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有中
, 郑重
, 谢康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5): 589-5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5.007
|
[2] |
陈登青
, 钟高贤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78-180.
|
[3] |
高燕燕
, 燕小朋
, 汪亚男
, 尹正银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51-953.
|
[4] |
江四清
, 刘艳
, 赵德明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61-63.
|
[5] |
汤凤英
, 石增刚
, 桑更生
, 竞雪莹
.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95-997.
|
[6] |
蒋宏俨
, 寿广丽
, 冯敏
, 孟颖
. 高血压病脑梗死患者与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0): 1277-1279.
|
[7] |
于峰
, 姚晓霞
, 韩伏莅
. 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 43-45.
|
[8] |
彭艳
, 邓中云
, 冯文兵
.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696-698.
|
[9] |
郑徽
, 李雪松
, 张钰
, 沈春芳
, 范玉娟
, 张宁
, 范晓方
, 杨架林
.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关系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45-44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06
|
[10] |
白艳华
, 柯建乐
.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3): 325-327, 3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3.012
|
[11] |
梁国华
, 赖宝瑜
, 陈锋
, 苏赤
, 彭慕立
, 肖彧
. 人血白蛋白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61-1063,10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27
|
[12] |
王燕红
, 王淑兰
, 许雪英
. 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6): 560-561.
|
[13] |
庄颖
, 江城梅
, 孟灿
. 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4): 371-372.
|
[14] |
王菲
, 叶斌
, 张干
, 金强
.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7): 884-88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15
|
[15] |
庄颖
, 姚荣英
. 大豆异黄酮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90-92.
|
[16] |
陈臻瑶
, 巢柳荫
, 仲明星
, 薄秀梅
. 普罗布考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6): 708-71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6.003
|
[17] |
竟雪莹
, 戴建
. 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31-33.
|
[18] |
王小凤
, 王辉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47-48,5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15
|
[19] |
汪国胜
, 钟平
.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17-518.
|
[20] |
朱德新
, 张景华
, 张爱荣
. 川芎嗪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23例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61-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