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燕青
. 新式剖宫产术中儿头娩出困难原因分析与处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2): 197-198.
|
[2] |
陈云飞
, 董洪啟
, 丁力
, 李同海
, 姚守国
, 丰昕
. 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2): 164-165.
|
[3] |
赵贵
, 汪立
. 自由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在枕横和枕后位孕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8): 1116-111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8.032
|
[4] |
张倩
. 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长对单胎足月头先露初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3): 371-37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3.022
|
[5] |
阚乃颖
, 年丽
.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6): 530-531.
|
[6] |
杜长黄
, 贾桂芳
, 王道灵
. 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336-337.
|
[7] |
吴克刚
. 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90例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105-1107.
|
[8] |
赵丽
, 宫莹莹
, 梁彩侠
. 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剖宫产术中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740-174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46
|
[9] |
陈伟华
. 新式剖宫产563例术后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611-612.
|
[10] |
方红
, 宋影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5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4): 438-439.
|
[11] |
张广兰
, 曹小芳
. 新式与传统式剖宫产术后护理观察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75-276.
|
[12] |
杨松保
, 郑立东
, 魏素云
. 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1): 1121-1122.
|
[13] |
蒋会芹
.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行剖宫产手术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4): 333-333.
|
[14] |
邓雪峰
, 何川
.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1): 1517-15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1.017
|
[15] |
陈仁军
, 谢少杰
, 胡春涛
. 多聚明胶肽用于剖宫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5): 417-418.
|
[16] |
张颖
, 金钟
.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620-621.
|
[17] |
方小红
, 梁茂芸
. 8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0): 903-904.
|
[18] |
叶国柳
, 何玉
, 王玲玲
, 周玉
.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601-6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12
|
[19] |
苏果
, 张美玲
, 张宁芝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063-1066,106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26
|
[20] |
王剑南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9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463-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