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分析

姚怡帆

引用本文:
Citation: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分析

    作者简介: 姚怡帆(1986-),女,检验技师.
  • 中图分类号: R446.111

  • 摘要: 目的:分析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方法:将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志愿者均于同一时间完成同一部位3次末梢指血、空腹静脉血的血样采集,使用同一仪器于取样后0、3、6 h时检测血常规;统计血样采集时间,分别对比指血、静脉血3次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对比指血3次采集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与静脉血3次采集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间的差异性;指血、静脉血3、6h检测结果与同一采血方式即刻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末梢血采集时间为(51.39±10.62)s,短于静脉血的(115.27±36.74)s(P<0.01)。末梢血样血常规各指标3次检测结果之间比较显示,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指标均为第1次低于第2次(P<0.05),第3次结果低于第1次和第2次(P<0.05和P<0.01);红细胞计数第1次检测结果与第2次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第3次(P<0.05和P<0.01);红细胞压积第1次检测结果与第3次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第2次(P<0.01);血小板计数为第2次低于第1次(P<0.01),第1次和第2次均低于第3次(P<0.01)。静脉血样血常规各指标3次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采血后即刻行血常规3次检测结果比较显示,除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第3次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各次数结果均为末梢血水平低于静脉血样(P<0.01)。末梢血采血后3 h和6 h血常规检测结果均低于即刻时结果(P<0.05和P<0.01),且采血后6 h结果低于3 h(P<0.01);静脉血采血后3 h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即刻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6 h血常规检测结果低于即刻和3 h(P<0.01);各时间点静脉血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末梢血的结果(P<0.01)。结论:末梢血样采集时间短,但血样稳定性差,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差;静脉血样采集时间长,血样稳定性强,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对于血常规的检测应以静脉血样为首选,并于采集后的3h内完成检测,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 [1] 陶虹.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8(6):180.
    [2] 孙春琼.血常规检验中的标本监察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87.
    [3] 魏跃红.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7):67.
    [4] 方安宁.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5245.
    [5] 袁立彦.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3,34(18):3669.
    [6] 谢萍,李键.不同模式检测血常规对PLT、WBC、Hb及RBC影响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6):1577.
    [7] 王高见.不同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80.
    [8] 范丽娜,文蔚.14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01.
    [9] 庄芹.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29):35.
    [10] 犹真明.不同采血方式行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3):61.
    [11] 鞠琳.浅谈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48.
    [12] 李长明.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9):196.
    [13] 魏静,孟华.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72(18):37.
    [14] 胡艳林.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19.
    [15] 杨波.对比在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8):134.
  • [1] 王玮 . 甩手法在指尖血样采集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78-79.
    [2] 蒋俊豪 . 婴幼儿复发鹅口疮血常规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086-1087.
    [3] 杨春沈昊 .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全血与末梢血模式检测结果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1): 1146-1148.
    [4] 秦成义高涌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干预.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72-974.
    [5] 胡锦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9例误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5): 453-454.
    [6] 郭劲松倪良宏唐军建马宁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科治疗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5): 411-412.
    [7] 蒲春华叶虹谢广龙林喃刘新群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6): 564-564.
    [8] 蒙清婷黄艳玲 . 门诊糖尿病326例末梢血糖监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265-2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2.045
    [9] 倪良宏郭劲松唐军建马宁 . 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静脉溶栓治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52-53.
    [10] 宋涛高涌 . 血栓消融联合股动-静脉瘘治疗犬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262-265.
    [11] 何先弟汪华学邓晰明吴强石建华 . 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MODS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13-215.
    [12] 万永慧陈三妹 . 经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310-1312.
    [13] 李芳赵家菊李传敏 . 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对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4): 418-419.
    [14] 陈伟辉吴日然方小武吴嘉齐陈捷韦剑洪许小琴 . 无精子症患者精液常规、精浆生化与生精细胞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105-110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40
    [15] 韩梅胡云芝倪红霞 . 下腔静脉永久性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1040-1041.
    [16] 郭洪启李军高照张鹏 . 导管溶栓与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9): 1221-122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9.032
    [17] 段鹏飞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1): 90-91.
    [18] 彭介梅 . 止血带结扎患肢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2): 178-178.
    [19] 司春强 . 兔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凋亡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11-514.
    [20] 李素侠 .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627-62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83
  • HTML全文浏览量:  648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2-23
  • 录用日期:  2018-04-04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分析

    作者简介: 姚怡帆(1986-),女,检验技师.
  • 华南理工大学医院 检验科, 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 目的:分析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方法:将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志愿者均于同一时间完成同一部位3次末梢指血、空腹静脉血的血样采集,使用同一仪器于取样后0、3、6 h时检测血常规;统计血样采集时间,分别对比指血、静脉血3次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对比指血3次采集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与静脉血3次采集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间的差异性;指血、静脉血3、6h检测结果与同一采血方式即刻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末梢血采集时间为(51.39±10.62)s,短于静脉血的(115.27±36.74)s(P<0.01)。末梢血样血常规各指标3次检测结果之间比较显示,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指标均为第1次低于第2次(P<0.05),第3次结果低于第1次和第2次(P<0.05和P<0.01);红细胞计数第1次检测结果与第2次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第3次(P<0.05和P<0.01);红细胞压积第1次检测结果与第3次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第2次(P<0.01);血小板计数为第2次低于第1次(P<0.01),第1次和第2次均低于第3次(P<0.01)。静脉血样血常规各指标3次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采血后即刻行血常规3次检测结果比较显示,除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第3次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各次数结果均为末梢血水平低于静脉血样(P<0.01)。末梢血采血后3 h和6 h血常规检测结果均低于即刻时结果(P<0.05和P<0.01),且采血后6 h结果低于3 h(P<0.01);静脉血采血后3 h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即刻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6 h血常规检测结果低于即刻和3 h(P<0.01);各时间点静脉血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末梢血的结果(P<0.01)。结论:末梢血样采集时间短,但血样稳定性差,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差;静脉血样采集时间长,血样稳定性强,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对于血常规的检测应以静脉血样为首选,并于采集后的3h内完成检测,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