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北京市765例机关干部心血管疾病可控危险因素调查

叶俊荣 李格 王焱

引用本文:
Citation:

北京市765例机关干部心血管疾病可控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简介: 叶俊荣(1976-),男,主管检验师.
  • 中图分类号: R540.4;R195.4

Investigation on controll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765 cadres in Beijing

  • CLC number: R540.4;R195.4

  •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机关干部心血管疾病可控性危险因素构成和聚集情况。方法:以北京市765例机关干部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疾病可控危险因素的构成和聚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年龄组高血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患病率和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40~岁、50~岁和≥60岁人群年龄段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22~岁和30~岁人群(P<0.05);40~岁和50~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22~岁和30~岁人群(P<0.05);40~岁人群高TG和低HDL-C患病率均高于22~岁人群(P<0.05);≥60岁人群超重/肥胖率和高TG患病率均低于30~岁、40~岁和50~岁人群(P<0.05)。高总胆固醇患病率和吸烟率在各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无危险因素、3个危险因素和4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在30~岁、40~岁和50~岁人群4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均高于22~岁人群(P<0.05);40~岁和50~岁人群3个危险因素和4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均高于22~岁和30~岁人群(P<0.05)。各年龄组1个危险因素、2个危险因素、5个危险因素和6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同时具有7个危险因素的个体。结论:该人群青年时期超重/肥胖率、吸烟率和中老年时期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是防控的重点,其中超重/肥胖年轻化趋势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应尽早建立以纠正生活方式和饮食治疗为基础的干预措施。
  •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1, 5(5):263-27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1):S1-S37.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8):701-743.
    [4] 吴兆苏, 姚崇华, 赵东, 等.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发病前瞻性研究:个体危险因素聚集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4):246-250.
    [5] 刘志强, 张芙成, 苏淑红, 等.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19):4779-4780.
    [6] 武阳丰, 马冠生, 胡永华, 等.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5):316-320.
    [7] 赵文华, 张坚, 由悦, 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5):306-310.
    [8] 王薇, 赵东, 孙佳艺, 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12):1136-1137.
    [9] 李珊, 王苏英, 季康玉, 等.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7, 7(2):115-117.
    [10] Gu D, Gupta A, Muntner P, et al.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clustering among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China:results from the InterAsia Study[J].Circulation, 2005, 112(5):658-665.
    [11] Teo KK, Ounpuu S, Hawken S, et al.Tobacco use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in the INTERHEART study:a case control study[J].Lancet, 2006, 368(9536):647-658.
  • [1] 李斌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967-969.
    [2] 方华张高峰王娜李洁沈颖郑俊婷单知农史佳音 . 某社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达标情况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4, 49(1): 106-10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4.01.024
    [3] 谭慧玲赵士弟 . TRPC3、TRPC6通道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2): 273-27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2.036
    [4] 王慧 . 门诊护理管理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6): 832-83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6.044
    [5] 贾梅李檬陈秀芹 . PICC静脉血栓类疾病危险因素预测在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中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9): 1288-1291, 129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9.036
    [6] 韩晖高艳 . 上海邮电职工脂肪肝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17-320,323.
    [7] 乔艳刘传苗汪小玲张妹李冬冬郭普 .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医院感染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6): 758-76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6.011
    [8] 鲍青青刘红 . 抗阻训练及营养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病合并肌肉衰减综合征病人体适能和全身肌肉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0): 1472-147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0.032
    [9] 王正芳 . 冠心病抑郁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病危险因素对比.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42-1344.
    [10] 汤金红江静静胡梅夏红芳 .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1): 1539-1541,15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1.033
    [11] 陈丽丽闻立伟 . 老年高血压病人衰弱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0): 1403-140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0.023
    [12] 吴琼芳张秀平高群黄娟梁琪伟徐心悦 .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4): 537-53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4.028
    [13] 姚荣英韩慧张玉媛 . 早产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6): 500-501,504.
    [14] 刘月梅 . 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98-200.
    [15] 于永涛丁新苑云宗金 .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及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8): 1064-10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8.019
    [16] 邵从军卜文君赵威秦淑国 . D-二聚体最佳切点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关系及预后价值评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5): 667-67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5.030
    [17] 陈军杨荣姚荣英 . 蚌埠市淮上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分布及健康知识知晓现况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238-124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35
    [18] 张燕常保超王静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769-772.
    [19] 唐丽君张晶张明明黄传君丁翠王金婉 .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745-174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48
    [20] 马瑞兰李国权徐晓颖邹丽娟 . 血浆催乳素水平与绝经前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评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64-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2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73
  • HTML全文浏览量:  176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5-15

北京市765例机关干部心血管疾病可控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简介: 叶俊荣(1976-),男,主管检验师.
  • 1. 解放军第309医院 旃坛寺门诊部, 北京 100034;
  •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体检中心, 北京 100038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机关干部心血管疾病可控性危险因素构成和聚集情况。方法:以北京市765例机关干部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疾病可控危险因素的构成和聚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年龄组高血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患病率和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40~岁、50~岁和≥60岁人群年龄段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22~岁和30~岁人群(P<0.05);40~岁和50~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22~岁和30~岁人群(P<0.05);40~岁人群高TG和低HDL-C患病率均高于22~岁人群(P<0.05);≥60岁人群超重/肥胖率和高TG患病率均低于30~岁、40~岁和50~岁人群(P<0.05)。高总胆固醇患病率和吸烟率在各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无危险因素、3个危险因素和4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在30~岁、40~岁和50~岁人群4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均高于22~岁人群(P<0.05);40~岁和50~岁人群3个危险因素和4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均高于22~岁和30~岁人群(P<0.05)。各年龄组1个危险因素、2个危险因素、5个危险因素和6个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同时具有7个危险因素的个体。结论:该人群青年时期超重/肥胖率、吸烟率和中老年时期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是防控的重点,其中超重/肥胖年轻化趋势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应尽早建立以纠正生活方式和饮食治疗为基础的干预措施。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