间盘突出局限型占37%,弥散型占63%;B组局限型占75%,弥散型占25%(P=0.067)。在横断面上,A组中央型占75%,旁中央型占25%;B组中央型占25%,旁中央型占75%(P=0.020)。结论: 弥散型和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效果较好,而局限型和旁中央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新鲜骨折的疗效分析
杨朝晖, 邱新建, 张潇, 黄凯
2007, 32(5): 564-566.
摘要:
目的: 探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新鲜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固定组)患者35例,人工股骨头或人工全髋置换术(置换组)22例。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固定组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手术时间和失血量均明显少于置换组(P<0.001)。结论: 有效的内固定术仍不失为新鲜股骨颈骨折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查正, 杨朝晖, 邱新建, 黄凯
2007, 32(5): 566-568.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提出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关节置换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6年9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7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26例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和全髋置换组6例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输血量、Harris评分、下地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中、术后均无病死,Harris评分平均改善38.2分,优良率为88.46%,并发症发生5例,发生率1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全髋置换组(P<0.01~P<0.001),而Harris评分、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1)。结论: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只要经过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该类患者能度过围手术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种手术方式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更适合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王建斌
2007, 32(5): 569-571.
摘要: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患者早期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 对9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早期ICU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痊愈8例,死亡1例,围手术期成活率88.9%(8/9),平均ICU停留时间(11.3±4.8)天,ICU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细菌感染2例,真菌感染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1例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为严重肺部感染、多器官衰竭。结论: 掌握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特殊病理生理学改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ICU管理是提高原位肝移植早期存活率的关键。
Pilon骨折36例治疗分析
杜峰, 汤瑞新, 凌嵘, 李国强, 程银树
2007, 32(5): 572-573.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以单臂三维支架或单臂T形Basitinni外固定支架、胫骨内侧支撑钢板或AO三叶型钢板作整体轴心固定,腓骨及局部骨块辅以简易内固定达到关节解剖对合治疗Pilon骨折36例。结果: 经4~60个月随访,36例骨折全部愈合,按Mazur功能评价标准,优良率达75%。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可达到关节解剖对位、功能早期康复等优点。
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22例分析
王贺彬, 陈冬, 李龙
2007, 32(5): 574-576.
摘要:
目的: 总结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简述改良手术方法及特点。结果: 19例尿道无损伤,3例尿道损伤中仅有1例行尿道修补。术中除1例出血量达950ml需输血外,其余21例术中出血100~650ml,均未输血。手术时间60~120min,术后随访2~14个月,无膀胱痉挛、尿道狭窄、尿失禁、性功能丧失等。结论: 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出血少,处理简单,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是治疗BPH较为理想的开放手术术式。
老年患者无痛苦胃镜检查
李则岭, 赵玉珉
2007, 32(5): 576-578.
摘要:
目的: 观察无痛胃镜检查对老龄患者的全身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将261例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分为丙泊酚、咪达唑仑镇静组(镇静组,160例)和常规操作(对照组,101例),比较两组胃镜检查中患者反应和感受、操作时间、清醒时间及检查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镇静组患者99.4%无不适,而对照组为35%(P<0.01)。镇静组患者咳嗽、恶心、呕吐和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镇静组胃镜操作时间为(4.5±1.5) min,短于对照组(5.6±1.8) min (P<0.01)。镇静组患者清醒时间为(1.4±1.3) min,检查中血压、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心电监护未发现严重心率失常及明显加重心肌缺血。全部病例圴顺利完成检查,无痛苦记忆。结论: 老年患者无痛苦胃镜检查是安全的。
改良式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36例
张伟
2007, 32(5): 579-581.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隐蔽的面部除皱切口,清晰解剖并保留耳大神经后支;根据肿瘤位置,选择性逆行解剖面神经周围支,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胸锁乳突肌瓣充填术区缺损,并作为阻断副交感神经与节后交感神经纤维互相吻合的屏障;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5例,随访1~3年无复发;无一例发生Frey综合征及涎漏,术后耳垂感觉完全恢复,残留腮腺功能保留良好,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探查阴性25例分析
王显亚, 李晓泉
2007, 32(5): 581-582.
摘要: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时胆总管探查阴性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5年12月25例胆总管探查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导致探查阴性的原因有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恢复期5例,慢性胰腺炎4例,梗阻性胆囊炎6例,细小胆囊结石3例,胆总管胆汁浑浊6例,胆总管旁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胆总管内外因素可引起胆总管探查阴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等能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8例临床分析
罗厚江, 马兰, 王静
2007, 32(5): 583-584.
摘要:
目的: 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探讨妈咪爱(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联合能量合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5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给予苯巴比妥、光照治疗,治疗组加用妈咪爱及能量合剂治疗。观察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9%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为(4.18±1.41)天,短于对照组(5.76±3.78)天(P<0.05);治疗组住院(8.50±1.52)天,短于对照组(10.35±2.73)天(P<0.01)。结论: 妈咪爱联合能量合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加快黄疸消退,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早期预防性光疗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
王雷, 周兴杰, 孙爱侠, 武伶俐
2007, 32(5): 585-586.
摘要:
目的: 评价早期预防性光疗干预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对2004~2005年出生后24h内入院的39例早产儿(干预组),无论有无黄疸都进行预防性光疗,测定血清胆红素并观察其峰值,与2001年11月~2003年11月出生后24h内入院的41例未进行早期预防性光疗的早产儿(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和血清胆红素峰值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26%和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干预组血清胆红素峰值(148.1±50.5)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62.5)μmol/L (P<0.001)。结论: 对生后24h内的早产儿早期进行预防性光疗可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31例临床分析
赵玉梅
2007, 32(5): 587-588.
摘要:
目的: 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分析2001年11月~2006年10月轻度胃肠炎伴发无热惊厥31例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31例均为5~25个月的婴幼儿,12~24个月22例;均发生在秋、冬季;3天内发生惊厥29例,1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1.4次,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仅1例呈4~5Hzθ波活动,其余脑电图均正常;脑影像学、血生化及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行抗治疗。1例复发,复发≤ 2次,病程少于1年。全部病例无癫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 轻度胃肠炎可以伴有无热惊厥,均发生在婴幼儿,多数为一过性,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肺外并发症438例分析
姚丛月, 李华, 徐佳燚, 缪博, 邓晓毅
2007, 32(5): 589-59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临床及肺外并发症的特点。方法: 分析438例儿童MP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38例中319例为学龄前期(3~6岁);153例肺外并发症中年龄≥ 3岁143例,3岁以下10例;并发症中以心血管、消化、神经系统多见,分别为51.0%、29.4%、17.6%;所有病例经阿奇霉素治疗14天左右好转。辅助检查:血MP-IgM均≥ 1:80,咽拭子MP培养阳性率32.6%。胸片肺间质改变238例,肺泡炎症121例,混合病变79例。结论: MP感染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易有肺外并发症,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对于治疗不理想且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应考虑MP感染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测,早确诊,早治疗。
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分析
崔雪平
2007, 32(5): 591-592.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重度新生儿HIE在传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20例加用纳络酮治疗5~7天,并与对照组12例在生命体征、意识、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主要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治疗转归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体温、呼吸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意识、肌张力恢复时间、主要症状体征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50%)(P=0.030)。结论: 纳络酮治疗可提高中、重度HIE疗效,未见副作用发生。
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
林宏华
2007, 32(5): 593-594.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4例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IVIG1g.kg-1.d-1,连用2天,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胸片、并发症恢复情况的改变。结果: 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多以呼吸困难为首发表现,肺外并发症以心力衰竭多见,辅助应用IVIG,每天1次静脉滴注,连用2天,临床症状改善或体征消失、好转快,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婴幼儿重症肺炎须及时救治,早期运用IVIG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
乳腺恶性肌上皮瘤的病理诊断
胡敏, 吴强, 汤华阳
2007, 32(5): 595-596.
摘要:
目的: 明确乳腺恶性肌上皮瘤的诊断。方法: 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病变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瘤细胞S-100蛋白、p63、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论: 乳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在组织学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其它检查可以确诊。
外伤性膀胱破裂15例临床分析
姜雷, 鉏振民, 张振山
2007, 32(5): 596-597.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伤性膀胱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15例均行膀胱造影术结合腹腔穿刺术检查确诊。其中14例行膀胱修补术,1例行留置导尿引流术。结果: 15例均痊愈,术后排尿通畅,随访3个月无排尿异常。结论: 膀胱造影术结合腹腔穿刺术检查是诊断膀胱破裂简单而可靠的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胆管探查术后T管早期夹闭临床分析
姚海桥
2007, 32(5): 597-598.
摘要: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不同时间夹闭T管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9例胆总管探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B组24例,A、B组分别在术后3~4天和10~12天夹闭T管,对比分析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体重差别、术后主动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胆汁丢失总量。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重变化、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胆汁丢失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早期夹闭T管对患者康复明显优于晚期夹闭。单纯胆总管术后宜早期夹闭T管。
90Sr-90Y敷贴治疗跖疣62例临床观察
靳情, 邹志勇
2007, 32(5): 599-600.
摘要:
目的: 观察90Sr-90Y敷贴治疗跖疣的效果。方法: 对62例跖疣患者采用8mm90Sr-90Y敷贴治疗,1次剂量为15~18Gy,每天1次,5次一疗程。结果: 随访6个月,跖疣治愈率98%;其中9例治疗靶周围出现皮肤粗糙,有细薄鳞屑样改变,6个月后均自行消退。结论: 90Sr-90Y敷贴治疗跖疣方法简单,治疗时间短,疗效好,副作用少。
胃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及免疫增强剂治疗胃癌疗效分析
江燕, 宋澄跃
2007, 32(5): 600-601.
摘要:
目的: 观察胃镜下注射化疗药物及免疫增强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晚期胃癌患者分别在胃镜下注射化疗药物和免疫增强剂,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药物治疗疗效无明显不同(P>0.05),均为胃癌有效治疗手段。结论: 胃镜下注射化疗药物及免疫增强剂治疗胃癌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额颞脑挫裂伤42例分析
吴峰
2007, 32(5): 602-603.
摘要:
目的: 探讨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额颞脑挫裂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术治疗42例额颞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院时根据GOS分级标准,恢复良好20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病死11例。结论: 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术能充分有效的清除脑挫伤和充分的减压,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期妊娠前置胎盘25例临床分析
叶晓林
2007, 32(5): 603-604.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期妊娠前置胎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阴道超声(TVS)对60例中期妊娠孕妇进行连续观察,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 前置胎盘组剖宫产、难产、产后出血数均比胎盘位置正常组多(P<0.05~P<0.01);中期妊娠前置胎盘与宫腔操作史(包括人工流产、流产清宫、引产)及本次妊娠期阴道出血两组孕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置胎盘是引起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阴道出血者应行TVS检查,了解胎盘位置,并积极对症处理、观察。
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诊治体会
王立亚
2007, 32(5): 605-606.
摘要:
胆瘘是胆囊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1995~2005年,我院行单纯胆囊切除病例630例中,有13例术后并发胆瘘,行保守治疗均获成功。现作报道。
影像医学
宫外孕50例超声检查及临床分析
徐泉, 王金萍, 王宁新
2007, 32(5): 607-608.
摘要:
目的: 提高宫外孕的B超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经腹超声(TAS)和经阴道超声(TVS)检查观察子宫腔和子宫两侧附件区声像图特征,并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输卵管妊娠41例,腹腔妊娠1例,宫角妊娠1例,误诊7例。结论: B超对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分析
孟祥荣, 孙海岩
2007, 32(5): 609-611.
摘要:
目的: 提高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7例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7例中显示肿块22例,钙化13例,乳腺实质结构紊乱、扭曲5例,皮肤及乳头改变3例,非对称性血管增粗2例,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 钼靶X线摄影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加强对鉴别诊断的认识。
检验医学
BUN、Cr、GLU、UA在三种生化分析系统间的对比分析和偏倚评估
康淑霞, 杨萍, 刘刚, 胡恩赑, 张凡, 衡二虎
2007, 32(5): 611-613.
摘要:
目的: 探讨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尿酸(UA)在本地区三家大型医疗机构的三种生化分析系统之间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并进行偏倚评估,以验证这几项检验结果是否可在三家医院间互认。方法: 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EP9-A2文件方案,每天选取临床样本5~7份,分别在三所医院的三种生化分析系统(BeckmanCX4、Olympus2700、日立7600)进行测定,共测定7天41个样本,记录检验结果,去除1个离群值后,共40个样本结果,以BeckmanCX4生化分析仪为比较方法,另两台作为实验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倚评估。结果: BUN、Cr、GLU、UA在三种生化分析系统间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较好(r2均>0.95),线性回归方程良好,除Cr正常参考范围内结果的预期偏倚在允许偏倚之外,其它预期偏倚均在允许偏倚内。结论: 在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基础上,BUN、Cr、GLU、UA在三所医院的三种生化分析系统间的检验结果可以互认,实现检验结果一单通。
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刘刚
2007, 32(5): 614-615.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CRP)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和速率法,分别检测4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50名健康人血清的h-CRP和TBil、DBil。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h-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而TBil、DBil均显著低于健康人(P<0.001)。结论: 检测血清h-CRP、TBil、DBil含量,有助于动态观察及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细菌性腹泻171例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胡江, 陈道利, 夏峰
2007, 32(5): 616-617.
摘要:
目的: 监测细菌性腹泻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成人肠道及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者为对象,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591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共检出171株致病菌,分离率为28.9%。其中弧菌属51株,志贺菌属66株(其中福氏4c生物亚型36株),气单胞菌属47株,其它7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可作为细菌性腹泻的首选药,福氏志贺菌对头孢三代敏感性较好。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志贺菌属是急性细菌性腹泻的第一位病原菌,且以F4c生物亚型为主。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也占较高比例,亦不容忽视。应根据鉴定结果及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临床护理
TOP输液泵在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及护理
陶治荣
2007, 32(5): 618-620.
摘要:
目的: 探讨输液泵持续输入化疗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护理要点。方法: 23例确诊为M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应用输液泵泵入化疗药物;对照组12例,使用常规输液方法,两组均采用VAD方案(硫酸长春地辛、盐酸吡柔比星和地塞米松)。结果: 治疗组共进行26个疗程化疗,对照组29个疗程化疗,治疗组静脉炎、皮肤损伤、口腔溃疡、恶心呕吐及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采用输液泵给药具有恒速、恒量、单位时间内用药量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TOP输液泵应用于MM的VAD化疗是一种安全、简便、省时省力的好方法。
护理医学
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康复训练
颜顺荣, 高文贤, 孙荣
2007, 32(5): 620-622.
摘要:
目的: 了解综合康复训练及社会支持对脑卒中抑郁的影响。方法: 观察2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及社会支持后抑郁缓解情况。结果: 抑郁消除24例,减轻4例,抑郁缓解率85.6%。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心理护理基础上,早期康复训练及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减轻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48例护理体会
花学美, 陈宏平, 徐凌燕
2007, 32(5): 622-62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48例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给予术前、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 48例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严谨而周密的护理对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成功起着积极作用。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效果评价
宋丽萍, 刘春芳
2007, 32(5): 624-625.
摘要: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由护士介导、参与的患侧上肢(患肢)功能锻炼个体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乳腺癌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61)和对照组(n=60)。两组均在术前1~3天进行术前宣教。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训练组进行个体化护理及患肢功能锻炼。结果: 在第一阶段(术后第1~9天)的患肢功能锻炼中,训练组均全部达到预期目标,对照组仅有90%达到预期目标;在第二阶段(术后第10~14天)的患肢功能锻炼中,训练组有98.4%达到预期目标,对照组仅有86.7%达到预期目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训练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术后由护士实施的个体化护理及功能锻炼使患肢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护理
刘玉英
2007, 32(5): 626-627.
摘要: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4例术后出现精神异常的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安全。结果: 24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术后精神障碍的患者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护理
李素侠
2007, 32(5): 627-628.
摘要: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折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下肢,极易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部分患者由于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可引起猝死。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常见问题及护理
周义双, 万双青
2007, 32(5): 629-630.
摘要: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称老年前期痴呆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AD是老年人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是以智力衰退和行为及人格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临床表现是记忆力丧失和至少一种其他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定向、语言、空间、视觉、思维和判断能力,与个人以往相比有明显的减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