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会
. 跗骨窦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5): 616-6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5.016
|
[2] |
许旭
, 朱辉
, 李学则
, 佟长征
, 任大营
, 胡正军
. 非鹰嘴截骨双钢板加压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8): 714-715.
|
[3] |
张井泉
, 周功
. 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36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6): 516-517.
|
[4] |
凤晓翔
, 谢晓东
, 杨良军
. 经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28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41-442.
|
[5] |
陈亮
, 汪涛
, 张智勇
. 经胫前外侧入路切口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9): 1233-123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9.025
|
[6] |
黄建
, 纪敏
.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1012-1013.
|
[7] |
王六五
, 樊先明
, 刘文武
. 多种内固定材料联合应用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592-593.
|
[8] |
代秀松
, 肖玉周
, 官建中
, 吴敏
, 朱仲廉
.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6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778-780.
|
[9] |
汪国栋
, 张辉
, 顾巍
. 头皮半冠状切口在治疗颧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20-1321.
|
[10] |
吴胜祥
, 李环如
, 陈德
, 郭思远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14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036-103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16
|
[11] |
遇呈祥
, 王忠平
, 邱渝江
, 姜光财
, 李一川
, 舒华
, 刘乐洪
, 游利君
. 青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Muller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1): 1440-1442,144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1.010
|
[12] |
黄迅
. 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12-914.
|
[13] |
曹庆义
. 肱骨近端锁定板MIPPO技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15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631-63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25
|
[14] |
阮传江
, 周平辉
. 小切口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0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88-489.
|
[15] |
吴伟
, 陈光
, 杨建中
, 李振清
, 朱勇
, 贾子超
, 康立星
, 康彬
, 张鹏
. 锁定接骨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2): 1498-1499.
|
[16] |
陶学顺
, 余润泽
, 张长春
, 喻德富
, 沈政
, 曹参
. 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复位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1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9): 1193-1195.
|
[17] |
李小绪
, 张少军
. 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34-43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04
|
[18] |
李建广
, 张少军
. 岩斜区肿瘤常用手术入路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237-240.
|
[19] |
程元光
, 文刚
, 汪毅
, 何磊
, 沈阳
, 李瑞
, 丁丁
, 汪贯龙
, 孟翔凌
. 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廓清术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6): 721-724, 72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6.006
|
[20] |
戴廷山
, 刘伟
, 曾建华
, 王二朋
, 张长虹
. 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肾实质切开治疗巨大鹿角形肾结石.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