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高华 王安潮 陈余清 徐凤珍 刘超

引用本文:
Citation:

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简介: 高华(1967-),男,山东莱州人,硕士,主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561.3

Telomerase activity in pleural effusions: Detect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 CLC number: R561.3

  • 摘要: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对恶性与良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检测43例恶性胸腔积液和24例良性胸腔积液的端粒酶活性,并与胸腔积液细胞学及癌胚抗原(CEA)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组端粒酶阳性率为74。42%,良性胸腔积液组阳性率为12。50%,差异有显著性(P<0。005);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敏感性为74。42%,特异性为87。5%。恶性胸腔积液组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与CEA测定阳性率分别为51。16%和46。51%,均低于端粒酶活性检测(P<0。01)。结论: 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有重要价值,与细胞学检查、CEA测定联合应用可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
  • [1] 戴素俊施明美胡江夏峰 . 腺苷脱氨酶、C-反应蛋白与癌胚抗原检测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4): 422-423.
    [2] 孙丽芳陈余清赵成岭李伟李殿明 . 生存素基因联合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及癌胚抗原检测对肺癌引起胸腔积液的诊断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993-995.
    [3] 王丽陈治文夏俊马佳 . 三氧化二砷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02-204.
    [4] 胡博陈正徐夏俊王东萍高绪峰 . As2O3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15-18.
    [5] 汪强武王安潮陈余清 . 端粒酶11-聚体寡核苷酸联合依托泊苷对肺癌细胞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08-210.
    [6] 孙军高忠和刘华莎周曦张锋杨玲方陈陈寒韩忠朝 . ARROW中心静脉三通导管微创置入胸膜腔引流联合胸膜腔注入凝血酶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09-1011.
    [7] 曹渊沈慧玲许文林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411-4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42
    [8] 王安潮张永陈余清 . 反义小鼠端粒酶RNA及顺铂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21-223.
    [9] 任志汪强武王启之 .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7表达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160-162.
    [10] 刘会春鲁贻民谈燚 . 胆囊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4): 291-292.
    [11] 王祖义汪国文刘学刚唐震史向前李小军刘以尧段贵新周晓贡会源 .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00-102.
    [12] 刘海涛陈余清李殿明李伟王效静吴穷孙耕耘闵生萍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检测对厄洛替尼疗效的预测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1): 1422-1426,143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1.006
    [13] 汪睿史清明 . 白介素-2、顺铂及两药联合局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汇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5): 565-568,571.
    [14] 李骏杨艳丽耿英华纪淑仪 . 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19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17-418.
    [15] 赵修春姚春艳李柏青徐凤珍 .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方法学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5): 388-390.
    [16] 任立梅陈付华 . 胸腔置管引流及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355-356.
    [17] 张静钟春生李露张伟 . 顺铂联合香菇多糖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3): 250-251.
    [18] 孙桂清彭霞林蒋晓红 .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6): 543-544.
    [19] 孙磊张守永广圣芳刘选仁王璐翟志敏 . CA153、CEA与细针吸取细胞学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3): 391-39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3.033
    [20] 马朝燕 . 胸膜活检在渗出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48-104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2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84
  • HTML全文浏览量:  320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8-12

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简介: 高华(1967-),男,山东莱州人,硕士,主治医师。
  •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病科, 安徽蚌埠 233004

摘要: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对恶性与良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检测43例恶性胸腔积液和24例良性胸腔积液的端粒酶活性,并与胸腔积液细胞学及癌胚抗原(CEA)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组端粒酶阳性率为74。42%,良性胸腔积液组阳性率为12。50%,差异有显著性(P<0。005);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敏感性为74。42%,特异性为87。5%。恶性胸腔积液组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与CEA测定阳性率分别为51。16%和46。51%,均低于端粒酶活性检测(P<0。01)。结论: 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有重要价值,与细胞学检查、CEA测定联合应用可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