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丽娜
, 郑利华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582-584.
|
[2] |
马晓燕
, 韦红
, 耿松乔
, 陆国云
. 早期智力干预联合神经节苷脂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1): 1527-15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1.020
|
[3] |
冯敏
, 董淮富
. S100B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1): 1396-1399.
|
[4] |
黄家琴
, 杨杰
. 血清前白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2): 219-22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2.024
|
[5] |
肖长水
, 陈彩密
.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及早期干预在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591-592.
|
[6] |
孔蔚毅
, 高春荣
, 王阿静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护理康复路径的临床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908-910.
|
[7] |
施元美
, 张泓
, 周保健
, 殷小平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脑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443-1445.
|
[8] |
陈亚男
, 刘丽艳
, 袁涛
, 何学明
.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开颅术后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0): 1376-13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0.023
|
[9] |
张敏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840-841.
|
[10] |
瞿色华
, 董淮富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691-694.
|
[11] |
王书云
, 刘进龙
, 刘荣兵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谱的测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206-207.
|
[12] |
徐家丽
, 孔平
, 孙琦
, 时花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23-224.
|
[13] |
戴明红
, 李莉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99-100.
|
[14] |
王要明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头颅CT特点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166-167.
|
[15] |
蒋晓宏
, 陈爱武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39-41.
|
[16] |
高海军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与CT分度的关系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50-51.
|
[17] |
徐家丽
, 赵武
, 王亚明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33-234.
|
[18] |
许峰
, 陈红
, 许闽涛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2例血镁检测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72-73.
|
[19] |
刘勇
. 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54-455.
|
[20] |
崔雪平
. 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91-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