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季公俊
, 王震寰
, 隋东莉
, 宋永瑞
, 李成
. 正常儿童和青少年胼胝体发育及其性别差异的MRI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8): 764-767.
|
[2] |
方美芳
, 王震寰
, 沈龙山
, 单连强
. 胼胝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参数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1): 34-37.
|
[3] |
郏立志
, 章辉庆
, 穆玲
. CT诊断Joubert综合征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45-1045.
|
[4] |
徐从军
, 张雯
. 重症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6): 738-740.
|
[5] |
李有中
, 郑重
, 谢康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5): 589-5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5.007
|
[6] |
孙静
, 张干
.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630-63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21
|
[7] |
杜秀兰
, 方其超
. 脑苷肌肽联合葛根素治疗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598-598.
|
[8] |
骆嵩
, 屈洪党
, 刘晓林
, 谢静
. 磁敏感加权成像早期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及脑血容量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62-463,4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11
|
[9] |
姚晴宇
, 许著一
, 孙杨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71-72,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23
|
[10] |
汪再生
. 小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67-868.
|
[11] |
汪彤彤
, 郑德群
. 外伤性脑梗死28例临床诊治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248-1249.
|
[12] |
赵兴利
.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70-1372,1375.
|
[13] |
赵良举
. 血栓弹力图在预测腔隙性脑梗死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5): 645-64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5.023
|
[14] |
肖安岭
, 尹波
, 刘莉
. Rathke囊肿17例MRI表现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640-642.
|
[15] |
刘晓林
, 路屹
.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对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5): 396-398.
|
[16] |
李强
, 刘晓林
, 张郁文
. 脑梗死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FIB-R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6): 505-507.
|
[17] |
汪国胜
, 钟平
.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17-518.
|
[18] |
蒋海华
, 时恒屏
, 徐艳
. 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 87-89.
|
[19] |
张树宝
, 颜广林
, 张波
, 贺小平
.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因素及CT相关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 64-65.
|
[20] |
康淑霞
, 张士荣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349-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