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明
, 陈卫东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72-275.
|
[2] |
黄静
, 常保超
, 刘磊
, 张燕
, 陈卫东
. 糖尿病肾病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研究现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 1396-139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0.046
|
[3] |
范静静
, 张晓梅
. 血浆内脂素、一氧化氮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3): 267-270.
|
[4] |
余建洪
, 殷小华
, 阴益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胱抑素C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1): 87-8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1.026
|
[5] |
王静
, 郝丽
, 陈卫东
. 普罗布考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1及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0): 1229-1234.
|
[6] |
查秀婧
, 邵晨
, 马续祥
. 外周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病人炎性指标、肾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4): 491-49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4.016
|
[7] |
汪琼
, 金国玺
, 于磊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586-58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09
|
[8] |
张士荣
, 时照明
, 张晓梅
, 周静
. 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470-1472.
|
[9] |
陈宇
, 韩晓骏
, 吉飞跃
. 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8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 67-7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1.018
|
[10] |
李梅
. 血清胱抑素C及相关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8): 1104-1106.
|
[11] |
周子琪
, 柳园
, 蔡倩
, 曾小庆
, 付平
, 胡雯
. 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的膳食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 107-11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1.028
|
[12] |
黄滢芝
, 汤步阳
, 常琳
, 郭法平
. 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与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1): 58-60.
|
[13] |
李晓丽
, 孙卫华
, 裴晓艳
, 张士荣
, 周静
. 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2): 1621-1623.
|
[14] |
汪吉平
.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4): 428-430.
|
[15] |
马圣宇
, 魏苏
. 阿托伐它汀治疗糖尿病肾病3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5): 409-410.
|
[16] |
胡延毅
, 龙红英
, 王鲸竹
. 不同剂量坎地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效果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62-6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20
|
[17] |
李徽徽
, 柴继侠
, 周艳梅
. 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的建立及肾脏病理结构改变.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869-872.
|
[18] |
闫永红
, 张超
, 徐俊蛟
, 杨晓秋
.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18-1020.
|
[19] |
梁德平
.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血流参数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39(7): 866-8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7.009
|
[20] |
苏真
, 陈建梅
. 左卡尼汀对糖尿病肾病透析病人炎性因子与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349-135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