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谢扬虎 李玉云

引用本文:
Citation: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作者简介: 谢扬虎(1976-),男,硕士研究生,主管检验师.
  •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06KJ392B)

  • 中图分类号: R329.24

Experimental study of humam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isolation,culture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CLC number: R329.24

  • 摘要: 目的:建立从人的脐带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方法,并探讨UC-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采用原代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法(胶原酶Ⅱ和胰酶)分离培养UC-MSCs,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以后的UC-MSCs表面特异标志物表达,MTT法检测P7细胞增殖情况。UC-MSCs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Hoechst与PI双染色,观察UC-MSCs对健康人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原代贴壁培养法1周左右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成簇生长;酶消化法3~5天可见成纤维样细胞均匀生长。传代培养后,UC-MSCs均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细胞核大,核仁清晰;免疫表型:CD29阳性率为(95.71±2.23)%,CD31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2.47±0.54)%和(3.24±0.34)%;第7代UC-MSCs仍具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UC-MSCs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呈细胞数量剂量依赖性,而淋巴细胞对UC-MSCs的生长未见影响。结论:从人脐带中成功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UC-MSCs生物学特性。
  • [1] 管英华魏晓巍谢扬虎李见王露李玉云张强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6): 648-651.
    [2] 范宇晨郭涛 . 人眼组织小梁网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的新方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2): 163-1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2.007
    [3] 王海涛王春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210-1213.
    [4] 许克庆肖玉周 . 生长因子相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426-429.
    [5] 郑岚 .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516-517.
    [6] 梁华梁友宝李柏青 . 人外周血白介素-22产生细胞在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中的比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41-444.
    [7] 李竟郑照军郑晶郭晖 . 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6): 701-70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6.001
    [8] 曹娟王春姜敏范晓红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1): 1506-151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1.014
    [9] 陈杰李慧慧Mohsin Raza kashif高淑娴周平郑庆委韦莉申林管俊昌 . 孕鼠给予葡萄球菌肠毒素B对新生子代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8): 981-983,98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8.001
    [10] 于永涛丁新苑云宗金 .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及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8): 1064-10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8.019
    [11] 姚春艳金齐力姜丽娜唐洁李柏青 . 正常人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CD3+ CD16+ CD56+)比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379-382.
    [12] 魏晓巍李玉云张强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表达IDO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0): 1147-1150,1161.
    [13] 肖琼黄象艳刘宣曲伟红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体系的筛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11): 1494-14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11.003
    [14] 王素侠卜强陈娟玉 . 改良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效果的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681-168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28
    [15] 冯锡才闵宏林李英欣唐素兰 . 溶脲脲原体两种培养方法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2): 169-169.
    [16] 章敏姬 . 2种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临床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363-365.
    [17] 郑丽坤张磊付岭刘金梅陈乃耀卢士红 . 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 845-847,85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7.002
    [18] 赵梦蝶查从亮江浩项平 . 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9): 1121-112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9.001
    [19] 项平黄锦桃撒亚莲刘爱军李海标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1-3.
    [20] 赵磊杨永红孙桂君 . 清洁自然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503-150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72
  • HTML全文浏览量:  413
  • PDF下载量:  2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4-02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作者简介: 谢扬虎(1976-),男,硕士研究生,主管检验师.
  • 1. 蚌埠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中心, 安徽蚌埠 233030;
  • 2. 蚌埠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 安徽蚌埠 233030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06KJ392B)

摘要: 目的:建立从人的脐带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方法,并探讨UC-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采用原代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法(胶原酶Ⅱ和胰酶)分离培养UC-MSCs,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以后的UC-MSCs表面特异标志物表达,MTT法检测P7细胞增殖情况。UC-MSCs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Hoechst与PI双染色,观察UC-MSCs对健康人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原代贴壁培养法1周左右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成簇生长;酶消化法3~5天可见成纤维样细胞均匀生长。传代培养后,UC-MSCs均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细胞核大,核仁清晰;免疫表型:CD29阳性率为(95.71±2.23)%,CD31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2.47±0.54)%和(3.24±0.34)%;第7代UC-MSCs仍具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UC-MSCs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呈细胞数量剂量依赖性,而淋巴细胞对UC-MSCs的生长未见影响。结论:从人脐带中成功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UC-MSCs生物学特性。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