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益生菌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预防作用

王姗 葛思堂 李娟 蔡艳 朱慧秀

引用本文:
Citation:

益生菌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预防作用

    作者简介: 王姗(1981-), 女, 主管护师
  • 基金项目:

    蚌埠医学院科技发展基金 BYKY1784

    蚌埠医学院科技发展基金 BYKY1852

  • 中图分类号: R735.2;R459.3

Preventiv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tolerance after gastric cancer operation

  • CLC number: R735.2;R459.3

  • 摘要: 目的观察胃癌病人术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EN组),观察组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PEEN组)。比较2组病人术前、肠内营养液输注后1 d、肠内营养液输注后5 d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人首次通气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术前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5 d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促进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耐受发生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程度,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 表 1  2组一般资料比较(x±s)

    分组 年龄/岁 肿瘤分期 体质量指数/
    (kg/m2)
    高血压
    Ⅱ期 Ⅲ期
    观察组 11 20 60.8±6.5 21 10 22.1±1.3 6 25
    对照组 17 16 61.3±6.1 16 17 22.5±1.4 8 25
    χ2 1.67 0.32* 2.43 1.18* 0.22
    P >0.05 >0.05 >0.05 >0.05 >0.05
    *示t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胃肠道耐受性评分表

    评价内容 评价计分标准 时间与分值
    0分 1分 2分 3分 5分 8分
    腹痛 无痛 轻度疼痛 引起不适的疼痛 具有窘迫感的疼痛 严重的腹痛 剧烈的腹痛
    腹胀 无腹胀 轻度腹胀 中度腹胀 重度腹胀 剧烈腹胀
    腹泻 大便正常, 每天大便1~3次 轻度腹泻, 每天4~5次,大便可见轻微湿软 中度腹泻, 每天6~7次,大便较湿且不成形,并且有轻度的肛周着色 重度腹泻:每天> 7次,水样便, 并伴有重度肛周着色
    恶心呕吐 Ⅰ级:无恶心干呕 Ⅱ级:轻微恶心,腹部不适,但无呕吐 Ⅲ级:恶心明显,但无内容物吐出 Ⅳ级:严重呕吐,有胃液等内容物吐出,必须用药物予以控制
    腹内压(IAP) 腹内高压(IAH)Ⅰ级:IAP 12~15 mmHg IAH Ⅱ级:IAP 16~20 mmHg IAH Ⅲ级:IAP 21~25 mmHg IAH Ⅳ级:IAP>25 mmHg
    误吸 误吸
    总分
    评分说明 1.(0~6分)继续肠内营养; 2.(7~12分)继续肠内营养减慢速度; 3.(≥13分)停止肠内营养; 4.任意两项得分≥8分立即停止肠内营养输注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病人胃肠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分组 n 腹胀 腹痛 腹泻 呕吐 便秘 并发症发生率/% χ2 P
    观察组 31 1 2 1 2 0 16.1
    对照组 33 5 3 4 3 1 39.4 4.28 < 0.05
    合计 64 6 5 5 5 1 34.4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效比较(x±s)

    分组 n 首次通气时间/h 恢复经口饮食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
    观察组 31 58.2±10.5 6.0±1.5 7.5 ±1.4
    对照组 33 66.2±7.9 7.8 ±2.4 10.5 ±2.3
    t 3.46 3.62* 6.35*
    P < 0.01 < 0.01 < 0.01
    *示t′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5  2组病人炎症反应情况比较(x±s)

    分组 CRP/(mg/L) IL-6/(ng/L)
    术前
      观察组 5.0±1.2 4.8±1.0
      对照组 4.9±1.3 5.1±1.5
      t 0.31 0.95*
      P >0.05 >0.05
    术后1 d
      观察组 75.6±13.0 134.1±15.7
      对照组 81.9±12.2 146.1±13.4
      t 2.00 3.30
      P < 0.05 < 0.01
    术后5 d
      观察组 23.5±12.4 42.9±10.6
      对照组 35.2±13.0 54.9±12.1
      t 3.68 4.21
      P < 0.01 < 0.01
    *示t′值
    下载: 导出CSV
  • [1] 刘昌孝.肠道菌群与健康、疾病和药物作用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43(1):1. doi: 10.3969/j.issn.1001-8689.2018.01.001
    [2] BENGMARK S.Econutrition and health maintenance-a new concept to prevent GI inflammation, ulceration and sepsis[J].Clin Nutr, 1996, 15(7):1.
    [3] 朱丽, 高纯, 冯永东, 等.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对胃癌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5, 14(7):8.
    [4]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5]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病人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草案)[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10):591. doi: 10.3760/j.issn:1003-0603.2006.10.005
    [6] WARD N.Nutrition support to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intestinalsurgery[J].Nutr J, 2003, 2:18. doi: 10.1186/1475-2891-2-18
    [7] ROMOND MB, COLAVIZZA M, KALACH N, et al.Does the intestinal bifidobacterial colonisation affect bacterial translocation?[J].Anaerobe, 2008, 14(1):43. doi: 10.1016/j.anaerobe.2007.09.003
    [8] HAJELA N, RAMAKRISHNA BS, NAIR GB, et al.Gut microbiome, gut function, and probiotics:implications for health[J].Indian J Gastroenterol, 2015, 34(2):93. doi: 10.1007/s12664-015-0547-6
    [9] FAO, WHO.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in Food[R].London, Ontario, Canada: 2002.
    [10] 黎介寿.营养支持治疗与加速康复外科[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5, 22(2):65.
  • [1] 罗书引冯二艳潘幸尧郑红艳 . 序贯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5): 687-69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5.031
    [2] 石向阳杜四清 . 胃肠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674-675.
    [3] 张艳芳孙涛 .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观察及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6): 672-673.
    [4] 韩凯王广辉马靖靖邹杰王宜轩宋文华 .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龄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2): 188-19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2.014
    [5] 马秀珍陈俊峰 . 进展期胃癌腹腔动脉灌注化疗术的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80-81.
    [6] 朱红 . 胃癌术后不同周期化疗呕吐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2): 183-185.
    [7] 朱玉汪建超邓敏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7): 854-8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7.004
    [8] 胡应光田宁汪祖权董世蓉 . 胃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AgNOR图像定量分析和PCNA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07-209.
    [9] 芮军顾荣民李刚 . 胃镜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2): 168-169.
    [10] 杨梅 . 营养泵在人工气道患者肠道营养中的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613-615.
    [11] 郑传敏潘宏年王修中汤海涛刘晓燕 . 心理韧性在早期胃癌ESD术后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与出院准备度间的中介效应.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7): 944-94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7.026
    [12] 宫婷费伟关娟张燕张舒 . 每日镇静唤醒和早期功能锻炼护理策略对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的应用效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 987-989,99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7.047
    [13] 吴震峰杨卫富 . 胃癌术后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63例临床应用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19-1120.
    [14] 曹玉根林明闾志坚王克俭 .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联合肠内营养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042-104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18
    [15] 胡秀丽李玉升姜宋丽王琴金旭 . 鼻内镜下鼻前颅底肿瘤切除术10例围术期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421-1422.
    [16] 李靖谢波汪虎马家驰张晨嵩潘成武王庆康贾建光 .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经口营养与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的对比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8): 1007-101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8.005
    [17] 韩平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81-82.
    [18] 张利巫娜廖娟张翼 . 无痛关爱病房规范化管理在胃癌手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1115-1117, 11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38
    [19] 季红敏刘春芳王姗李亚军张梦媛刘璐璐李秀川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序贯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病人免疫炎症指标及体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5): 664-6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5.026
    [20] 王玲 .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4): 366-367.
  • 加载中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16
  • HTML全文浏览量:  2463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0-08
  • 录用日期:  2019-03-30
  • 刊出日期:  2019-07-15

益生菌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预防作用

    作者简介: 王姗(1981-), 女, 主管护师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胃肠外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基金项目:  蚌埠医学院科技发展基金 BYKY1784蚌埠医学院科技发展基金 BYKY1852

摘要: 目的观察胃癌病人术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EN组),观察组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PEEN组)。比较2组病人术前、肠内营养液输注后1 d、肠内营养液输注后5 d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人首次通气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术前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5 d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促进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耐受发生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程度,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English Abstract

  • 消化道是指起自口腔终于肛门的肌性管道,其不仅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还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1]。它还承担着人体内免疫、屏障和代谢等重要功能。胃肠道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及“内毒素库”,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炎性介质释放的主要场所。但是,当肠黏膜由于疾病、手术、药物等因素干扰受损后,便可引起细菌移位、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导致病人多种疾病的发生[1]。1996年BENGMARK[2]率先提出生态营养学概念,具体是指胃肠道术后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添加肠道益生菌。而益生菌具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减少胃肠道术后炎症反应,可以促进胃肠动力恢复,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耐受性情况及对病人术后应激反应情况的影响。现作报道。

    • 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经筛选后共入组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3)。纳入标准:(1)病人术前病理活检确诊胃癌;(2)病人术前意识清楚,有活动能力;(3)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4)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1)术中无法留置鼻肠营养管者;(2)病人术前合并长期便秘或慢性腹泻等疾病;(3)术中探查无法行根治手术;(4)术后对肠内营养极度不耐受或过敏的病人。该研究立项方案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理分期、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具有可比性。

      分组 年龄/岁 肿瘤分期 体质量指数/
      (kg/m2)
      高血压
      Ⅱ期 Ⅲ期
      观察组 11 20 60.8±6.5 21 10 22.1±1.3 6 25
      对照组 17 16 61.3±6.1 16 17 22.5±1.4 8 25
      χ2 1.67 0.32* 2.43 1.18* 0.22
      P >0.05 >0.05 >0.05 >0.05 >0.05
      *示t

      表 1  2组一般资料比较(x±s)

    • 所有病人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且由同一组医生施行,于手术结束时即置入胃管和鼻肠营养管,调整合适距离。术后由医生制订营养支持方案,床位护士严格执行,输注方式均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泵入。

    • 采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方案:病人术后12 h经鼻肠营养管泵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起始速度为20 mL/h,如病人胃肠道耐受良好则于术后第2天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1 kcal/mL,纽迪希亚公司)500 mL,根据病人的耐受性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和速度,以20 kcal·kg-1·d-1为最终剂量,最大速度为120 mL/h。肠内营养输注期间保持营养液温度于37 ℃左右。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每天经鼻肠营养管推入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方法为取2 g益生菌片剂,研磨后用30 mL温水冲兑,50 mL注射器一次性吸入,在经鼻肠营养管推注入病人肠道内。在肠内营养输注前,输注时和输注后分别给药一次,益生菌给药时间和肠内营养输注时间同步,直到病人恢复经口进食。本研究在参考文献[3]的基础上,改良设计了一套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见表 2),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按照该表严密观察病人的胃肠道耐受情况,护士每4 h巡视病房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病人存在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的原因进行分析整改,及时调整输注方案。

      评价内容 评价计分标准 时间与分值
      0分 1分 2分 3分 5分 8分
      腹痛 无痛 轻度疼痛 引起不适的疼痛 具有窘迫感的疼痛 严重的腹痛 剧烈的腹痛
      腹胀 无腹胀 轻度腹胀 中度腹胀 重度腹胀 剧烈腹胀
      腹泻 大便正常, 每天大便1~3次 轻度腹泻, 每天4~5次,大便可见轻微湿软 中度腹泻, 每天6~7次,大便较湿且不成形,并且有轻度的肛周着色 重度腹泻:每天> 7次,水样便, 并伴有重度肛周着色
      恶心呕吐 Ⅰ级:无恶心干呕 Ⅱ级:轻微恶心,腹部不适,但无呕吐 Ⅲ级:恶心明显,但无内容物吐出 Ⅳ级:严重呕吐,有胃液等内容物吐出,必须用药物予以控制
      腹内压(IAP) 腹内高压(IAH)Ⅰ级:IAP 12~15 mmHg IAH Ⅱ级:IAP 16~20 mmHg IAH Ⅲ级:IAP 21~25 mmHg IAH Ⅳ级:IAP>25 mmHg
      误吸 误吸
      总分
      评分说明 1.(0~6分)继续肠内营养; 2.(7~12分)继续肠内营养减慢速度; 3.(≥13分)停止肠内营养; 4.任意两项得分≥8分立即停止肠内营养输注

      表 2  胃肠道耐受性评分表

    • 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方案,单纯予肠内营养支持,除给予益生菌外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同时肠道耐受性评估表严密观察病人的胃肠道耐受情况。

    • (1) 评估2组术后胃肠功能不耐受情况:包括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2)评估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病人肛门首次排气所需要的时间;病人第一次经口进食所需要的时间;病人总的住院时间。(3)分别于术后1、5 d抽血检测病人应激反应情况:检测指标为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

    • 采用t(或t′)检验和χ2检验。

    • 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3)。

      分组 n 腹胀 腹痛 腹泻 呕吐 便秘 并发症发生率/% χ2 P
      观察组 31 1 2 1 2 0 16.1
      对照组 33 5 3 4 3 1 39.4 4.28 < 0.05
      合计 64 6 5 5 5 1 34.4

      表 3  2组病人胃肠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 观察组病人首次通气气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见表 4)。

      分组 n 首次通气时间/h 恢复经口饮食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
      观察组 31 58.2±10.5 6.0±1.5 7.5 ±1.4
      对照组 33 66.2±7.9 7.8 ±2.4 10.5 ±2.3
      t 3.46 3.62* 6.35*
      P < 0.01 < 0.01 < 0.01
      *示t′值

      表 4  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效比较(x±s)

    • 2组病人术前外周血CRP和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5 d外周血CRP和IL-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见表 5)。

      分组 CRP/(mg/L) IL-6/(ng/L)
      术前
        观察组 5.0±1.2 4.8±1.0
        对照组 4.9±1.3 5.1±1.5
        t 0.31 0.95*
        P >0.05 >0.05
      术后1 d
        观察组 75.6±13.0 134.1±15.7
        对照组 81.9±12.2 146.1±13.4
        t 2.00 3.30
        P < 0.05 < 0.01
      术后5 d
        观察组 23.5±12.4 42.9±10.6
        对照组 35.2±13.0 54.9±12.1
        t 3.68 4.21
        P < 0.01 < 0.01
      *示t′值

      表 5  2组病人炎症反应情况比较(x±s)

    •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已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它已被列入20世纪医学最伟大的成就。根据输注途径营养支持又分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主要成分由氨基酸、中长链脂肪乳及糖类混合组成。肠内营养是指经口服或管饲方式提供人体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于肠内营养具有“四大屏障”的优点,现临床上优先使用肠内营养。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早期肠内营养的概念:术后有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4-5]。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早期肠内营养的概念至今还没统一的时间标准,时间点的设计还要根据术后病人的胃肠道的恢复情况来量身规定。WARD[6]提出早期营养支持是指术后6~24 h内开始给予的营养支持。然而,在临床中部分医护人员认为病人术后只有肛门排气后才可以进食,这一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专业的发展和进步,限制了早期肠内营养在临床中的使用。

      微生态的研究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研究[7]报道:益生菌具有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益生菌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杆菌和肠球菌,而杆菌中比较常见的有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属于专性厌氧菌,具有“定植抗力”,可通过阻止条件致病菌对肠道黏膜的损害,起到保护肠道黏膜完整性的作用[7]。此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于由肠道内菌群失调所致的胃肠动力障碍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8]。WHO和粮农组织将益生菌定义为“一类当以足够剂量给予宿主时,通过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对宿主产生有利影响的活的微生物制剂”[7, 9]。因此,基于微生态学基本观点,使用益生菌对失衡菌群进行调节,可恢复和保持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输注期间,科室成立了专门的营养支持小组,EN护理组成员均为具有2年以上EN护理经验的主管护师。肠内营养实施中应遵循“六度管理”“三冲洗原则”。“六度管理”指肠内营养液输注的浓度,(由低到高,先输0.9%氯化钠溶液250 mL/d,然后给予百普力),肠内营养液输注的速度(设置初始速度为20 mL/h,后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及时调整,最快不超过120 mL/h),肠内营养液的温度(保持营养液温度于37 ℃左右),病人床头抬高的角度(将病人床头抬高35°左右),舒适度(病人行肠内营养营养期间有无腹痛、腹胀、恶心等情况的发生),清洁度(保持病人口腔及鼻肠营养管清洁、肠内营养液配制应遵循无菌原则)。“三冲洗原则”指营养液输注前、后;给予益生菌前、后,连续输注时每间隔6 h均给予30 mL温开水冲洗鼻肠营养管,防止营养管堵塞。病人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按照胃肠道耐受性评估表严密观察病人的胃肠道耐受情况,护士每4 h巡视病房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病人存在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进行分析整改,及时调整输注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腹痛、腹胀及呕吐等总体EN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这可能得益于益生菌具有调节宿主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促进了术后胃肠道菌群平衡的早期恢复,加快了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了总体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观察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可能的原因为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免疫屏障的功能,两者结合使用能有效地促进病人肠功能的恢复,这与现代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不谋而合[10]。而观察组术后CRP、IL-6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术后PEEN较EEN能降低手术后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量研究,尚需多中心、多病种的研究加以佐证。

      综上,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能够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加快病人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