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妍汶
, 杨勇
, 陈俊莉
, 罗军
, 庄利东
.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性检测中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3): 388-3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3.028
|
[2] |
马丽娜
. 结核分枝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2): 184-185.
|
[3] |
彭美玉
, 李柏青
.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T细胞表位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421-426.
|
[4] |
金齐力
, 孙悝
, 吕小艳
, 韦莉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145-1147,115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01
|
[5] |
马志刚
, 钱中清
. 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fbpC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2): 145-147.
|
[6] |
薛玉芹
, 王英
, 陈勇
, 李江艳
, 李倩
, 唐洁
, 夏惠
, 王雪梅
, 方强
. 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CFP1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385-1388.
|
[7] |
王英
, 薛玉芹
, 王雪梅
, 陈勇
, 李江艳
, 李倩
, 唐洁
, 夏惠
, 方强
. 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ESAT6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24-1326.
|
[8] |
金齐力
, 韦莉
, 李柏青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THP-1细胞CD14表达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131-133.
|
[9] |
谢明章
, 边文燕
, 杨清玲
, 陈昌杰
. 多重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 1173-1176.
|
[10] |
叶松
, 王晓秋
. 耐药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L型四种检测方法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2): 118-120.
|
[11] |
曹元应
, 房功思
, 孟德娣
, 汪学龙
. 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鉴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288-290,294.
|
[12] |
郭政新
, 王兆华
, 刘欣
, 李娜
, 常先友
. 蚌埠地区结核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4): 469-470.
|
[13] |
曾秋红
, 宋雪娴
. 结核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结核感染风险评估及干预对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 70-7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1.019
|
[14] |
宋传旺
, 葛晓松
, 李柏青
. 结核杆菌抗原对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的抑制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2): 127-129.
|
[15] |
刘震天
, 王兆华
, 李柏青
. 结核患者外周血αβ T和γδ T细胞亚群免疫亚型细胞分布的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141-1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01
|
[16] |
刘梦茹
, 陈琳洁
, 王信
, 冯琳
, 王健
, 李志军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病39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5): 536-538.
|
[17] |
钱炜君
, 李娟
. 肌内注射致臀部软组织结核患者1例综合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1): 1596-159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1.046
|
[18] |
姜丽娜
, 姚春艳
, 金齐力
, 李柏青
. 结核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624-626.
|
[19] |
徐志庆
, 夏惠
, 李柏青
. 不同刺激剂对健康人和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产生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288-2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3.003
|
[20] |
张爱霞
, 江京娣
, 吕静竹
, 汪洪涛
, 宋传旺
, 姚春艳
, 钱中清
. 减毒结核分枝杆菌H37Ra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41-1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