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葛玲
, 程训民
, 杨松
, 唐杨章
, 谢义民
. 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102-11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39
|
[2] |
陈斌
, 朱勇
, 张舒龙
. BRM基因多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52-154,15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04
|
[3] |
杨晖
, 赵雅洁
, 沈琳辉
, 梁伟
. 抗氧化系统对不同年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330-33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11
|
[4] |
李加松
.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79-10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34
|
[5] |
竟雪莹
, 马根山
, 陈忠
. 纤维蛋白原β基因启动子-845G/A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06-208.
|
[6] |
孔德荣
, 贾苏豫
, 杨眉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护理干预.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 103-105.
|
[7] |
丁坤
, 孙春启
, 关欣
, 史玉露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73-474.
|
[8] |
石世强
.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029-1031,103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14
|
[9] |
吕新才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U波倒置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85-187,19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15
|
[10] |
郭荣贞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9例急救与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 86-87.
|
[11] |
华启洋
, 张宁汝
, 周桂建
, 张恒
. 血清内脂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41-1342,1345.
|
[12] |
贾苏豫
, 石增刚
, 张亮
, 张隽
. 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511-1512.
|
[13] |
王廷涛
, 张效明
, 张俊
, 刘群
, 武文君
, 陈燕
, 熊守庆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机制及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6): 501-503.
|
[14] |
于继英
, 张莉华
, 涂敏
.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适应性训练对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94-196.
|
[15] |
李丽
, 高大胜
. 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75-977.
|
[16] |
李冰冰
, 董志远
, 姜杉
, 周琪
, 邓琳琪
, 成希明
, 赵娟
.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56-458.
|
[17] |
李玉忠
, 吴霭青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介入效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616-61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20
|
[18] |
吴红莲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 1276-1277.
|
[19] |
刘刚
. 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614-615.
|
[20] |
潘正群
, 范秀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对方式和应对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523-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