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滕凤猛
, 陈昌杰
, 楼金吐
. 川崎病25例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56-157.
|
[2] |
陈继梅
, 吕亮
. 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80-182.
|
[3] |
广圣芳
, 张守永
, 孙磊
, 刘选仁
. 六安市健康成人4项凝血指标正常值范围的建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2): 1701-1702.
|
[4] |
汪承虎
, 许铁军
.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8): 731-732.
|
[5] |
李云
, 郑军
, 周泽兰
.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52-153.
|
[6] |
孙静
, 张干
.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630-63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21
|
[7] |
蔡金玉
, 钟海燕
, 杨璐丹
, 张继业
. 不同部位创伤骨折病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意义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 57-6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1.014
|
[8] |
郑岚
, 张漩
, 郑浩
, 孙涛
.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0): 1235-1237.
|
[9] |
张夏
, 黄传荣
. 恶性血液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410-412.
|
[10] |
乔云兰
. AECOPD病人CO2潴留与凝血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3): 338-33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3.016
|
[11] |
阳桂芬
, 邓文
.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2): 212-214, 21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2.019
|
[12] |
谭琼
. 孕期体质量管理对孕妇产程时间和分娩结局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 128-13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1.033
|
[13] |
张宁汝
, 吴继雄
. 冠心病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变化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277-279.
|
[14] |
汤凤英
, 石增刚
, 桑更生
, 竞雪莹
.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95-997.
|
[15] |
王葳
, 曹义娟
, 马娟
. 拮抗剂方案助孕hCG日雌二醇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1): 1494-149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1.011
|
[16] |
孙伟
, 王飞
, 朱江
, 靳辉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39(7): 876-8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7.013
|
[17] |
薛永举
, 杨丽
, 朱玉
, 郑海伦
, 李大鹏
. 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3): 306-308, 3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3.007
|
[18] |
郑海伦
, 赵睿
, 李大鹏
, 汪强武
, 汪建超
, 王启之
.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变化的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8): 1012-1014.
|
[19] |
储斌
, 黄大雁
, 孟祥莲
, 陈红波
. 妊娠晚期自发性子宫体部破裂2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 94-9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1.029
|
[20] |
胡微
, 汤荣华
. 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蛋白质Z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