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1(3):15. |
[2] |
王静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8. |
[3] |
范媛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49):79. doi: 10.3969/j.issn.1674-9324.2014.49.039 |
[4] |
邵士昌, 刘传俊, 朱卢玺, 等.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2(20):132. |
[5] |
苏二梅.基于个人认知与行为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D].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7. |
[6] |
苏明宏, 倪小冬, 徐捷, 等.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的编制和结构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12):1858. |
[7] |
马雅菊.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8(15):61. |
[8] |
吴慧, 苏丽珍, 尹濛, 等.医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13):1984. |
[9] |
邓斌菊, 苏英, 何亚琼, 等.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心理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1):95. |
[10] |
刘雨, 宋德如.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 36(1):112. |
[11] |
HAMMERLING U, TALLSJÖ A, GRAFSTRÖM R, et al.Comparative hazard characterization in food toxicology[J].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09, 49(7):626. |
[12] |
耿丽晶, 周围, 郭雪松, 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分析研究[J].食品工业, 2015, 36(10):226. |
[13] |
马倩.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