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辛胜利
.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70-71.
|
[2] |
胡云芝
, 倪红霞
, 韩梅
. 低分子肝素钙两种皮下注射法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3): 297-298.
|
[3] |
胡敏
. 奥扎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 939-94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7.033
|
[4] |
刘玮
, 曹燕滔
. 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81例临床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7): 722-724.
|
[5] |
袁凤云
, 刘岩红
. 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病人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6): 765-7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6.019
|
[6] |
胡文海
. 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631-633.
|
[7] |
谢静
, 叶明
, 刘东亮
, 许娟娟
, 许力
, 刘晓林
, 孙中武
. 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及对细胞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1009-101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08
|
[8] |
赵奎
, 蒋宏俨
, 许航
, 桑道乾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血流流变学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7): 859-863, 8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020.07.005
|
[9] |
王剑南
, 杨兆宁
, 隋强
.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及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患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338-1340.
|
[10] |
韦宁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844-846.
|
[11] |
李玉玉
, 钱伟东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80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3): 309-312,31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3.008
|
[12] |
汪再生
. 小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67-868.
|
[13] |
汪彤彤
, 郑德群
. 外伤性脑梗死28例临床诊治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248-1249.
|
[14] |
赵兴利
.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70-1372,1375.
|
[15] |
赵良举
. 血栓弹力图在预测腔隙性脑梗死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5): 645-64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5.023
|
[16] |
李有中
, 郑重
, 谢康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5): 589-5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5.007
|
[17] |
庞国庆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7): 900-902,90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20
|
[18] |
李曼
, 陈正徐
, 张白银
, 金娟
, 郑元杰
, 袁润林
. 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Hcy、EGF、VEGF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099-11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38
|
[19] |
黄海浪
.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6): 609-611.
|
[20] |
于峰
, 姚晓霞
, 韩伏莅
. 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 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