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敏
, 吕礼应
, 刘万利
, 杨九华
. 不同程度的脂血和黄疸对酶法测定血清钾干扰的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5): 465-467.
|
[2] |
尚莉莉
, 任开祥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60-561.
|
[3] |
崔琢
, 王淑民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1): 67-68.
|
[4] |
李秀义
, 高冬梅
, 潘继文
, 蔡瑜
, 温和
.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6): 804-806.
|
[5] |
徐葵花
, 张莉
, 陈家盛
, 李伟
, 宋文庆
, 承泽农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4): 438-441.
|
[6] |
昝丽娜
, 石秀芳
, 孙峰
. 皖北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43-345.
|
[7] |
郑宏波
, 汪学龙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在子宫颈癌组织和外周血表达的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6): 647-649.
|
[8] |
汪承虎
. 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检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78-180.
|
[9] |
钟政荣
, 徐云侠
, 丁淑琴
, 张伦军
, 丁晓琳
, 胡建国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与常用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387-1389.
|
[10] |
刘培明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前S1蛋白、HBV-M检测结果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188-189.
|
[11] |
刘传苗
, 李伟
, 赵守松
. 原发性肝癌患者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变异.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7): 665-667.
|
[12] |
王细宏
, 何世荣
, 黄金保
, 胡义忠
. 池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4): 451-453.
|
[13] |
刘传苗
, 徐葵花
. 乙型、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107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4): 298-299.
|
[14] |
苏智祥
, 张燕军
, 刘爱琴
, 王云梅
, 陈文娟
.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化疗中的抗病毒作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00-100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06
|
[15] |
秦万节
, 朱曙光
, 刘艺
, 叶坤
, 戴家应
, 张焰平
, 汪祺
. 两种不同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9): 1195-11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9.010
|
[16] |
陈继梅
, 施志农
, 田芸
.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血清HBV标志物关系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58-159.
|
[17] |
褚亮
, 万圣云
, 周少波
, 刘会春
, 高涌
. CA19-9、CA242及CEA联合检测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0): 1084-1086.
|
[18] |
郑列祥
, 杨邦明
, 杨军
, 陈志萍
. CT导引下经皮穿刺肝内胆管胆汁外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2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8): 974-975.
|
[19] |
邱兆磊
, 王振杰
, 刘牧林
, 黄建康
, 董慧明
, 郑士友
.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235-237.
|
[20] |
高慧婕
, 刘超
, 李倩
. 乙型肝炎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HBV DNA检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50-152,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