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心理康复的效果研究

罗丽

引用本文:
Citation: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心理康复的效果研究

    作者简介: 罗丽(1970-), 女, 主管护师
  • 中图分类号: R644;R473.6

Study on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

  • CLC number: R644;R473.6

  • 摘要: 目的探讨紧急事件应急晤谈(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心理康复的效果。方法将116例重度烧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2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给予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策略、创伤后成长及幸福感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对策略、创伤后成长及幸福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维度评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5~P < 0.01);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人际关系、新可能性、精神改变、欣赏生活和创伤后成长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5~P < 0.01);对健康担心、感情行为控制、幸福感总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结论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缓解重度烧伤病人的心理障碍,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表 1  2组病人一般资料的比较(x±s)

    分组 n 年龄/岁 婚姻状况 家庭年收入/万 TBSA/%
    未婚 已婚 离异
    观察组 58 32 26 44.67±6.37 4 47 7 6.3±1.4 43.1±4.2
    对照组 58 27 31 42.57±8.01 3 49 6 5.9±1.8 45.2±3.9
    t 0.86* 1.56 0.88* 1.34 1.52
    P >0.05 >0.05 >0.05 >0.05 >0.05
    *示χ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病人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x±s;分)

    分组 n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总分
    干预前
    观察组 58 2.24±0.92 1.84±0.83 2.10±1.00 2.49±0.95 2.61±0.83 1.07±0.39 1.33±0.49 0.77±0.45 0.69±0.37 15.14±3.18
    对照组 58 2.08±0.81 1.80±0.80 2.14±0.94 2.54±1.00 2.65±0.74 1.00±0.39 1.27±0.52 0.87±0.58 0.66±0.34 15.01±2.96
    t 0.97 0.23 0.22 0.29 0.33 0.97 0.63 1.08 0.55 0.6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1.67±0.59* 1.50±0.65* 1.49±0.84** 2.14±0.91* 2.16±0.99** 0.63±0.39** 1.21±0.55* 0.66±0.47 0.53±0.24* 11.99±2.05**
    对照组 58 1.93±0.71 1.61±0.65 1.92±0.79 2.55±1.12 2.74±0.57 0.80±0.46* 1.08±0.59 0.80±0.53 0.49±0.28** 13.92±2.12
    t 2.17 0.85 2.85 2.13 3.83 2.10 0.43 1.50 0.97 4.78
    P <0.05 >0.05 <0.01 <0.05 <0.01 <0.05 >0.05 >0.05 >0.05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病人干预前后的MCMQ评分比较(x±s;分)

    分组 n 面对 回避 屈服
    干预前
    观察组 58 20.68±3.24 14.43±2.57 7.53±2.38
    对照组 58 19.76±3.01 14.63±2.51 7.39±2.19
    t 1.58 0.43 0.33
    P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24.97±3.41** 8.75±3.07** 5.07±1.67**
    对照组 58 21.63±1.77** 12.97±2.21** 7.22±1.97
    t 6.63 8.51 6.335
    P <0.01 <0.01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t′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组病人干预前后PTG评分比较(x±s;分)

    分组 n 人际关系 新可能性 个人能力 精神改变 欣赏生活 总分
    干预前
    观察组 58 10.89±4.04 3.93±2.09 11.82±3.09 3.25±1.75 7.15±2.23 37.57±5.70
    对照组 58 11.40±4.23 3.40±1.90 12.46±3.44 3.47±1.68 7.20±2.34 38.19±5.21
    t 0.67 1.45 1.05 0.68 0.12 0.6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15.15±4.20** 10.48±3.63** 12.76±3.51 5.25±1.76** 10.80±3.37** 55.19±8.48**
    对照组 58 12.31±4.94 6.24±2.64** 13.75±3.87 4.18±1.42* 9.34±2.60** 46.46±9.48**
    t 3.33 7.19 1.45 3.59 2.60 5.22
    P <0.01 <0.01 >0.05 <0.01 <0.05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示t′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5  2组病人干预前后GWB评分比较(x±s;分)

    分组 n 对生活满足 对健康担心 精力 感情行为控制 松弛和紧张 愉快和忧郁 总分
    干预前
    观察组 58 1.59±0.57 3.90±2.08 14.37±5.27 13.24±3.61 15.80±2.12 14.77±6.19 65.85±19.20
    对照组 58 1.45±0.57 3.39±2.01 14.05±4.97 12.80±3.10 15.58±2.11 14.66±4.13 61.18±19.39
    t 1.34 1.34 0.34 0.69 0.56 0.11 1.30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1.71±0.59 5.51±1.87** 16.43±5.21* 17.66±5.36** 16.25±3.00 15.28±3.70 74.20±15.70**
    对照组 58 1.70±0.78 4.24±1.91* 15.17±5.79 13.81±4.91 15.82±2.70 15.96±4.20 62.86±16.28
    t 0.11 3.64 1.23 4.03 0.80 0.93 3.82
    P >0.05 <0.01 >0.05 <0.01 >0.05 >0.05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刘辉霞, 刘飞跃, 肖水源, 等.湖南省因工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9(1):84.
    [2] 易先锋, 黄琼, 宋春红, 等.政策宣教对工伤烧伤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 2014, 30(3):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3.022
    [3]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医师分会《烧伤感染诊治指南》编辑委员会.烧伤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012版)[J].中华烧伤杂志, 2012, 28(6):4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1
    [4] 罗增让, 郭春涵.灾难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美国《心理急救现场操作指南》的解读与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15, 36(9A):58.
    [5] 罗维, 戴悦, 刘朋, 等.一起大学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27(4):119.
    [6] 杨晓云, 杨宏爱, 刘启贵, 等.创伤后应激检查量表平民版的效度、信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1):6. doi: 10.3969/j.issn.1005-1252.2007.01.036
    [7] 叶子悦, 高秀秀, 程艳秋.晚期癌症患者希望水平与应对方式、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4(1):42.
    [8] 于永菊, 左昕, 杨倩, 等.应激/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在某部海军陆战队员中的信效度检验[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6, 38(18):2100.
    [9] 高菱宜, 王蒙.独居与非独居老年人抑郁和总体幸福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1):56.
    [10] 谢晓梅, 丁雅霜, 张静, 等.烧伤伤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4(12):861.
    [11] WILES NJ, THOMAS L, TURNER N, et al.Long-term 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as an adjunct to pharmacotherapy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follow-up of the CoBal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Psychiatry, 2016, 3(2):137. doi: 10.1016/S2215-0366(15)00495-2
    [12] 王妍, 杨娟.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性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8):1453.
    [13] 廖友国.中国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5):897.
    [14] 戚贵芹, 张爱华.严重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4(24):37.
    [15] 靳宇倡, 刘东月, 李俊一.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模型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2):304.
  • [1] 刘璐璐李秀川刘春芳袁冯梁化坤李建成季红敏 . 头颈部癌症术后病人反刍性沉思、应对方式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5): 680-68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5.031
    [2] 米灵邵红王书敏张迪迪 .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对IVF-ET病人心理应激及幸福感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3): 410-4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3.033
    [3] 张静静赵苏梅王晶晶聂礼平肖梦 . 基于THRIVE模型的动机性访谈对中青年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干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8): 1152-11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8.030
    [4] 严雪芹罗彩凤柏素萍严志新邢唯 . 烧伤科护士对应激相关障碍的认知及管理现状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4): 552-55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4.032
    [5] 张金凤洪淑文朱燕 . 口腔颌面肿瘤病人主要照顾者应激与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3): 399-40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3.032
    [6] 陈正芳王书威 . 老年脑卒中病人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9): 1280-128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9.032
    [7] 刘晶王文胜黄河香寇小君周梅芳张春 . 社区康复延伸性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社会功能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4): 536-539,54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4.035
    [8] 张欣宇许华山 . 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360-362.
    [9] 王萍赵凤娟杨艳丽杨静 . 重度呼吸道烧伤16例气管切开后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3): 306-308.
    [10] 杨艳丽赵凤娟王萍 . 手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防治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0): 1260-1261.
    [11] 王逸娟刘曼曼徐淑秀吴丹吴炜彭曦 . 早期肠内营养促进烧伤后肠道增殖修复的实验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2): 1607-1610,1614.
    [12] 刘继松宋德恒章祥洲李勇杜娟 . 人工真皮修复儿童四肢烧伤后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374-13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25
    [13] 曹群群申正付赵一奇 . 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6): 812-8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6.038
    [14] 薛本洁张静钱荣 . 医学硕士研究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2): 183-186.
    [15] 常艳李勇张丽丽马艳 . 心理护理对头面部烧伤患者的干预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7): 977-9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50
    [16] 姜玉红钱叶红赵燕 .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焦虑、抑郁的作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404-140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35
    [17] 张文秀程亚艳宋晓红 . 认知行为干预对造口病人造口接受度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9): 1319-13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9.044
    [18] 范素梅张丽刘锦凤 .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预防性护理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697-169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52
    [19] 马华袁映红林英宋慧敏吴辉伍建容 . 创伤后成长及心理控制源与肠造口病人心理接受关联程度的模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6): 834-83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6.031
    [20] 王芳张静王春梅王少娜李平 . 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387-3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3.035
  • 加载中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35
  • HTML全文浏览量:  2041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9-17
  • 录用日期:  2019-03-13
  • 刊出日期:  2019-07-15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心理康复的效果研究

    作者简介: 罗丽(1970-), 女, 主管护师
  • 攀钢集团总医院 整形烧伤科, 四川 攀枝花 617023

摘要: 目的探讨紧急事件应急晤谈(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心理康复的效果。方法将116例重度烧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2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给予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策略、创伤后成长及幸福感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对策略、创伤后成长及幸福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维度评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5~P < 0.01);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人际关系、新可能性、精神改变、欣赏生活和创伤后成长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5~P < 0.01);对健康担心、感情行为控制、幸福感总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结论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缓解重度烧伤病人的心理障碍,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English Abstract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 000多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烧伤,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1]。重度烧伤病人由于遭受热液、蒸汽、高温气体等热力物质的伤害,皮肤、黏膜、皮下组织、肌肉等组织受到严重损伤,病人不仅要承受外表容貌严重损毁、肢体功能障碍、烧伤的悲惨回忆,忍受烧伤创面的瘙痒、治疗过程中换药、切痂、植皮导致创面反复破裂的疼痛,还要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这些都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刺激,成为重度烧伤病人的创伤性压力源。易先锋等[2]的调查研究发现,22%以上的烧伤病人容易出现抑郁、消极厌世等心理紊乱的症状,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作为一种创伤事件早期的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制定系统的小组晤谈,疏泄病人情感,提供了病人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机会,减少病人出现继发精神疾病的风险。认知行为干预利用心理教育、认知重建等手段,改变个体对事物的看法,从而改变病人的情绪。对此,本研究探究了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心理康复的效果,以期为重度烧伤病人的治疗提供依据。

    •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诊治的重度烧伤病人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20~68岁;(2)符合重度烧伤的诊断标准[3],即烧伤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为31%~50%,或Ⅲ度TBSA为10%~20%,或TBSA不足31%但出现烧伤休克或复合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等情况之一者;TBSA≥50%,或Ⅲ度TBSA≥20%并存在严重并发症者;(3)无既往精神病史,智力正常,意识清楚;(4)已渡过危险期,能够正确地表达观点和进行正常的交流,住院时间>3个月;(5)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病情严重,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2)合并心、脑、肝、肾等其他慢性疾病者,或严重躯体疾病者。其中男72例,女44例,年龄(42.18±6.21)岁,其中TBSA为30%~50%者48例,TBSA≥50%者24例,中位烧伤面积为58.3%。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TBSA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具有可比性。

      分组 n 年龄/岁 婚姻状况 家庭年收入/万 TBSA/%
      未婚 已婚 离异
      观察组 58 32 26 44.67±6.37 4 47 7 6.3±1.4 43.1±4.2
      对照组 58 27 31 42.57±8.01 3 49 6 5.9±1.8 45.2±3.9
      t 0.86* 1.56 0.88* 1.34 1.52
      P >0.05 >0.05 >0.05 >0.05 >0.05
      *示χ2

      表 1  2组病人一般资料的比较(x±s)

    • 2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干预措施,包括护理方案介绍、不良反应应对措施、饮食要求、常规心理调节方法、社会支持等内容。

    • 热情、细心、耐心地与病人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提问,并及时解答。向病人详细介绍治疗方案、换药时的配合要点,以及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病人饮食,早期应禁食限饮,病人开始进食后,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半流质食物为宜,并少食多餐。教会病人腹式呼吸、肌肉放松、意念想象等放松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消除病人的不安、焦虑的情绪,协助病人尽早开展主动、被动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鼓励病人家属、朋友给予病人支持,让病人勇敢面对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 给予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措施。(1)CISD。①导入期:向病人解释晤谈的目的,回答病人的疑惑,并向病人详细描述晤谈的规则,如病人痛苦焦虑时,可配合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向病人强调晤谈严格保密,且晤谈不是心理治疗,而是帮助病人减少负性心理。②事实期:请病人回顾事件发生时的细节和情节,讲述自身的所听、所想、所见和所闻,如事故发生时,正在做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心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医护人员耐心倾听病人的讲述,帮助病人从自身的角度描述事件,使整个事件重现。③感受期:请病人讲述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苏醒后的自身内心感受,是否有身体或心理上的不舒服情况,如烧伤时的惨相是否历历在目,是否还有烧伤时的气味,是否自己难以入睡,是否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导致烧伤,自己怎么对康复后的生活负责,必要时帮助病人处理不良情绪。④反应期和症状期:指导病人描述重度烧伤后的内心感受,详细询问病人从意外发生到现在是否经历了不寻常的事情,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自身的心理是否发生了变化,并记录病人的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的变化。⑤辅导期:向病人解释出现上述应激反应是正常的,询问病人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如何排解、如何应对,教授病人积极应对的技巧,如“内在安全岛” “保险箱”,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等方式[4-5],以帮助其释放负性情绪。⑥再入期: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疑问进行一一解答后,辅助病人制定未来的康复计划,如你对这次不幸的事故什么感悟,你想获得哪方面的帮助,你对未来什么打算或计划等,并进行总结。(2)认知行为干预。①激发求助动机:利用图形、视频等方式让病人充分了解认知行为干预的过程,让病人了解以往烧伤病人接受干预后的康复效果,以促进其积极参与干预治疗,改善自身的肢体、心理状态。②矫正不良认知:鼓励病人宣泄情绪、自由表达感受,和病人交流烧伤的全过程,让病人彻底接受自身肢体、容貌受损的事实,直面自身存在的不足。③认知重建:首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功能障碍进行评估,然后从病人角度挖掘出其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帮助病人分析出哪些负性情绪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通过暴露训练、积极的自我陈述、呼吸训练、社会技能训练等行为训练方式调动病人的潜能,指导病人通过设想、角色互换等方式,思考自身如何处理负性情绪,在干预过程中采用新认知、新行为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从而能够与自身不合理认知进行辩论,进而改变病人的行为和认知。

    • 2组病人均进行面对面干预,每周1次,每次60 min,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结束后,医护人员详细向病人解释每项量表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填写方法及要求,对不能准确阅读调查量表者,由发放人员协助阅读,然后以匿名方法填写调查量表,并当场收回,收回率100%。(1)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估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6]。该量表包括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维度,共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1~5级评分。量表的Cronbach′α为0.94,信效度良好。量表总分越高,表明其心理障碍越严重。(2)应对策略: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中文版评估病人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7]。该量表包含面对、回避和屈服3种应对方式,共2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1~4级计分,哪种应对方式得分越高说明病人越趋向于采用该应对方式。(3)创伤后成长评分:采用中文版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评定量表对病人进行创伤后成长评分[8]。该量表包含了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精神改变、个人力量和对生活的欣赏5个维度,共21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0~5分),得分越高,说明创伤后成长越多。量表的Cronbach′α为0.90,信效度良好。(4)总体幸福感:采用中文版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评估病人的总体幸福感[9]。该量表包含了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情、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与紧张,共6个因子,18个题目。量表的Cronbach′α为0.92,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幸福度越高。

    • 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

    • 2组病人干预前SCL-90各维度评分和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维度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的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P < 0.05);对照组的敌对、精神病性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P < 0.05和P < 0.01),其余维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分组 n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总分
      干预前
      观察组 58 2.24±0.92 1.84±0.83 2.10±1.00 2.49±0.95 2.61±0.83 1.07±0.39 1.33±0.49 0.77±0.45 0.69±0.37 15.14±3.18
      对照组 58 2.08±0.81 1.80±0.80 2.14±0.94 2.54±1.00 2.65±0.74 1.00±0.39 1.27±0.52 0.87±0.58 0.66±0.34 15.01±2.96
      t 0.97 0.23 0.22 0.29 0.33 0.97 0.63 1.08 0.55 0.6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1.67±0.59* 1.50±0.65* 1.49±0.84** 2.14±0.91* 2.16±0.99** 0.63±0.39** 1.21±0.55* 0.66±0.47 0.53±0.24* 11.99±2.05**
      对照组 58 1.93±0.71 1.61±0.65 1.92±0.79 2.55±1.12 2.74±0.57 0.80±0.46* 1.08±0.59 0.80±0.53 0.49±0.28** 13.92±2.12
      t 2.17 0.85 2.85 2.13 3.83 2.10 0.43 1.50 0.97 4.78
      P <0.05 >0.05 <0.01 <0.05 <0.01 <0.05 >0.05 >0.05 >0.05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

      表 2  2组病人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x±s;分)

    • 干预前,2组病人的面对、回避、屈服3种应对策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对照组的回避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P < 0.01),其余维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分组 n 面对 回避 屈服
      干预前
      观察组 58 20.68±3.24 14.43±2.57 7.53±2.38
      对照组 58 19.76±3.01 14.63±2.51 7.39±2.19
      t 1.58 0.43 0.33
      P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24.97±3.41** 8.75±3.07** 5.07±1.67**
      对照组 58 21.63±1.77** 12.97±2.21** 7.22±1.97
      t 6.63 8.51 6.335
      P <0.01 <0.01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t′值

      表 3  2组病人干预前后的MCMQ评分比较(x±s;分)

    • 干预前,2组病人的PT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人际关系、新可能性、精神改变、欣赏生活和PTG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5~P < 0.01);对照组的新可能性、精神改变、欣赏生活维度评分和PTG总分高于干预前(P < 0.05~P < 0.01),其余维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分组 n 人际关系 新可能性 个人能力 精神改变 欣赏生活 总分
      干预前
      观察组 58 10.89±4.04 3.93±2.09 11.82±3.09 3.25±1.75 7.15±2.23 37.57±5.70
      对照组 58 11.40±4.23 3.40±1.90 12.46±3.44 3.47±1.68 7.20±2.34 38.19±5.21
      t 0.67 1.45 1.05 0.68 0.12 0.6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15.15±4.20** 10.48±3.63** 12.76±3.51 5.25±1.76** 10.80±3.37** 55.19±8.48**
      对照组 58 12.31±4.94 6.24±2.64** 13.75±3.87 4.18±1.42* 9.34±2.60** 46.46±9.48**
      t 3.33 7.19 1.45 3.59 2.60 5.22
      P <0.01 <0.01 >0.05 <0.01 <0.05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示t′值

      表 4  2组病人干预前后PTG评分比较(x±s;分)

    • 干预前,2组病人的GWB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对健康担心、感情行为控制、GWB总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干预后,观察组的精力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 < 0.05);对照组的对健康担心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 < 0.05),其余维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分组 n 对生活满足 对健康担心 精力 感情行为控制 松弛和紧张 愉快和忧郁 总分
      干预前
      观察组 58 1.59±0.57 3.90±2.08 14.37±5.27 13.24±3.61 15.80±2.12 14.77±6.19 65.85±19.20
      对照组 58 1.45±0.57 3.39±2.01 14.05±4.97 12.80±3.10 15.58±2.11 14.66±4.13 61.18±19.39
      t 1.34 1.34 0.34 0.69 0.56 0.11 1.30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58 1.71±0.59 5.51±1.87** 16.43±5.21* 17.66±5.36** 16.25±3.00 15.28±3.70 74.20±15.70**
      对照组 58 1.70±0.78 4.24±1.91* 15.17±5.79 13.81±4.91 15.82±2.70 15.96±4.20 62.86±16.28
      t 0.11 3.64 1.23 4.03 0.80 0.93 3.82
      P >0.05 <0.01 >0.05 <0.01 >0.05 >0.05 <0.01
      组内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P < 0.01

      表 5  2组病人干预前后GWB评分比较(x±s;分)

    • 本研究中2组病人干预前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10],说明了重度烧伤病人存在严重的负性情绪和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CISD作为一种在遭受重大灾难后的缓解个体心理的短时程会谈式团体支持方法,利用病人对遭遇细节的分享和被接受需求,在团体会谈中,帮助病人从他人的认知、情感获得支持,将病人扭曲的认知转化为情感宣泄,使病人心理逐步适应重度烧伤事件,促进病人心理的自我复原并引导在该事件中成长,继而实现病人内在的身心平衡。由于重度烧伤病人从入院救治到出院康复的治疗事件漫长,而病人的主观参与意愿影响着CSID的干预效果,故本研究中将CSID作为一种早期的心理干预方法,并结合认知行为干预提高病人的心理康复效果。WILES等[11]的一项随访时间为6年的对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干预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显著,且治疗效果长期有效。认知行为干预利用应对策略教育、认知再评价教育、技能训练等方法改变病人对烧伤事件的认识,帮助病人接纳自身现实,同时强化病人的治疗动机,进而实现了病人的心理康复。本研究中,经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后,重度烧伤病人的SCL-90量表评分显著改善,提示该干预措施能够帮助病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应激反应,通过与病人讨论内心感受和认知,让病人直面自身肢体、容貌的改变,利用给予的支持和安慰,矫正和重建了病人的认知,释放了痛苦、缓解焦虑、紧张、厌世等不良情绪,从而降低了病人的应激反应[12]

      积极的应对方式对重度烧伤病人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廖友国[13]认为应对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且积极的应对方式能促进个体生理功能的恢复。叶子悦等[7]发现应对方式是应激反应和生存质量的中介变量,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提示了CISD和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内在安全岛”、“保险箱”、社会支持,以及呼吸训练、角色互换等方式可激发病人的潜能,促使病人调整自身心理、思想状态,积极、正面地面对烧伤事实。

      PTG指个体对经历创伤性的事件和情境中进行抗争后,心理方面的积极变化。戚贵芹等[14]发现部分病人甚至在康复数年后依然持续性体验到烧伤所带来的痛苦,但部分病人在受伤后,正确地看待生命价值,改善了自我意识,很快融入了社会,表现出较好的创伤后成长。靳宇倡等[15]从“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三个阶段解释了PTG的产生过程,认为个体普遍具有创伤后成长的能力。本研究中重度烧伤病人在烧伤中均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而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及时发现病人心理的正向变化,并利用交流会谈、情感宣泄、社会技能训练等多种方式引导和促进创伤后成长。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在人际关系、新可能性、精神改变、欣赏生活维度评分和PTG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P<0.01),说明干预后病人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重新找到了希望,提升自己对社会的新看法,实现了自我心理的成长。

      幸福感是病人基于自身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反映了病人需求、认知、情感等复杂、多层次的心理状态。重度烧伤病人每日忍受着伤口疼痛、瘙痒、肢体功能障碍等痛苦,康复时间漫长,导致其幸福感远远低于全国常模。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对健康担心、感情行为控制、GWB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 < 0.01)。提示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通过重建新的认知,使病人逐渐克服恐惧心理,并坦然接受自身现实,在干预过程中关心和理解病人,有效帮助病人控制行为和情绪,缓解重度烧伤病人康复过程存在的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提升了病人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CISD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障碍,帮助病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病人创伤后成长,从而提升病人的幸福感,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