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血管生成拟态在直肠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慈红非 武世伍 柴大敏 马莉 秦燕子 陶仪声

引用本文:
Citation:

血管生成拟态在直肠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简介: 慈红非(1992-), 男, 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陶仪声, 1184495828@qq.com
  • 基金项目:

    蚌埠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Byycx1603

    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5A269

  • 中图分类号: R735.37

Clinical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vasculogenic mimicry in rectal adenocarcinoma

    Corresponding author: TAO Yi-sheng, 1184495828@qq.com
  • CLC number: R735.37

  • 摘要: 目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研究直肠腺癌中血管生成拟态(VM)是否存在及其相关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76例直肠腺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的方法,观察其中是否存在VM,将其分成阳性和阴性2组,分析VM的存在是否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有关。结果176例组织标本中35例VM为阳性,阳性率为19.89%,不同性别、年龄组及肿瘤的长径间VM的形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组、伴有血管、神经侵犯组、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M阳性率显著较高(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VM的阳性表达率越高,病人的生存时间越短(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比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1);有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比无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5)。结论VM存在于直肠腺癌中,且VM的形成对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图 1  直肠腺癌中的VM结构

    表 1  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与VM的关系

    变量 n VM χ2 P
    + -
    肿瘤长径/cm
     ≤5 143 25 118 2.77 >0.05
     >5 33 10 23
    年龄/岁
     ≤60 81 17 64 0.11 >0.05
     >60 95 18 77
    性别
     男 123 21 102 2.03 >0.05
     女 53 14 39
    分化程度
    高分化 45 5 40 22.28 <0.01
    中分化 89 11 78
    低分化 42 19 23
    血管、神经侵犯
     无 121 16 105 10.79 <0.01
     有 55 19 36
    淋巴结转移
     无 126 11 115 34.65 <0.01
     有 50 24 2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76例直肠腺癌病人的多因素分析

    变量 B SE Wald χ2 P OR(95%CI)
    VM 0.93 0.31 11.24 < 0.01 1.16~2.37
    淋巴结转移 0.87 0.26 12.43 < 0.01 1.27~3.51
    血管神经侵犯 0.53 0.40 5.79 < 0.05 1.24~3.71
    下载: 导出CSV
  • [1]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Colorectal cancer estimated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worldwide in 2012.
    [2] 陈万青, 张思维, 曾红梅, 等.中国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J].中国肿瘤, 2014, 23(1):1.
    [3] SMITH SJ, TILLY H, JENNIFER H, et al.CD105(Endoglin) exerts prognostic effects via its role in the microvascular niche of paediatric high grade glioma[J].Acta Neuropathol, 2012, 124(1):99. doi: 10.1007/s00401-012-0952-1
    [4] AHMADI SA, MOINFAR M, GOHARI MOGHADDAM K, et al.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vasculogenic mimicry in prostatic adenocarcinoma[J].Arch Iran Med, 2010, 13(6):498.
    [5] MANIOTIS AJ, FOLBERG R, HESS A, et al.Vascular channel formation by human melanoma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vasculogenic mimicry[J].Am J Pathol, 1999, 155(3):739. doi: 10.1016/S0002-9440(10)65173-5
    [6] CHUNG HJ, MAHALINGAM M.Angiogenesis, vasculogenic mimicry and vascular invasion in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targeted therapies[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14, 14(5):621. doi: 10.1586/14737140.2014.883281
    [7] ZHU PF, NING YX, YAO LQ, et al. The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invasion of endothelial like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cells induced by hypoxia[J].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0, 29:124. doi: 10.1186/1756-9966-29-124
    [8] MA JL, HAN SX, ZHU Q, et al.Role of Twist in vasculogenic mimicry formation in hypox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J].Biochemi Biophys Res Commun, 2011, 408(4):686. doi: 10.1016/j.bbrc.2011.04.089
    [9] CHEN YS, CHEN ZP.Vasculogenic mimicry:a novel target for gliomatherapy[J].Chin J Cancer, 2014, 33(2):74. doi: 10.5732/cjc.012.10292
    [10] LI Y, SUN B, ZHAO X, et al.Subpopulations of uPAR+ contribute tovasculogenic mimicry and metastasis in large cell lung cancer[J].Exp Mol Pathol, 2015, 98(2):136. doi: 10.1016/j.yexmp.2015.02.001
    [11] CUI YF, LIU AH, AN DZ, et al.Claudin-4 is required for vasculogenic mimicry format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Oncotarget, 2015, 6(13):11087.
    [12] WANG L, LIN L, CHEN X, et al.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 promotes vasculogenic mimicry in gastric cancer by upregulating TWIST1/2[J].Oncotarget, 2015, 6(13):11492.
    [13] KARROUM A, MIRSHAHI P, FAUSSAT AM, et al.Tubular network formation by adriamycin-resistant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 is closely linked to MMP-9 and VEGFR-2/VEGFR-3 over expressions[J].Eur J Pharmacol, 2012, 685(1/3):1.
    [14] BREIER G, GROSSER M, REZAEI M.Endothelial cadherins in cancer[J].Cell Tissue Res, 2014, 355:523. doi: 10.1007/s00441-014-1851-7
    [15] WILLIAMSON SC, METCALF RL, TRAPANI F, et al.Vasculogenic mimicry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J].Nat Commun, 2016, 7:13322. doi: 10.1038/ncomms13322
    [16] KIRSCHMANN DA, SEFTOR EA, HARDY KM, et al.Molecular pathways:vasculogenic mimicry in tumor cells: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J].Clin Cancer Res, 2012, 18:2726. doi: 10.1158/1078-0432.CCR-11-3237
    [17] BAETEN CI, HILLEN F, PAUWELS P, et al.Prognostic role of vasculogenic mimicy in colorectal cancer[J].Dis colon Rectum, 2009, 52(12):2028. doi: 10.1007/DCR.0b013e3181beb4ff
  • [1] 刘维燕史荣亮陈前徐子平黄桂余庞炳发谢蕴袁春艳潘高峰 . 血管生成拟态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3): 235-237.
    [2] 胡应光谢闵赵剑 . 乳腺癌HER-2基因显色原位杂交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比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59-961.
    [3] 吴晓莉韩丽芳马建平姚慧妍林瑶 . HERG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4): 426-4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4.002
    [4] 单宏杰肖迎利周雷马骖 . 预后营养指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关系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2): 212-21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2.022
    [5] 赵云霞刘恒超马琳赵瑾 . 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和PTE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6): 704-70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6.002
    [6] 周子墨武世伍 . 血管生成拟态生物学特性及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2): 277-28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2.037
    [7] 刘杜先刘兰侠张杰东 . GPC-3、CD10、CD147、CD138免疫组织化学联合检测对于高分化肝细胞癌与异型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660-16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22
    [8] 孙刚江永强祁真玉 . PTEN和Notc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890-892,896.
    [9] 汪强武王启之李大鹏郑海伦孙医学周蕾周磊朱安友 . 胰腺癌组织DKK-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6): 718-720,723.
    [10] 朱小康韩福生李兴文刘先富 .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生长因子-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299-1302.
    [11] 王萍谢群承泽农 . 脾Gaucher病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32-33.
    [12] 袁圆年峰 . 胃癌组织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309-1311.
    [13] 袁圆年峰秦燕子 . 食管鳞癌组织中乳腺癌扩增基因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4): 424-42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4.002
    [14] 吴松唐平 . 直肠恶性黑素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5): 583-585,588.
    [15] 刘德纯吴礼高赵云霞承泽农 . 乳腺癌分子分类临床病理74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 29-33.
    [16] 董孟权杨丽英 . 核糖体结合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215-216,2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25
    [17] 王彬彬 . 三阴性乳腺癌中CXCL1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12): 1575-157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12.010
    [18] 刘燕周长春田强孙阿妮丰义宽李国庆 . 结肠癌组织中p53凋亡刺激蛋白家族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594-159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17
    [19] 夏燕孟宪良封扬 . 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69-471.
    [20] 贾建光钱军肿承泽农 . p33ING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38-140,254.
  • 加载中
图(1)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57
  • HTML全文浏览量:  2318
  • PDF下载量:  2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8-21
  • 录用日期:  2018-12-21
  • 刊出日期:  2019-01-15

血管生成拟态在直肠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通讯作者: 陶仪声, 1184495828@qq.com
    作者简介: 慈红非(1992-), 男, 硕士研究生
  • 1.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病理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 2. 蚌埠医学院 病理学教研室, 安徽 蚌埠 233030
基金项目:  蚌埠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Byycx1603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5A269

摘要: 目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研究直肠腺癌中血管生成拟态(VM)是否存在及其相关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76例直肠腺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的方法,观察其中是否存在VM,将其分成阳性和阴性2组,分析VM的存在是否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有关。结果176例组织标本中35例VM为阳性,阳性率为19.89%,不同性别、年龄组及肿瘤的长径间VM的形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组、伴有血管、神经侵犯组、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M阳性率显著较高(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VM的阳性表达率越高,病人的生存时间越短(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比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1);有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比无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5)。结论VM存在于直肠腺癌中,且VM的形成对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English Abstract

  • 直肠癌是我国消化道常见的癌症之一,30年来,直肠癌发病率年均上升3% ~4%[1-2]。因为其解剖位置深入盆腔,与周围组织关系复杂,所以手术难度高,肿瘤切除不易彻底,导致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都高。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是多因素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过程中受到多种相关基因的调控[3-4]。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各种肿瘤细胞依赖自身可塑性而形成的独立于内皮血管的供血系统。目前已有大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血管生成拟态在相关肿瘤中作用的文献,研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本研究通过相关免疫组化技术研究VM的存在与直肠腺癌病人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联系。现作报道。

    • 本研究通过筛选后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2014年送检的直肠腺癌组织标本176例以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皆完整,入选病人随访至其死亡或截至2017年1月,随访时间为3~68个月。其中男123例,女53例;年龄36~85岁。

    •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4、EliVisionTM plus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中国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碘酸-希夫染液(PAS)购自中国上海汇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免疫组化CD34和PAS双重染色:石蜡切片经过常规处理后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染色步骤进行CD34抗体染色,DAB显色后置于镜下观察,至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后,可停止显色反应;然后避光环境下置于0.5%的PAS溶液中反应半小时左右再次观察即可。

    • VM的结构特征:VM结构管壁CD34为阴性,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CD34则为阳性,表明VM中无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其形成;VM结构管腔中亦可见红细胞存在,红细胞与肿瘤细胞可见PAS阳性的基底膜样结构,上述特征性结构可判定为VM。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是由病理科两位高年资医生通过独立双盲法得出。

    •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 176例直肠腺癌中有35例VM表达为阳性,阳性率19.89%,典型结构见图 1

      图  1  直肠腺癌中的VM结构

    • 不同性别、年龄组及肿瘤的长径间VM的形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组、伴有血管、神经侵犯组、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M阳性率显著较高(P<0.01) (见表 1)。

      变量 n VM χ2 P
      + -
      肿瘤长径/cm
       ≤5 143 25 118 2.77 >0.05
       >5 33 10 23
      年龄/岁
       ≤60 81 17 64 0.11 >0.05
       >60 95 18 77
      性别
       男 123 21 102 2.03 >0.05
       女 53 14 39
      分化程度
      高分化 45 5 40 22.28 <0.01
      中分化 89 11 78
      低分化 42 19 23
      血管、神经侵犯
       无 121 16 105 10.79 <0.01
       有 55 19 36
      淋巴结转移
       无 126 11 115 34.65 <0.01
       有 50 24 26

      表 1  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与VM的关系

    • 以总生存率为因变量(死亡=0,生存=1),以VM、淋巴结转移及血管、神经侵犯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M的阳性率越高,病人的生存时间越短(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比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1);有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比无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5)(见表 2)。

      变量 B SE Wald χ2 P OR(95%CI)
      VM 0.93 0.31 11.24 < 0.01 1.16~2.37
      淋巴结转移 0.87 0.26 12.43 < 0.01 1.27~3.51
      血管神经侵犯 0.53 0.40 5.79 < 0.05 1.24~3.71

      表 2  176例直肠腺癌病人的多因素分析

    • 本组病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27.84%(49/176)。Log-rank分析结果显示VM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3±7.7)月和(41.9±14.6)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9,P<0.01)。

    • 1999年,美国MANIOTIS等[5]首次提出了一种独立于内皮血管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即VM。其概念为:肿瘤细胞通过脉管系统表现一定的可塑性, 从而形成似血管样的网络结构,并与宿主自身的血管相连[6], 为肿瘤细胞提供血供。VM的提出对传统思维中肿瘤血供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对肿瘤血管生成理论[7-8]重要的补充。在随后的研究中表明VM不仅在人眼葡萄膜黑素瘤中存在,在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同样存在[9-12],而且VM的存在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病人的生存时间、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因素[13]密切相关。

      虽然在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发现了VM现象,但是生成VM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获取VM功能最显著的分子决定因素之一是内皮细胞标志物VE-钙黏蛋白的表达,VE-钙黏蛋白是一种常在内皮细胞中表达的跨膜蛋白,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黏附[14],研究发现VE-钙黏蛋白通常可以在恶性程度及侵袭性高的肿瘤细胞中发现,但不能在侵袭性差的肿瘤细胞中发现[15]。研究[16]表明VE-cadherin/EphA2/PI3K/MMP是VM形成的关键通路,同时缺氧微环境、环氧化醇-2等因素对VM结构的形成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上述机制外,仍有很多VM相关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例如体外培养的成胶质细胞瘤干细胞,部分能够分化成平滑肌样细胞,可以表达内皮相关基因,进而形成血管样的结构。不同的肿瘤细胞可以在三维培养条件下形成不同结构的VM,相关结果表明可塑性越强、侵袭性越高的肿瘤细胞更易形成VM[5],但是仍有部分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阐释。

      目前临床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治疗多以促血管生成因子或相关受体为靶点,其特异性较易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对VM结构的敏感性差,治疗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VM的发现是对肿瘤血管生成理论的重要补充,为临床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关研究[17]显示,存在VM的黑素瘤、肺癌、肝癌、乳腺癌等肿瘤的病人预后较差,存在VM的直肠癌总体中位生存时间更短。研究直肠腺癌的血液供应模式,找到有效的抗血管措施,对今后的临床抗肿瘤血管药物的研制以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