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波
, 李胜泽
. 子宫颈小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214-217.
|
[2] |
童旭辉
, 董淑英
, 陶亮
. 黄芩素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6): 468-470.
|
[3] |
郭苏阳
, 颜士杰
, 李群
, 李胜泽
. 缺氧诱导因子-1和碳酸酐酶-9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142-145.
|
[4] |
史红
, 徐爱娣
, 赵文霞
, 朱向宇
, 崔芳
, 朱剑虹
, 方士华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428-1430.
|
[5] |
杨波
, 郭苏阳
, 李胜泽
. 术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与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8): 904-907.
|
[6] |
李杰
. 阴道镜检查联合细胞学及活组织检查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7): 598-600.
|
[7] |
叶国柳
, 席玉玲
, 凌斌
, 赵卫东
, 承泽农
. Skp2和Ki67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350-353.
|
[8] |
耿建
, 石玉荣
, 王慧
, 秦蓉
. 细胞色素P450 1A1基因Ile/Val多态性与子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8): 762-763,767.
|
[9] |
靳丽杰
, 申庆文
, 席玉玲
, 承泽农
, 凌斌
. 子宫颈癌淋巴结中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403-404.
|
[10] |
葛鑫
.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7): 760-761.
|
[11] |
石玉荣
, 耿建
, 甘怀勇
, 章尧
. 细胞色素P4501A1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929-931.
|
[12] |
李群
, 唐兆前
, 郭苏阳
. 子宫颈锥切术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Ⅰa1期子宫颈癌99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25-28.
|
[13] |
刘红丽
, 李胜泽
, 李艳华
, 李允光
. 17-雌二醇对宫颈癌Hela细胞环氧合酶-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5): 505-508.
|
[14] |
孙宇
, 黄关宏
, 王忠明
. nm23基因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及其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318-1320.
|
[15] |
李坤
, 张晶
. miR-367通过靶向调控TET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5): 580-58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5.005
|
[16] |
万俊
, 余宁珠
, 崔满华
. p16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20-222.
|
[17] |
王晗
, 高薇炜
. 子宫颈癌10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 1223-1224.
|
[18] |
钟辉
, 刘锦钰
, 宋曾光
. 子宫颈醋白上皮定位活检700例临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347-349,353.
|
[19] |
朱允菊
, 韦明秀
. 电子阴道镜检查在子宫颈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64-165.
|
[20] |
汪青
, 王文福
. VEGF-C表达与子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25-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