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俊胜
. 单纯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9): 1247-12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9.029
|
[2] |
孙保安
, 王予治
, 刘其明
, 孙羽
.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双侧椎板开窗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 885-88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7.014
|
[3] |
邓英虎
, 汪康
, 佘迪
, 张韬
, 程珺
, 夏良政
. 徒手牵引复位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39(7): 879-88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7.014
|
[4] |
林勇祥
, 程银树
, 李国强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外旋型三踝骨折17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0): 923-924.
|
[5] |
武进
, 程银树
, 凌嵘
. 颈前路复位手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脱位14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240-1242.
|
[6] |
邓英虎
, 李胜华
, 朱东起
, 袁中山
, 高翔
, 周维永
.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32例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79-481.
|
[7] |
冯定祥
, 吴峰
, 董锐
. 腰椎滑脱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49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8): 1082-1084.
|
[8] |
朱坤
, 许刚
, 叶雨辰
, 张知理
, 吴楠
, 赵睿
.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9): 1192-119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9.010
|
[9] |
房文祥
, 卢峰
, 贡凯
, 季文迅
. 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58-58.
|
[10] |
李军
, 王洁艳
. 前路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865-866.
|
[11] |
左传宏
, 谢威
, 凤晓翔
. 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 1227-1228.
|
[12] |
翟云雷
, 于海洋
, 王安全
, 黄徐兵
, 焦伟
, 梁成民
, 李超
. 后路单节段固定结合单枚Cage周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9): 1130-1132.
|
[13] |
曹松松
. 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4): 481-48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4.016
|
[14] |
雷丙俊
, 牛国旗
. 过伸复位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1): 1303-1304.
|
[15] |
王金刚
, 干阜生
, 杨玉起
, 李虎
, 李广
. 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1002-1005.
|
[16] |
钱亮
, 王自鸿
, 徐伟
, 彭明学
. 经皮终板复位螺钉技术在A3型胸腰椎骨折经皮内固定术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 71-7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1.018
|
[17] |
吕波
, 韩玉升
, 孙良业
, 管立新
, 杨良军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1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6): 540-541.
|
[18] |
洪德胜
.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40例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9): 992-994.
|
[19] |
代秀松
, 肖玉周
, 官建中
, 吴敏
, 朱仲廉
.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6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778-780.
|
[20] |
赵炎平
, 孙宏伟
.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封包外敷治疗踝关节骨折54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6): 757-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