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晓芳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489-490.
|
[2] |
赵志
, 肖玉周
. 多孔钽在全髋置换术后髋臼翻修中的应用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718-17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61
|
[3] |
秦骥
, 廖亮
, 王开明
. 2种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196-11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18
|
[4] |
雷婷婷
, 王丽
, 年夫春
, 伍开翠
, 吴亚男
, 杨克侠
.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8): 737-739.
|
[5] |
陈剑青
, 严文琴
, 李小六
. 文化程度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739-740.
|
[6] |
马杰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5例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200-201.
|
[7] |
陶学顺
, 刘泉
, 周建生
. 单束重建结合胫骨嵌入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303-305.
|
[8] |
袁维诚
, 江兵
, 刘立明
, 曹燕庆
, 章小军
, 陶岳峰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1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4): 387-388.
|
[9] |
韩俊柱
, 尹宗生
, 耿春辉
, 陈辉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383-385.
|
[10] |
张慰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990-991,994.
|
[11] |
陈懿
, 陈晟
, 李作灵
, 申军
, 马培耕
. 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与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2): 210-21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2.020
|
[12] |
李彦飞
, 霍喜卫
, 李东风
, 胡成栋
, 王飞
, 李海涛
. 术前测量联合术中精准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0): 1384-1388, 139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10.015
|
[13] |
雷丙俊
. 经皮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 926-9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7.028
|
[14] |
汲娣艳
, 黄凌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507-1508.
|
[15] |
陈嘉华
, 黄凯
, 李朝晖
, 陈林建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转移瘤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24-926.
|
[16] |
陆玉和
, 王凯
, 王自立
, 陈雨生
, 安成玲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12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285-287.
|
[17] |
张宗余
, 刘怀莹
, 秦泗锋
, 姜为民
, 汪恒
, 李雪峰
. 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12): 1591-1594,15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12.015
|
[18] |
王贵玲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244-245.
|
[19] |
张家俊
, 李庆文
, 韩锋
, 陈志军
, 王成勇
.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32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3): 238-239.
|
[20] |
孙长惠
, 岑建平
, 陆炯
, 袁拥军
, 唐绮
, 陈志瑾
, 童国海
. X线及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9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