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硕
, 方莉
. 心肌酶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早期手足口病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 932-93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7.030
|
[2] |
赵含信
, 郝维敏
. 手足口病患儿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应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5): 664-6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5.029
|
[3] |
赵梅
, 刘心洁
. 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水通道蛋白4水平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神经损伤指标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6): 757-759, 7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6.015
|
[4] |
赵瑞萍
, 陈卫东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 129-13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1.042
|
[5] |
刘杨
. 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和血浆脑钠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3): 258-259,262.
|
[6] |
孙卫华
, 张晓梅
, 李晓丽
, 时照明
, 裴晓艳
, 吴道爱
.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852-854.
|
[7] |
吴颖
, 崔朝勃
, 亢宏山
, 赵媛媛
, 刘淑红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肌钙蛋白I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635-163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31
|
[8] |
李之珍
, 韩凌飞
, 胡晓武
. 孕妇血清中C反应蛋白与铜蓝蛋白水平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9): 1182-1183.
|
[9] |
金强
, 胡恩赑
, 姚晓玲
.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方法学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4): 471-473.
|
[10] |
汪国胜
, 钟平
.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17-518.
|
[11] |
杨清峰
, 张旭
, 周磊
, 刘伟
.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6): 585-586.
|
[12] |
刘明
, 朱伦华
, 牛俊彦
, 刘洪俊
.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临床意义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31-932.
|
[13] |
许峰
. 血清钙和C反应蛋白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危重度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14-1316.
|
[14] |
宋红
, 赵彩妮
. 血清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在诊断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70-871.
|
[15] |
马亚辉
, 杨琪
, 朱洪波
, 刘冬良
. 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在评估胃癌病人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2): 214-217, 22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2.020
|
[16] |
郑法德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6): 512-514.
|
[17] |
刘刚
. 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614-615.
|
[18] |
徐波
, 吴晓飞
, 王冉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小板及嗜酸性粒细胞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589-15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15
|
[19] |
蒋殊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测定在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6): 757-75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6.017
|
[20] |
汤凤英
, 石增刚
, 桑更生
, 竞雪莹
.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9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