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东宝
, 汪浩文
, 黄玮
, 胡海英
, 祝选姣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应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39-941.
|
[2] |
陆伟伟
, 董淮富
. 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早期诊断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6): 748-7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6.011
|
[3] |
张艳红
. 穴位按摩改善终末期肾病合并抑郁障碍34例护理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68-969.
|
[4] |
张敏
. 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676-677,68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41
|
[5] |
陈晓影
, 张炜炜
, 孙萍
, 张晶晶
, 田娟娟
. 铜砭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8): 1143-114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8.035
|
[6] |
管玉香
, 尤琴
, 张静娴
, 赵进东
, 方朝晖
, 方秀萍
. 中药眼部雾化联合穴位按摩对消渴目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8): 1091-109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8.036
|
[7] |
汤丽
, 汤翠
, 梁潘攀
, 汪秀慧
, 代婷婷
. 术侧肢体功能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7): 963-9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7.031
|
[8] |
李彤
, 林霓阳
. 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 103-106.
|
[9] |
孙素欣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64-265.
|
[10] |
葛晖
, 丁中
, 韩旻
, 李社会
, 刘浩
, 李叶刚
, 王君琴
. 新生儿颅脑疾病床边超声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7): 628-630.
|
[11] |
詹以森
, 闵红
, 张琼枝
. 住院新生儿7560例疾病构成及病死率变化趋势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25-427.
|
[12] |
肖长水
, 陈彩密
.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及早期干预在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591-592.
|
[13] |
韩旻
, 潘家华
, 李社会
, 郑利华
, 叶晓琴
, 王子斌
, 袁建强
, 孔宪珍
, 高侠
. 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633-635.
|
[14] |
王晓莉
. 新生儿细菌性肺炎82例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84-186.
|
[15] |
费维敏
, 尹传高
, 赵振
. 新生儿肺气漏的X线诊断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645-646,649.
|
[16] |
查会芳
. 新生儿行为测定预测高危儿预后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18-219.
|
[17] |
王书云
, 刘进龙
, 刘荣兵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谱的测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206-207.
|
[18] |
杨月华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常见药敏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601-602.
|
[19] |
徐家丽
, 孔平
, 孙琦
, 时花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23-224.
|
[20] |
戴明红
, 李莉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99-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