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邦俊
, 王志芳
, 周利民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2): 1644-1646.
|
[2] |
何衡杰
, 冯玲
. 左卡尼汀对血液透析患者血脂及白蛋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36-37.
|
[3] |
苏真
, 陈建梅
. 左卡尼汀对糖尿病肾病透析病人炎性因子与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349-135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17
|
[4] |
张晓红
, 田怡
, 刘启平
, 贝颂华
, 刘建生
. 左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2例胰岛素抵抗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585-587.
|
[5] |
王俊丽
. 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2): 1692-169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2.039
|
[6] |
吴风雷
. 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38例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661-16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15
|
[7] |
高琳琳
. 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643-164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09
|
[8] |
赵琳琳
, 田园
, 韩淑苗
, 廖保丹
, 柳源
. 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4): 486-488, 49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4.017
|
[9] |
梁伟华
. 瑞舒伐他汀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6): 743-74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6.014
|
[10] |
王幼亮
. 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的抗抑郁药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9): 781-782.
|
[11] |
高辉
, 李先辉
, 李春艳
, 吕江明
. 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黏附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14-516.
|
[12] |
曹宝强
, 雷丽雅
, 陈广峰
. 左旋卡尼汀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4): 391-392.
|
[13] |
陆卫红
, 张涛
, 羊镇宇
, 薄小萍
, 杨传高
, 鲍小京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肌钙蛋白I和脑钠肽升高的预测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658-1660,16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14
|
[14] |
韩宏华
, 陈大顺
. 女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53-54.
|
[15] |
岳芳
.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6): 835-836.
|
[16] |
杨秋菊
, 蔡鑫
. 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6): 775-777.
|
[17] |
张显红
, 杨丽娜
. 变异性心绞痛病人心电图检测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预测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0): 1395-13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0.021
|
[18] |
张平
. 髋动力钉板、解剖型接骨钉板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4): 327-328.
|
[19] |
黎钟遍
, 魏均强
. 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不稳定型Kümmell病.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2): 202-20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2.017
|
[20] |
凌嵘
, 程银树
, 武进
.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6): 484-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