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夏永梅
, 于玲
, 李兰君
, 刘春艳
, 叶红晖
.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337-33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3.018
|
[2] |
白艳华
, 柯建乐
.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3): 325-327, 3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3.012
|
[3] |
赵奎
, 蒋宏俨
, 许航
, 桑道乾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血流流变学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7): 859-863, 8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020.07.005
|
[4] |
韦宁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844-846.
|
[5] |
高峰
. 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应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9): 1164-11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9.015
|
[6] |
葛靓
, 周志明
, 庞洪波
, 李雪芹
, 金炜
, 费世早
. 瑞舒伐他汀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528-1530,1533.
|
[7] |
于峰
, 姚晓霞
, 韩伏莅
. 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 43-45.
|
[8] |
宫文亮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574-576.
|
[9] |
陈登青
, 钟高贤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78-180.
|
[10] |
刘慧华
, 王军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尿白蛋白关系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176-179.
|
[11] |
高燕燕
, 燕小朋
, 汪亚男
, 尹正银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51-953.
|
[12] |
蒋蓓
. 超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中的判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 1353-1354,13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0.030
|
[13] |
孟子煊
, 李金源
, 石鹰
. 阿仑膦酸钠、辛伐他汀在糖尿病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296-298,3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3.005
|
[14] |
江四清
, 刘艳
, 赵德明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61-63.
|
[15] |
余传庆
, 张梅
, 薛敏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31-834,836.
|
[16] |
李有中
, 郑重
, 谢康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5): 589-5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5.007
|
[17] |
徐飞
, 安平
, 周勇
. 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踝臂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9): 792-794.
|
[18] |
周政
.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辛伐他汀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618-620.
|
[19] |
王广川
, 赵立
, 唐杨章
, 王士强
. 辛伐他汀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962-963,966.
|
[20] |
袁凤云
, 刘岩红
. 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病人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6): 765-7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6.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