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江辉
, 李玉杰
, 李晶晶
, 冯燕娴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J波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097-1098.
|
[2] |
干艳捷
, 何摇琼
, 王家宁
. 房性心动过速伴传出阻滞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461-1461.
|
[3] |
曹乐维
. 临产妇突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4): 367-368.
|
[4] |
谭晓晖
, 刘杰强
, 罗翊芝
, 严恺舒
, 梁转合
, 朱可云
. 右美托咪定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镇静和镇痛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67-7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22
|
[5] |
王成勇
. 羟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136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34-1035.
|
[6] |
韩锋
, 张家俊
, 陈志军
. 术中黏膜下注射羟基喜树碱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3): 282-283.
|
[7] |
姚茹冰
, 牟慧
, 赵智明
, 蔡辉
. 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LR4/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4): 428-430,43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4.003
|
[8] |
张青川
, 朱永献
, 关超
, 周文生
. 经尿道电切术联合羟喜树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4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25-26.
|
[9] |
姚伟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长春新碱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212-12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24
|
[10] |
柳青
, 郑海伦
, 王启之
, 于东红
, 燕善军
, 汪强武
, 汪建超
, 李大鹏
.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9、核因子-κB mRNA表达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1): 1469-1472,14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1.003
|
[11] |
张青川
, 石家齐
, 朱永献
, 关超
, 周文生
. 羟基喜树碱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249-250.
|
[12] |
宫屹妹
. 综合治疗眼部碱烧伤22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25-926.
|
[13] |
张海艳
. 氢溴酸山莨菪碱辅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0): 1099-1101.
|
[14] |
王宏
, 代文涛
, 符炜
, 张涤非
, 金玉坤
, 张博
, 王南海
. 麻黄碱对维库溴铵预给药方法插管条件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4): 389-391.
|
[15] |
田昌荣
, 董燕
, 杨林
, 乔莉
. 氧化苦参碱对大肠埃希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1): 1502-1504,150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1.032
|
[16] |
马慧
, 李博涵
, 朱美林
, 李红梅
, 戴轶群
, 陈刚胜
, 吴成柱
. 碱提酸沉法提取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工艺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9): 1264-12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9.034
|
[17] |
胡曦
, 沈敏燕
, 朱静
, 张光亚
, 毛子明
, 陈凤玲
. 黄连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577-15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01
|
[18] |
祝子华
, 祝金泉
. 10-羟基喜树碱联合热疗对肝癌协同杀伤作用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2): 115-117.
|
[19] |
笪应芬
. 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5): 458-459.
|
[20] |
周溯
. 青藤碱联合氟尿嘧啶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998-10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