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5.
[2] 李小光,徐娅霞.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67.
[3]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 崔景贵.德国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特点与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学版,2009,31(3):27-29.
[5] 李梅花.心理科病房中开展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314.
[6] 罗晓敏,黄悦勤,王向群,等.神经症优化治疗方案的特尔菲法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73-278.
[7] 张传海,贺朝晖,庄美芳,等.神经症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临床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2):3642-3643.
[8] 汪洋黄,悦勤,刘肇瑞,等.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神经症知信行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8):60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