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某高校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穆菁菁 苏普玉 李龙春 王瑞斌 孙婷婷 张欣尚 杨会

引用本文:
Citation:

某高校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简介: 穆菁菁(1979-), 女, 回族, 副主任医师, 中级心理治疗师
  • 基金项目:

    安徽省神经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开放性课题 NDMHCI-16-03

  • 中图分类号: G444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bility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 CLC number: G444

  • 摘要: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36%(366/82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9.88%(329/82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 < 0.01和P < 0.05)。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宽恕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我怜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和正念维度、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均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而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坚韧性维度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 < 0.05);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得分均为大学生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调适能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 表 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比较[n;百分率(%)]

    人口学特征 n 抑郁症状 χ2 P 焦虑症状 χ2 P
    性别
      男
      女
    449
    376
    202(44.99)
    164(43.62)
    0.16 > 0.05 184(40.98)
    145(38.56)
    0.50 > 0.05
    年级
      一年级 167 72(43.11) 1.76 > 0.05 71(42.51) 16.04 < 0.01
      二年级
      三年级
    239
    244
    99(41.42)
    113(46.31)
    79(33.05)
    89(36.48)
      四年级 175 82(46.86) 90(51.43)
    是否独生子女
      是
      否
    396
    429
    175(44.19)
    191(44.52)
    0.01 > 0.05 163(41.16)
    166(38.69)
    0.52 > 0.05
    自评家庭经济状况
      较好 396 164(41.41) 4.22 > 0.05 158(39.90) 0.62 > 0.05
      一般 332 151(45.48) 129(38.86)
      较差 97 51(52.58) 42(43.30)
    父亲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上 182 85(46.70) 3.05 > 0.05 81(44.51) 6.92 < 0.05
       高中 223 107(47.98) 99(44.39)
       初中及以下 420 174(41.43) 149(35.48)
    母亲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上 133 65(48.87) 2.19 > 0.05 60(45.11) 2.17 > 0.05
       高中 174 81(46.55) 71(40.80)
       初中及以下 518 220(42.47) 198(38.22)
    是否有留守经历
       否
       是
    498
    327
    203(40.76)
    163(49.85)
    6.60 < 0.01 184(36.95)
    145(44.34)
    4.50 < 0.05
    合计 825 366(44.36) 329(39.8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比较(x±s;分)

    症状 n CD-RISC SCS-C Hearland量表
    总分 坚韧性 力量性 乐观性 总分 自我友善 普遍人性 正念 总分 宽恕他人 宽恕自己
    抑郁
      无 459 66.7±13.2 33.3±7.7 23.0±4.4 10.4±3.1 88.3±12.0 34.1±5.4 27.1±4.3 27.9±5.0 108.2±15.8 55.3±8.5 52.9±8.8
      有 366 58.9±14.2 29.9±7.8 20.0±5.0 9.2±2.6 80.0±9.0 30.9±4.7 25.0±3.5 24.4±3.7 97.8±11.4 49.9±7.6 48.0±7.3
      t 8.15 6.26 9.82 6.13 11.01 8.86 7.78 11.06 10.53 9.53 8.62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焦虑
      无 496 66.1±13.7 33.0±7.8 22.7±4.6 10.3±3.1 87.7±12.1 34.0±5.3 27.0±4.3 27.6±4.9 108.3±15.4 55.4±8.4 52.8±8.7
      有 329 58.9±14.0 30.0±7.7 19.8±4.9 9.2±2.7 79.8±8.8 30.8±4.7 24.9±3.5 24.5±3.9 96.6±11.1 49.1±7.3 47.5±7.1
      t 7.32 5.68 8.71 5.25 10.18 8.83 7.58 9.58 11.90 11.13 9.32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对抑郁、焦虑症状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

    变量 抑郁症状 焦虑症状
    β SE Wald P OR(95% CI) β SE Wald P OR(95% CI)
    CD-RISC
      坚韧性 0.04 0.02 4.22 < 0.05 1.04(1.01~1.07) 0.02 0.02 1.55 > 0.05 1.02(0.99~1.06)
      力量性 -0.13 0.03 21.76 < 0.01 0.88(0.83~0.93) -0.10 0.03 11.12 < 0.01 0.91(0.86~0.96)
      乐观性 -0.02 0.03 0.36 > 0.05 0.98(0.91~1.04) 0.01 0.03 0.02 > 0.05 0.99(0.93~1.06)
    SCS-C
      自我友善 -0.05 0.02 5.13 < 0.05 0.95(0.92~0.99) -0.06 0.02 6.67 < 0.01 0.95(0.91~0.99)
      普遍人性 -0.01 0.03 0.01 > 0.05 0.99(0.95~1.05) -0.01 0.03 0.24 > 0.05 0.99(0.94~1.04)
      正念 -0.09 0.03 13.84 < 0.01 0.91(0.87~0.96) -0.05 0.02 3.61 > 0.05 0.95(0.91~1.00)
    Hearland
      宽恕他人 -0.03 0.01 3.77 < 0.05 0.98(0.95~0.99) -0.05 0.01 16.97 < 0.01 0.95(0.93~0.97)
      宽恕自己 -0.03 0.01 7.96 < 0.01 0.97(0.94~0.99) -0.04 0.01 11.64 < 0.01 0.96(0.93~0.98)
    下载: 导出CSV
  • [1] BOLINSKI F, KLEIBOER A, KARYOTAKI E, et al.Effectiveness of a transdiagnostic individually tailored Internet-based and mobile-supported intervention for the indicated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Care Prevent) in Dutch college students: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 2018, 19(1):118. doi: 10.1186/s13063-018-2477-y
    [2] 李晓敏, 代嘉幸, 魏翠娟, 等.河北高校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卫生研究, 2017, 46(1):57.
    [3] NELSON JM, LIEBEL SW.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Cross-informant, sex, and subtype differences[J].J Am Coll Health, 2018, 66(2):123. doi: 10.1080/07448481.2017.1382499
    [4] JOENG JR, TURNER SL, KIM EY, et al.Data for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anxious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self-compassi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J].Data Brief, 2017, 13:316. doi: 10.1016/j.dib.2017.06.006
    [5] SELIGMAN MEP, CSIKSIZENT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 Psychol, 2000, 55(1):5. doi: 10.1037/0003-066X.55.1.5
    [6]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7] 舒良.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194.
    [8] 陶明, 高静芳.修订焦虑自评量表(SAS-CR)的信度及效度[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4, 20(5):301.
    [9] 张田, 孙卉, 傅安球.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研究及其对心理治疗的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2):265.
    [10] CONNOR KM, DAVIDSON J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Depress Anxiety, 2003, 18(2):76. doi: 10.1002/da.10113
    [11] NEFF KD, KINNEY S, KIRKPATRICK K, 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Self Identity, 2003, 3(2):223.
    [12] NEELY ME, SCHALLERT DL, MOHAMMED SS, et al.Self-kindness when facing stress: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goal regulation, and supportin college students'well-being[J].Motiv Emotion, 2007, 33(1):88.
    [13] FERRARI M, YAP K, SCOTT N, et al.Self-compassion moderates the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link in both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J].PLoS One, 2018, 13(2):2019.
    [14] 王江.高中生焦虑情绪调节: 自我怜悯、接纳、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比较研究[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6.
    [15] LEE EE, MARTIN AS, TU X, et al.Childhood adversity and schizophrenia:The protective role of resilience i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metabolic markers[J].J Clin Psychiatry, 2018, 79(3):1771.
    [16] 臧运洪, 伍麟.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3):387.
    [17] 郑清, 叶宝娟, 夏扉, 等.教师关怀行为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冗思与宽恕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1):159.
    [18] BROWN RP.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endency to forgive:construct validity and links with depression[J].Pers Soc Psychol Bull, 2003, 29(6):759. doi: 10.1177/0146167203029006008
    [19] 王惠, 郝加虎, 付继玲, 等.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5):540.
    [20] 尚玉秀, 严淑珍, 朱凤萍.医学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6):3092.
    [21] 王黎恩, 王极盛.医科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焦虑[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6):20.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6.012
    [22] 庞锐, 彭娟.我国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8, 25(4):467. doi: 10.3969/j.issn.1006-3110.2018.04.022
    [23] 丁慧思, 韩娟, 张敏莉.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10):799.
    [24] 胡秋蕾, 朱婷婷, 郑爱明.医学生自我宽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6, 76(3):195.
    [25] 王雨吟, 林锦婵, 潘俊豪.个体认知、抑郁模型:自我怜悯、完美主义、反刍思维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1):120.
    [26] AKISKAL HS.Toward a temperament-based approach to depression:implications for neurobiologic research[J].Adv Biochem Psychopharmacol, 1995, 49:99.
    [27] AKISKAL HS, AKISKAL KK, HAYKAL RF, et al.TEMPS-A:progress to-wards validation of a self-rated clinical version of the TemperamentEvaluation of the Memphis, Pisa, Paris, and San Diego Autoques-tionnaire[J].J Affect Disord, 2005, 85(1/2):3.
    [28] GOTO S, TERAO T, HOAKI N, et al.Cyclothymic and hyperthy-mic temperaments may predict bipolar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supportive evidence for bipolar Ⅱ1/2 and Ⅳ[J].J Affect Disord, 2011, 129(1/3):34.
    [29] WEISSMAN MM, BLAND RC, CANINO GJ, et al.Cross-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J].JAMA, 1996, 276(4):293. doi: 10.1001/jama.1996.03540040037030
    [30] HEGERL U, BOTTNER AC, HOLTSCHMIDT-TÄSCHNER B, et al.Onset of depressive episodes is faster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versus un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evidence from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J].J Clin Psychiatry, 2008, 69(7):1075. doi: 10.4088/JCP.v69n0705
  • [1] 符彩艳何先弟 . ICU住院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综合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5): 616-618.
    [2] 黄小琴马丽 .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2): 1699-1701.
    [3] 张倩刘丽秀杨航 . 获益支持在NICU护士心理复原力与死亡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5): 675-67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5.030
    [4] 李文坚朱喜山孙柳静张正林 . 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4): 461-4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4.014
    [5] 陈永侠杨秀木况静英韩布新 . 乳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9): 840-842.
    [6] 况敬英周清杨秀木陈永侠韩布新 . 乳腺癌患者配偶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1): 1170-1172.
    [7] 丁宁陶治荣胡芳 . 住院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5): 672-67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5.037
    [8] 张洪凤张桂霞陈晓莉王红艳王德光 . 社会支持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259-26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41
    [9] 刘华华蒋红冯威丁晓芸杨佳妮邢晓燕郑洁陈丹青沈晓芳 . 肺癌化疗病人焦虑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1): 1549-155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1.031
    [10] 孟霞王春艳欧勤芳陆海林 . 前瞻性护理干预对ICU清醒病人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1): 1563-15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1.034
    [11] 周晓娟张理想詹玲尹丹丹 . 心房颤动病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7): 876-88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7.009
    [12] 张宇静邓海燕梁超 . 妇科肿瘤焦虑抑郁现状调研及疏肝解郁法对其干预效果评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 63-66, 7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1.016
    [13] 张帆杨雪球赵宸王艳方媛任伟 . 血液透析病人抑郁和焦虑状态影响因素及生活质量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9): 1171-117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9.004
    [14] 符彩艳何先弟 . 入院宣教方式对重症监护治疗患者配偶焦虑抑郁与满意度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221-224.
    [15] 袁娜娜陈余清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认知功能与抑郁、焦虑及BODE指数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5): 578-5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5.006
    [16] 张丽华肖昕 . 5E康复模式对下肢烧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543-54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38
    [17] 姜玉红钱叶红赵燕 .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焦虑、抑郁的作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404-140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35
    [18] 蒋婷婷王雨晴朱萍王军朱梅刘国栋 . 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症状与母亲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0): 1422-142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0.029
    [19] 齐燕燕臧学利 . 无痛分娩在降低自然分娩初产妇焦虑抑郁发生率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8): 1086-108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8.025
    [20] 高洁蒋艳芳吴勇松廖安宇喻大军 . 乳腺癌病人抑郁焦虑情绪测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4, 49(1): 94-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4.01.021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73
  • HTML全文浏览量:  2849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5-21
  • 录用日期:  2018-12-26
  • 刊出日期:  2019-06-15

某高校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简介: 穆菁菁(1979-), 女, 回族, 副主任医师, 中级心理治疗师
  • 1.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精神科, 安徽 合肥 230022
  • 2. 安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2
  • 3. 安徽农业大学 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61
基金项目:  安徽省神经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开放性课题 NDMHCI-16-03

摘要: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36%(366/82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9.88%(329/82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 < 0.01和P < 0.05)。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宽恕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我怜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和正念维度、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均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而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坚韧性维度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 < 0.05);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得分均为大学生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调适能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English Abstract

  •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年龄多处于17~23岁,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此阶段大学生将面临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多重压力。且现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压力增大,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增多的重要原因[1-2]。有研究[3-4]报道,焦虑和抑郁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以崇尚积极,关注幸福,研究人类力量与美德为主要理念,将人的幸福、希望、感恩、宽恕、勇气和坚韧的品质作为研究课题,为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全新的研究方向[5]。这些品质体现了人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自我怜悯、心理复原力、宽恕这三个层面综合反映。目前综合反映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调查较少,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有效干预提供基础数据。现作报道。

    • 2018年3-4月在安徽省合肥市某本科院校1~4年级学生中,根据专业分布进行随机整群抽样,每个专业抽取30人左右,共发放843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25份,有效回收率为97.86%。其中男生449人(54.42%),女生376人(45.58%);1~4年级分别为167人、239人、244人和175人;年龄17~25岁。

    • 采用由Zung于1965年编制的SDS,由20个陈述句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相当于一个症状,按照1~4级评分法,总粗分在20~80分之间。标准分为粗分乘以1.25后的取整。参照中国常模,SDS标准分≥53分为有抑郁症状, < 53分为无抑郁症状[7]

    • 采用由Zung于1971年编制的SAS,该量表含有20个项目(包括正向评分15个条目,反向评分5个条目),每个项目分为1~4级评分,用于评价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各项目得分相加得SAS粗分,粗分乘以1.25得到SAS标准分。参照中国常模结果,标准分总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50分为无焦虑症状[8]

    • 采用Heartland宽恕量表评价被试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的倾向,量表共有2个维度: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共24个题目,每个分维度各包括12道题目,采用7点记分,部分题项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宽恕水平越高,越容易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

    • 由凯瑟琳等2003年编制,张建新等修订中文版(2007)。该量表共有25个项目,分为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3个维度,每个项目进行5级评分,从“从不”到“几乎总是”依次评0~4分,分数越高表示复原力水平越高。

    • 该量表由NEFF等编制,共26个条目,包括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正念3个因子。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怜悯水平越高。

    • 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 本次对825名大学生调查显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44.36%,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39.88%。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 < 0.01和P < 0.05)(见表 1)。

      人口学特征 n 抑郁症状 χ2 P 焦虑症状 χ2 P
      性别
        男
        女
      449
      376
      202(44.99)
      164(43.62)
      0.16 > 0.05 184(40.98)
      145(38.56)
      0.50 > 0.05
      年级
        一年级 167 72(43.11) 1.76 > 0.05 71(42.51) 16.04 < 0.01
        二年级
        三年级
      239
      244
      99(41.42)
      113(46.31)
      79(33.05)
      89(36.48)
        四年级 175 82(46.86) 90(51.43)
      是否独生子女
        是
        否
      396
      429
      175(44.19)
      191(44.52)
      0.01 > 0.05 163(41.16)
      166(38.69)
      0.52 > 0.05
      自评家庭经济状况
        较好 396 164(41.41) 4.22 > 0.05 158(39.90) 0.62 > 0.05
        一般 332 151(45.48) 129(38.86)
        较差 97 51(52.58) 42(43.30)
      父亲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上 182 85(46.70) 3.05 > 0.05 81(44.51) 6.92 < 0.05
         高中 223 107(47.98) 99(44.39)
         初中及以下 420 174(41.43) 149(35.48)
      母亲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上 133 65(48.87) 2.19 > 0.05 60(45.11) 2.17 > 0.05
         高中 174 81(46.55) 71(40.80)
         初中及以下 518 220(42.47) 198(38.22)
      是否有留守经历
         否
         是
      498
      327
      203(40.76)
      163(49.85)
      6.60 < 0.01 184(36.95)
      145(44.34)
      4.50 < 0.05
      合计 825 366(44.36) 329(39.88)

      表 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比较[n;百分率(%)]

    • 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CD-RISC、SCS-C、Hearland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2)。

      症状 n CD-RISC SCS-C Hearland量表
      总分 坚韧性 力量性 乐观性 总分 自我友善 普遍人性 正念 总分 宽恕他人 宽恕自己
      抑郁
        无 459 66.7±13.2 33.3±7.7 23.0±4.4 10.4±3.1 88.3±12.0 34.1±5.4 27.1±4.3 27.9±5.0 108.2±15.8 55.3±8.5 52.9±8.8
        有 366 58.9±14.2 29.9±7.8 20.0±5.0 9.2±2.6 80.0±9.0 30.9±4.7 25.0±3.5 24.4±3.7 97.8±11.4 49.9±7.6 48.0±7.3
        t 8.15 6.26 9.82 6.13 11.01 8.86 7.78 11.06 10.53 9.53 8.62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焦虑
        无 496 66.1±13.7 33.0±7.8 22.7±4.6 10.3±3.1 87.7±12.1 34.0±5.3 27.0±4.3 27.6±4.9 108.3±15.4 55.4±8.4 52.8±8.7
        有 329 58.9±14.0 30.0±7.7 19.8±4.9 9.2±2.7 79.8±8.8 30.8±4.7 24.9±3.5 24.5±3.9 96.6±11.1 49.1±7.3 47.5±7.1
        t 7.32 5.68 8.71 5.25 10.18 8.83 7.58 9.58 11.90 11.13 9.32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表 2  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比较(x±s;分)

    • 以有无抑郁、焦虑症状为因变量,以心理调适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将表 1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D-RISC的力量性维度、SCS-C的自我友善和正念维度、Hearland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均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而CD-RISC的坚韧性维度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 < 0.05);CD-RISC的力量性维度、SCS-C的自我友善、Hearland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得分均为大学生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见表 3)。

      变量 抑郁症状 焦虑症状
      β SE Wald P OR(95% CI) β SE Wald P OR(95% CI)
      CD-RISC
        坚韧性 0.04 0.02 4.22 < 0.05 1.04(1.01~1.07) 0.02 0.02 1.55 > 0.05 1.02(0.99~1.06)
        力量性 -0.13 0.03 21.76 < 0.01 0.88(0.83~0.93) -0.10 0.03 11.12 < 0.01 0.91(0.86~0.96)
        乐观性 -0.02 0.03 0.36 > 0.05 0.98(0.91~1.04) 0.01 0.03 0.02 > 0.05 0.99(0.93~1.06)
      SCS-C
        自我友善 -0.05 0.02 5.13 < 0.05 0.95(0.92~0.99) -0.06 0.02 6.67 < 0.01 0.95(0.91~0.99)
        普遍人性 -0.01 0.03 0.01 > 0.05 0.99(0.95~1.05) -0.01 0.03 0.24 > 0.05 0.99(0.94~1.04)
        正念 -0.09 0.03 13.84 < 0.01 0.91(0.87~0.96) -0.05 0.02 3.61 > 0.05 0.95(0.91~1.00)
      Hearland
        宽恕他人 -0.03 0.01 3.77 < 0.05 0.98(0.95~0.99) -0.05 0.01 16.97 < 0.01 0.95(0.93~0.97)
        宽恕自己 -0.03 0.01 7.96 < 0.01 0.97(0.94~0.99) -0.04 0.01 11.64 < 0.01 0.96(0.93~0.98)

      表 3  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对抑郁、焦虑症状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

    • 自我怜悯不仅可以提供个人免受负性事件困扰的防护衣, 还可以增强个体积极的心理力量,并与幸福、乐观这两个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存在很强联系。相较于社会支持,自我怜悯甚至预测了更大比例的幸福感[12]。已有研究[13-14]表明,自我怜悯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复原力,又被称为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15],反映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及所处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总体有效性。国内外研究[15-16]揭示了心理复原力的普遍存在及其对经历或身处逆境个体身心发展的保护作用。宽恕别人、原谅自己都属于亲社会行为,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对个体的生活和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7-18]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44.36%,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39.88%。国内相关研究[19-21]显示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在5%~40%之间,抑郁症状检出率在20%~45%之间。不同研究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存在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本身存在差异所致。本调查结果与国内使用相同调查工具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堪忧。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四年级焦虑症状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面临考研、就业,造成心理压力大,导致焦虑症状突出。父亲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学生,这可能提示了现代家庭中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即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相对较高。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缺少理性的自我觉察,就会本能地希望子女达到甚至超过自己的水平,无意识中对子女存在着高期望和高要求,造成孩子心理上巨大压力,导致焦虑症状的产生。本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与国内的近年来的文献报道[22]相似。一篇针对2016年之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文献的系统分析[22]表明,我国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整体心理水平不及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而差距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强迫等因子上,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相符。

      本研究显示,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无焦虑、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这提示大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有着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对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各维度对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理复原力中的力量性,自我怜悯中的自我友善,宽恕中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都是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保护性因素,自我怜悯中的正念仅对抑郁有保护性作用,这与国内相关研究[23-25]结论基本一致,可能是此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能够使个体快速从困境中回复到积极心理适应状态。

      本研究显示,心理复原力中的坚韧性则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这与丁慧思等[23]调查结果不同。分析其可能原因为,具有坚韧性特质的人常常表现为勤奋努力、坚韧顽强,长期处于一种精力旺盛状态,但换一个角度看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轻躁狂状态,而躁狂的反面就是抑郁,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临床上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病人在发病前存在特定的情感气质,AKISIKAL等[26-27]对其进行了发展,认为情感气质的紊乱是心境障碍发病的基础之一,而具有特定情感气质特征的人发生心境障碍的风险会明显增加。GOTO等[28]研究认为,环性气质和旺盛气质是预测双相型障碍的主要因子。双相抑郁发作起病年龄明显早于单相抑郁发作已成为共识,最早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29]发现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起病年龄较单相抑郁发作病人早6年左右。25岁前首发的双相抑郁也明显高于单相抑郁[30]。大学生群体普遍小于25岁,如果有抑郁症状,双相抑郁的可能性更大,坚韧性过高很可能提示旺盛气质,这也许是其成为抑郁的危险性因素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当然本次研究结果也可能存在抽样误差或调查者填写样本时未认真作答等其他原因,可作为今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关注点。

      综上,大学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堪忧。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本次调查显示心理调适能力与大学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关系密切,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焦虑、抑郁症状的途径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