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春艳
, 朱昊平
, 余跃天
. 早期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1): 43-46.
|
[2] |
田庾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6): 597-598,601.
|
[3] |
钱朝霞
, 竟雪莹
, 方陈
, 高忠和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01-204.
|
[4] |
伍德生
, 李殿明
, 吴晓飞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9): 956-958.
|
[5] |
钱叶长
, 危蕾
, 刘芳英
, 申燕华
, 周丽萍
. 支气管冲洗术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9): 964-967.
|
[6] |
夏雪梅
, 陈余清
, 刘超
, 胡俊锋
, 李殿明
, 李伟
.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发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影响治疗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9): 769-772.
|
[7] |
钱朝霞
, 高中和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性早期肺性脑病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43-45.
|
[8] |
赵翠英
, 刘永刚
, 连俊勤
, 邹起瑞
, 彭檀
. 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配合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594-595.
|
[9] |
张爱雄
. 多巴胺持续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9): 1146-1147.
|
[10] |
张学强
. 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212-21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24
|
[11] |
蔡长霞
, 甘桂芬
, 牛毅
, 赵海燕
.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病原学分析及预后.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3): 363-36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3.024
|
[12] |
赵德生
, 佘强
. 脑钠肽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121-123.
|
[13] |
黄涛
, 程仁力
. 坎地沙坦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14-916.
|
[14] |
张克良
, 孟令民
, 刘大成
, 贾凤玖
, 徐媛
, 徐淑丽
.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门冬氨酸钾镁、呋塞米合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83-1385.
|
[15] |
王浩
, 李霞
, 林良毅
, 王萍
, 林少华
. 降钙素原对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病情预后判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348-3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17
|
[16] |
徐晓飞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新活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609-611,61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14
|
[17] |
陈美霞
, 梁冰
. BNP、CRP、D-D联合检测对评估高龄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8): 1048-10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8.011
|
[18] |
刘发军
, 薛礼
, 陈鸿武
, 张磊
. 心率变异性联合NT-proBNP对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9): 1166-116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9.007
|
[19] |
薛礼
, 刘瑶
, 张磊
, 孔祥勇
, 陈鸿武
. 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8): 1083-108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8.024
|
[20] |
吴华清
, 严激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死亡原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518-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