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宏华
, 陈大顺
. 女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53-54.
|
[2] |
刘明
, 朱伦华
, 牛俊彦
, 刘洪俊
.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临床意义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31-932.
|
[3] |
陈以强
, 桑更生
, 崔勇
, 陆江辉
, 袁志华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485-486.
|
[4] |
王献军
, 夏勇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联素与脑钠肽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4): 374-376.
|
[5] |
杨秋菊
, 蔡鑫
. 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6): 775-777.
|
[6] |
汤凤英
, 马礼坤
, 石增刚
, 桑更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白介素-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56-458.
|
[7] |
余强
, 张大东
. 曲美他嗪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4): 418-421.
|
[8] |
骆本生
, 潘文志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56-858.
|
[9] |
郑玉水
, 朱结华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2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83-83.
|
[10] |
徐秀君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363-365.
|
[11] |
万双青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360-361.
|
[12] |
华启洋
, 张宁汝
, 周桂建
, 张恒
. 血清内脂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41-1342,1345.
|
[13] |
杜文华
. 脂联素的研究现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113-115.
|
[14] |
马广隆
, 苏伟青
, 林振
, 吴阿兰
. 高剂量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78-180,18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13
|
[15] |
周彤
, 周成超
, 唐碧
, 王洪巨
, 王莉媛
, 张晓玲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调查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 126-1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1.041
|
[16] |
李妙男
, 王洪巨
, 张宁汝
, 黄宇理
, 史晓俊
, 唐碧
, 汤阳
. 血浆甲壳质酶蛋白40和内皮微粒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1): 1427-143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1.007
|
[17] |
余强
, 马根山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19-521.
|
[18] |
江山
. 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380-382.
|
[19] |
高磊
, 冯崴
, 王廷涛
, 王茂松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 30-3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1.007
|
[20] |
吴士礼
, 张恒
, 刘进军
, 王洪巨
, 高大胜
, 蔡鑫
, 包宗明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17-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