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CKAY J,ERIKSEN M.The Tobacco Athlas[M].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2] 卫生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
[3] 辛崇萍,戴寿桂,孙中友,等.江苏省2008年和2005年青少年吸烟行为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595.
[4] LINCOLN YS,GUBA EG.Natualistic inquiry[M].Beverly Hill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85.
[5] 杨功换.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
[8] 王瑞梅,郭继志,杨淑香,等.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吸烟行为及控烟认知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6):629.
[9] 许琪,黄德开,巫智远,等.职高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656.
[10] 张崛,崔永强,黄艳丽,等.2010年北京市昌平区中学生烟草知识与控烟态度现状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8):695.
[11] 杜卉.高职院校学生吸烟现状及控烟心理对策[J].管理观察,2015(3):129.
[12] 王晓雯,牛瑾,周欢.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保护动机模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9):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