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FR-3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 10例临床分析

滕琛 王云 王邦安 汪萌芽

引用本文:
Citation:

FR-3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 10例临床分析

    作者简介: 滕琛(1978-),女,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王云, whwy303@hotmail.com
  •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J2010B254)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100617)

Clinical analysis of treatment of anterior crossbite with functional regulator Ⅲ: a report of 10 cases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un, whwy303@hotmail.com ;
  • 摘要: 目的:探讨FR-3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 的疗效临床效果。方法:应用FR-3型功能矫治器矫治功能性前牙反 患者10例,对其疗效、矫治时机、适应证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1例由于不配合,放弃治疗,其余9例经过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平均疗程(5.41.9)个月,咬 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正常,面部侧貌由Ⅲ类凹面型转变为Ⅰ类面型。结论: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前牙反 患者,FR-3型功能矫治器的矫治效果明显。
  • [1] 傅民魁.当代口腔正畸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13.
    [2] 刘红,宋卫东,段银钟.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矫治Angle Ⅲ类前牙反牙合的肌电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56-959.
    [3] 谢旭,谭云锦,胡春红.FR-3功能矫治器矫治失败的原因分析[J].广东医学,2008,29(2):278-279.
    [4] 邹敏,李敏,毛新霞.FR-Ⅲ功能调节器矫治59例儿童前牙反牙合软硬组织形态的变化研究[J].口腔医学,2010,30(9):547-550.
    [5] 傅民魁.口腔正畸专科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4-405.
    [6] 钱玉芬.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2(4):212-214.
    [7] 王爱华,曲虹.FR功能矫治器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90-93.
    [8] 马佳君,王璐.功能性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反牙合的头影测量前后变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4):392-393.
    [9] 陈耀武.功能矫治器(FR-Ⅲ)矫治安氏Ⅲ类早期前牙反牙合11例[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10(4):265-266.
    [10] 徐盛,李朝晖,夏大弘.不同年龄组骨性Ⅲ类错牙合FR-Ⅲ功能调节器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6):378-380.
    [11] Thomas MG,Thomas R,A lexandre GP.口腔正畸功能矫形治疗学[M].徐芸,白玉兴,宋一平,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2.
    [12] 钱国辉.Frankel 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J].口腔医学,2010,30(7):447-448.
    [13] Levin AS,Mc Namara JA Jr,Franchi L,et al.Short-term and long-term treatment outcomes with the FR-3 appliance of Frankel[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8,134(4):513-24.
    [14] 李齐宏,李东,段银钟.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图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2):232-235.
    [15] 周冀,张红霞,张家俊.功能矫治与翼外肌改建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0-11.
  • [1] 叶亮王大为 . 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发展与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503-504.
    [2] 韩骁周健唐旭炎 . 口腔正畸黏结剂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80-182.
    [3] 余树容陈浩 . 正畸治疗患者不同结扎方式对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352-1353,1356.
    [4] 张利田瑞雪张容秀谢小飞李建成 . SGTB矫治器在AngleⅡ类1分类骨性错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4): 476-4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4.013
    [5] 孙军乔琳 . 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15例错(牙合)畸形的效果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60-461.
    [6] 孙军 . Ⅱ类牵引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应用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 57-58.
    [7] 敖洪威 . 正畸牵引联合玻璃纤维桩桩冠修复在前牙损伤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629-63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24
    [8] 邹兰英谢小强陈廷煊任红兵李军川 . 乳腺错构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3): 309-311.
    [9] 邵荣瑢李阳葛思堂黄俊艳李娜宋兵蕾孙医学 . 胃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解剖学病因的临床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 101-10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1.028
    [10] 王胜利杨大强张端卫孙毅伦 . 肾错构瘤自发破裂10例临床诊治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250-1251,1254.
    [11] 刘茜 . 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伴上牙弓狭窄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4): 410-410.
    [12] 张明辉 .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采用Laceback技术或弹力牵引对正畸效果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9): 1211-12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9.017
    [13] 徐连本 . 影响口腔正畸患者依从性的原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842-843.
    [14] 袁荃李金源陈丽周秋娟马红娟戚孟春张彬 . 不同正畸力值对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大鼠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8): 1013-101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8.001
    [15] 贾启海 . 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629-630.
    [16] 范瑞张晓东汪琼 . 玻璃纤维桩在恒前牙冠折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354-355.
    [17] 谢小飞王德顺高益林田瑞雪黄永松 . 铸造金属桩在上颌前牙唇倾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816-817,820.
    [18] 徐晓华操小马刘瑜姚海周巍 . 2种黏接系统修复前牙Ⅳ类洞效果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68-1369.
    [19] 廖圣恺李建成高益林张凯王德顺徐锦程卢保全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牙颌畸形25例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775-777.
    [20] 李杨马盛男张帆 .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2): 232-23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2.02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95
  • HTML全文浏览量:  394
  • PDF下载量:  14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11-28
  • 刊出日期:  2012-07-15

FR-3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 10例临床分析

    通讯作者: 王云, whwy303@hotmail.com
    作者简介: 滕琛(1978-),女,硕士研究生.
  • 1. 1. 皖南医学院口腔修复学教研室;
  • 2.  2. 皖南医学院细胞电生理研究室, 安徽芜湖 241002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J2010B254)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100617)

摘要: 目的:探讨FR-3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 的疗效临床效果。方法:应用FR-3型功能矫治器矫治功能性前牙反 患者10例,对其疗效、矫治时机、适应证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1例由于不配合,放弃治疗,其余9例经过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平均疗程(5.41.9)个月,咬 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正常,面部侧貌由Ⅲ类凹面型转变为Ⅰ类面型。结论: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前牙反 患者,FR-3型功能矫治器的矫治效果明显。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