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斐 孙圣荣 肖和平 顾磊 胡如进 岑瑞祥

引用本文:
Citation: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文斐(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 孙圣荣, 教授.phage79@sohu.com
  • 中图分类号: R736.1

Analysis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Sheng-rong, 教授.phage79@sohu.com ;
  • CLC number: R736.1

  •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 [1] 陶久梅,王艳,朱姝,等.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2):859.
    [2] KAKKOS SK,SCOPA CD,CHALMOUKIS AK,et al.Relative risk of cancer in sonographically detected thyroid nodules with calcifications[J].Clin Ultrasound,2000,28(7):347.
    [3]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等.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7):1249.
    [4] 吴恢升,王敏,陈伟财,等.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意义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2(19):936
    [5] 徐新江,蒋斌,韩靓,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探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6(28):362.
    [6] GLATIRE E,KRAVDAL O.Male and female parity and risk of thyroid cancer[J].Int J cancer,1994,58(4):616.
    [7] 冯红芳,陈创,孙圣荣,等.1585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总结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2(42):77.
    [8] 焦传东,张雪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3,6(28):672.
    [9] 郑荆洲,童传明,吴高松.微小甲状腺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11(23):1557.
    [10] 王旎,董超然,唐萃,等.HIF-1α、HIF-2α和MT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5):662.
    [11] 杜日昌,李宇芳,邱卫东,等.甲状腺乳头状癌中HIF-1α、VEGF、COX-2及VEGF-C表达与侵袭转移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9):991.
  • [1] 瓮生彬张建波张淑艳郑超白杰徐德龙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激素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 37-39.
    [2] 李静桂琳金强殷献录刘桂玲姚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液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3): 364-367.
    [3] 朱金海张琼董慧明周锐王岩岩 . β-连环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5): 587-58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5.008
    [4] 金鑫赵艳喻大军钱军 . 侧方入路在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6): 720-721,72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6.006
    [5] 曲真真石建华汪万英 . nm23和Bcl-2基因在甲状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67-269.
    [6] 张晓静祝景伟刘先富陈延松陈晨刘元唐经纬金功圣 . 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下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1): 1517-15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11.006
    [7] 田绪平甘怀勇俞岚 . 脑胶质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263-265.
    [8] 胡英徐燕韩雪陈高飞陈永侠 . 协同护理指导下积极心理干预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甲状腺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9): 1310-131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9.039
    [9] 王宵光官建中丁海 . 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治疗骨缺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30-232.
    [10] 朱正志王圣应吴礼高承泽农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5): 388-391.
    [11] 王浩宇陈兴智王艺雯 . 某大型综合性医院甲状腺肿瘤住院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2): 1703-170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2.019
    [12] 张晖方文涛陈文虎 . 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20-23.
    [13] 袁媛范宏娟于增荣施慧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分子分型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33-1336.
    [14] 张海峰盛伟华缪竞诚陈卫东杨吉成 . 腺病毒介导的生长抑制基因4对ECV304细胞体外生长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9): 931-935.
    [15] 秦梅岳晓丽方丽郁佳亓晓燕杨洪霞周琦 . 曲安奈德对核因子-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表达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5): 512-515.
    [16] 金平 . 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镇痛效果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6): 761-7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6.020
    [17] 徐双云徐家丽沈怀云周瑞孔平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8): 669-671.
    [18] 史红赵文霞方士华于晓雯刘雪梅佴科军 . 水通道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宫颈鳞状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314-316,3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3.011
    [19] 郁佳陶黎明汪万英李杨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298-301.
    [20] 朱园园毕明宏 . Delta样配体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4): 397-40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03
  • HTML全文浏览量:  504
  • PDF下载量:  5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4-30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讯作者: 孙圣荣, 教授.phage79@sohu.com
    作者简介: 文斐(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乳腺甲状腺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60;
  • 2. 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 病理科, 4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