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士礼
, 张恒
, 刘进军
, 王洪巨
, 高大胜
, 蔡鑫
, 包宗明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17-1119.
|
[2] |
周静
. 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680-681.
|
[3] |
陈娟
. QRS波群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心源性猝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5): 635-637, 64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5.020
|
[4] |
骆本生
, 潘文志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56-858.
|
[5] |
郑玉水
, 朱结华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2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83-83.
|
[6] |
徐秀君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363-365.
|
[7] |
万双青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360-361.
|
[8] |
江山
. 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380-382.
|
[9] |
马广隆
, 苏伟青
, 林振
, 吴阿兰
. 高剂量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78-180,18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13
|
[10] |
周彤
, 周成超
, 唐碧
, 王洪巨
, 王莉媛
, 张晓玲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调查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 126-1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1.041
|
[11] |
陈以强
, 桑更生
, 崔勇
, 陆江辉
, 袁志华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485-486.
|
[12] |
谢伟
, 袁争百
, 苏振琪
, 韩宏华
, 陈大顺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开通闭塞血管时间的影响因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372-37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26
|
[13] |
沙莎
. 纤溶酶对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手术治疗病人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347-1348,135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16
|
[14] |
邹玲
. 急性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心肌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效应及手术时间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201-20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20
|
[15] |
何林生
, 徐洪武
, 高安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475-476.
|
[16] |
李恒
, 高霞
. 脂蛋白(a)在心肌梗死自然过程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669-671.
|
[17] |
周玮芳
, 苏秀娜
, 徐进霞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理干预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304-1305.
|
[18] |
周士广
. 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61-262.
|
[19] |
周德存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心肌梗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2): 188-189.
|
[20] |
张琳琳
. 社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4): 340-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