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拉·金著. 劳拉·金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视角)[M]. 王飞雪, 戴潇虓, 冯夏玫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80.
[2] 刘新民, 李珑.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适[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2: 54.
[3] 郭琦, 黄悦勤, 刘肇瑞, 等. 大学新生人格和精神状况队列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11)(增刊1): 53.
[4] 张庆吉, 涂叶满. 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3年追踪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8): 1478.
[5] 徐建财, 邓远平. 基于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曾留守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6: 41.
[6] 韩玉荣, 白艳茹. 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大学生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5): 127.
[7] 王秀清, 毛勇, 赵锦平, 等. 某医科大学本科生16PF与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关系[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 40(8): 28.
[8] 任滨海, 董睿. 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21(1): 80.
[9] 王挺, 沈永健.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优势人格状况调查与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7(5): 68.
[10] 王智, 何静, 欧薇, 等. 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1(3): 56.
[11] 李依芃, 王艳霞, 杨晓旋, 等. 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 36.
[12] 崔晓霞, 汪国瑞, 杨积芳, 等. 某高校2016-2018年"优良学风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9, 38(5): 482. doi: 10.3969/j.issn.1002-0217.2019.05.021
[13] 祝蓓里, 戴忠恒.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中国常模的修订[J]. 心理科学通讯, 1988, 25(6): 14.
[14]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2: 227.
[15] 马广前.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 思想理论研究, 2017, 11: 105.
[16] 余亮, 李娜, 鲁炜, 等. 某高校2014-2016级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8, 37(1): 85.
[17] 许燕, 钱筠.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J]. 心理学探析, 1994, 19(4): 21.
[18] 李百珍. 亲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0.
[19] 魏鹏程. 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11(2): 160.
[20] 周振华, 李燕, 胡捷, 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16种人格因素差异的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22): 4139.
[21] 周振华, 周秀芳, 李燕. 男女大学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查结果比较的meta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8): 630.
[22] 张小远, 俞守义, 赵久波, 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素质的对照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8, 4: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