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琢
, 王淑民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1): 67-68.
|
[2] |
陈继梅
, 施志农
, 田芸
.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血清HBV标志物关系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58-159.
|
[3] |
钟政荣
, 徐云侠
, 丁淑琴
, 张伦军
, 丁晓琳
, 胡建国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与常用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387-1389.
|
[4] |
王细宏
, 何世荣
, 黄金保
, 胡义忠
. 池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4): 451-453.
|
[5] |
李多杰
, 彭开桂
, 江浩
. 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的构建.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2): 146-148.
|
[6] |
尚莉莉
, 任开祥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60-561.
|
[7] |
昝丽娜
, 石秀芳
, 孙峰
. 皖北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43-345.
|
[8] |
郝维敏
, 刘杰
, 杨晓春
. 标本因素对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3): 295-297.
|
[9] |
李倩珺
, 徐韫健
, 林豪森
. 荧光定量PCR检测Kif2a在男性精液中的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5): 639-641,6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5.023
|
[10] |
刘培明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前S1蛋白、HBV-M检测结果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188-189.
|
[11] |
刘传苗
, 李伟
, 赵守松
. 原发性肝癌患者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变异.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7): 665-667.
|
[12] |
刘传苗
, 徐葵花
. 乙型、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107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4): 298-299.
|
[13] |
苏智祥
, 张燕军
, 刘爱琴
, 王云梅
, 陈文娟
.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化疗中的抗病毒作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00-100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06
|
[14] |
高慧婕
, 刘超
, 李倩
. 乙型肝炎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HBV DNA检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50-152,254.
|
[15] |
徐葵花
, 张莉
, 陈家盛
, 李伟
, 宋文庆
, 承泽农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4): 438-441.
|
[16] |
杨志
, 陈兰英
, 周铭
, 周丽霞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1): 77-79.
|
[17] |
刘晓斌
, 刘永仙
, 葛繁梅
, 符兆英
. 不同类型HBV感染者T细胞对HBV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621-162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02
|
[18] |
李霞
, 廖自文
, 张伟丽
, 刘增义
, 牛多芳
. 1562例六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5): 469-471.
|
[19] |
黄秋芳
, 李守荣
. 电化学发光与酶免疫分析检测HBsAg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64-565.
|
[20] |
蒋斌
. 大学新生HBsAg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8): 826-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