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国栋
, 储照虎
. 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43-4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14
|
[2] |
周颍
, 李宗友
, 陆景红
. 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41-543.
|
[3] |
霍喜卫
, 李东风
, 胡成栋
, 王瑞
, 王飞
, 周玉军
.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8): 1050-105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8.015
|
[4] |
史乃民
, 李勇
, 吕树振
, 吕翠翠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2): 216-218,2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2.022
|
[5] |
张倩茹
. 脑血管病患者留置导尿管发生漏尿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3): 364-365.
|
[6] |
陆景红
, 周颖
, 李宗友
, 王幼萌
, 尚志红
, 许静
, 汝宁
, 张艳
, 杨程
. 重症脑卒中后高钠血症的发生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03-1105.
|
[7] |
陈育华
, 陈齐鸣
, 刘玉芳
.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h内血压变化与其早期病死率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605-607.
|
[8] |
王以翠
, 庄建光
, 常焕显
. 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1): 1131-1133.
|
[9] |
黄真
, 毛庆秋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5): 478-479.
|
[10] |
霍佳佳
, 张兰青
, 王玲
, 戚游
, 牛婷婷
, 徐绍莲
, 方萍
. 脑卒中病人入院后新发抑郁风险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7): 934-93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7.024
|
[11] |
刘桂凌
, 张伯科
, 陈卫东
. 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6): 652-653,656.
|
[12] |
邢香云
.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循证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61-963.
|
[13] |
张子诚
, 张向农
, 张诚
, 王为强
, 苏东升
, 钟平
. 脑卒中后抑郁症72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6): 671-673.
|
[14] |
李丽
, 赵明芳
. 认知行为疗法在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14-215.
|
[15] |
刘晓娟
, 修晓青
, 庞恒元
, 鲍秋丽
.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7): 979-9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51
|
[16] |
邹生燕
, 马凤荣
.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726-172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41
|
[17] |
李庆春
.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82-183.
|
[18] |
时文明
, 史太平
, 朋文佳
, 顾昕
. 1533名婴幼儿卡介苗接种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531-53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34
|
[19] |
闻静
, 邵明
, 孙娟
. 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806-808.
|
[20] |
张倩茹
. 脑卒中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7): 648-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