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晖
, 高艳
. 上海邮电职工脂肪肝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17-320,323.
|
[2] |
蔡玉华
, 胥振国
, 杜江
, 曾一鸣
, 金崇利
. 血脂检测在脂肪肝诊断中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 97-98.
|
[3] |
周春燕
, 杨汝艳
. 连云港市企业工人脂肪肝与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96-1397.
|
[4] |
张晓红
, 田怡
, 刘启平
, 贝颂华
, 刘建生
. 左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2例胰岛素抵抗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585-587.
|
[5] |
陈晓艺
, 王金萍
, 李保启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前后入肝血管血流变化的超声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1037-1038,1041.
|
[6] |
滕斌
, 王泰蓉
, 吴玲
, 徐宜
, 林乐平
, 杨涛
. 上海社区老年人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571-1573.
|
[7] |
邹玲梅
. 脂肪肝患者C肽释放试验55例比较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55-56.
|
[8] |
周洋
, 黄芬
. 安徽某医学院高级职称体检人群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4): 519-521,532.
|
[9] |
王佳佳
, 王金萍
, 许红强
, 李保启
, 陈晓艺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剪切波速度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374-3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3.031
|
[10] |
宁艳
, 孙医学
, 李阳
, 阮吟
, 石彦
. 脉搏波传导速度定量检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病人颈动脉弹性功能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4): 503-506, 51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4.022
|
[11] |
蔡琦
, 谢宗玉
. 血吸虫性阑尾炎超声检查与临床特点.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710-171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35
|
[12] |
秦波
, 李媛媛
, 徐韦
, 沈晓亚
. 膀胱充盈后超声检查孕晚期产妇估测胎儿体质量的准确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 110-11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1.028
|
[13] |
徐泉
, 王金萍
, 王宁新
. 宫外孕50例超声检查及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607-608.
|
[14] |
冯雪涛
, 廖林
, 杨淑琳
, 马晓娟
. 产前超声检查应用于血管前置诊断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241-242,24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34
|
[15] |
朱允菊
, 韦明秀
. 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在不孕症妇女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194-196.
|
[16] |
吴丽霞
, 罗友
, 魏春英
, 杨桂兰
. 超声检查在宫角妊娠和间质部妊娠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3): 374-375,3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3.028
|
[17] |
尹双飞
. 产前超声对孕14周内胎儿肢体畸形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4): 518-5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4.030
|
[18] |
彭梅
, 张新书
, 姜凡
, 杨凤
. 超声造影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7): 775-777.
|
[19] |
阳春
. 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患者诊断价值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6): 797-80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6.030
|
[20] |
王萍
, 童仙君
, 程遵华
, 郑颖
, 项晓宇
, 董晓燕
, 黄菊琴
, 张晓云
, 薛晓红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192-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