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峰
, 王振杰
, 李磊
, 窦贺贺
, 邱兆磊
, 纪忠
, 王子岩
. 不同限制性复苏血压水平对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家兔动脉血气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759-761,764.
|
[2] |
朱恒
, 李启梁
, 王振杰
, 纪忠
, 邱兆磊
. 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血栓弹力图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3): 296-29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3.004
|
[3] |
赵德俊
, 张福龙
, 徐志鹏
, 宋琦
, 姜海
, 李磊
, 邱兆磊
, 纪忠
, 王振杰
. 碳酸氢钠林格液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内环境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4): 447-4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4.007
|
[4] |
詹震
, 林先红
, 郑洪
, 张诗海
, 解启莲
.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细胞焦亡相关分子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5): 615-618, 6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5.014
|
[5] |
王飞
, 郑士友
, 陈前芬
, 王振杰
, 纪忠
, 王子岩
, 刘牧林
, 黄健康
. 活动性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晶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575-578.
|
[6] |
窦贺贺
, 王振杰
, 李磊
, 郑传明
. 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对骨髓中髓系抑制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 1265-12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0.002
|
[7] |
陈莲芳
, 童蓉
, 王银娥
. 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194-196.
|
[8] |
付敏
. 小儿烧伤休克期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206-207.
|
[9] |
钱伟
, 董荣昌
, 詹锐
. 术中超长心肺复苏成功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78-378.
|
[10] |
陈丽
, 王欢华
, 钟颖
, 吴利玲
, 赵珊珊
, 陈梅
. 腹腔镜手术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的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62-163.
|
[11] |
王龙
. 盐酸戊乙奎醚防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难治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2): 169-170.
|
[12] |
王春燕
.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29-129.
|
[13] |
李启梁
, 朱恒
, 邱兆磊
, 纪忠
, 王振杰
. 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3): 291-29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3.003
|
[14] |
王振杰
, 李磊
, 邱兆磊
, 纪忠
. 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失血未控制性休克兔失血量及复苏液体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 12-15.
|
[15] |
孙月华
, 王维玲
. 胎盘植入致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877-877.
|
[16] |
余发强
. 小儿烧伤后输液方式的改进.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074-1076.
|
[17] |
李磊
, 徐志鹏
, 夏群
, 邱兆磊
, 程峰
, 窦贺贺
, 姜海
, 宋琦
, 王振杰
. 醋酸钠林格液复苏联合乳酸菌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6): 708-71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6.002
|
[18] |
汪和桥
. 腹部闭合性创伤致器官破裂的超声诊断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5): 463-464.
|
[19] |
张亮
.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99-5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24
|
[20] |
史倩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2): 17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