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费维敏
, 尹传高
, 赵振
. 新生儿肺气漏的X线诊断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645-646,649.
|
[2] |
韩旻
, 潘家华
, 李社会
, 郑利华
, 叶晓琴
, 王子斌
, 袁建强
, 孔宪珍
, 高侠
. 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633-635.
|
[3] |
徐家丽
, 孔平
, 孙琦
, 时花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23-224.
|
[4] |
戴明红
, 李莉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99-100.
|
[5] |
王要明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头颅CT特点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166-167.
|
[6] |
王书云
, 刘进龙
, 刘荣兵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谱的测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206-207.
|
[7] |
许峰
, 陈红
, 许闽涛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2例血镁检测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72-73.
|
[8] |
崔雪平
. 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91-592.
|
[9] |
蒋晓宏
, 陈爱武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39-41.
|
[10] |
徐家丽
, 赵武
, 王亚明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33-234.
|
[11] |
刘勇
. 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54-455.
|
[12] |
李志奇
, 任颖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Ig与C3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6): 521-522.
|
[13] |
鲍士荣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IgA、IgG、IgM及C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427-428.
|
[14] |
徐双云
, 徐家丽
, 沈怀云
, 周瑞
, 孔平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8): 669-671.
|
[15] |
胡丽娜
, 郑利华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582-584.
|
[16] |
范成兵
, 季亚莉
, 李署生
, 方远华
. 计算机X线摄影在新生儿床边摄片中降低X线剂量的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31-333.
|
[17] |
詹以森
, 闵红
, 张琼枝
. 住院新生儿7560例疾病构成及病死率变化趋势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25-427.
|
[18] |
葛晖
, 丁中
, 韩旻
, 李社会
, 刘浩
, 李叶刚
, 王君琴
. 新生儿颅脑疾病床边超声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7): 628-630.
|
[19] |
肖长水
, 陈彩密
.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及早期干预在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591-592.
|
[20] |
张翠英
, 邢彩英
, 周瑞
. 紫草油治疗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31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