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和病理表现

李晓光 谢宗玉 康厚艺 毛怡 马强 张伟国

引用本文:
Citation: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和病理表现

    作者简介: 李晓光(1986-), 男, 硕士, 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 张伟国, wgzhang01@163.com
  • 基金项目: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基金项目 YDZX20175000004270

    重庆市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 CSTC2015YFPT-gcjsyjzx0175

  • 中图分类号: R445.3

Analysis of CT image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Wei-guo, wgzhang01@163.com
  • CLC number: R445.3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表现,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及病理结果。结果31例中单发结节/团块型16例,多发结节/团块型6例,浸润实变型5例,混合型4例。21例(67.7%)位于肺外周胸膜下区,11例(35.3%)见“胸膜凹陷征”,10例(32.3%)见“空气支气管征”,9例(29.0%)见“毛刺征”,8例(25.8%)见“晕征”。25例行增强扫描,6例见“血管造影征”;其中21例呈轻中度强化(19例均匀,2例不均匀),4例呈重度均匀强化。病理上所有病灶表现为肉芽肿样病变,其内可见大量隐球菌孢子。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以肺外周胸膜下结节/团块多见,可伴“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及“胸膜凹陷征”和轻-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 图 1  男,41岁,刺激性干咳2月。左肺下叶背段单发结节影,肺窗显示病灶周围“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纵膈窗显示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

    图 2  女,41岁,咳嗽咳痰1月。肺窗显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结节并阻塞性肺不张、炎症;纤维支气管镜提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胶冻状新生物;病理显示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内卵圆形呈空泡状的隐球菌孢子,周围伴有大量肉芽肿形成

    图 3  男,53岁,咳嗽伴胸痛2月。双肺下叶混合型肿块,周围伴斑片影,肺窗

    表 1  25例PPC CT增强扫描CT值(Hu)变化

    病例 平扫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1 11 72 63
    2 5 41 68
    3 36 84 68
    4 11 19 40
    5 10 51 44
    6 21 106 102
    7 22 28 43
    8 21 18 59
    9 13 59 33
    10 38 61 55
    11 27 37 31
    12 11 66 45
    13 7 14 36
    14 8 9 11
    15 4 8 13
    16 13 29 32
    17 12 43 38
    18 33 76 72
    19 35 51 50
    20 47 65 72
    21 23 45 52
    22 21 98 79
    23 39 63 57
    24 23 37 42
    25 48 76 88
    下载: 导出CSV
  • [1] 谭国强, 龙晚生, 马雁秀, 等.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及病理对照[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9):54.
    [2] XIE LX, CHEN YS, LIU SY.et al.Pulmonary cryptococcosis:comparison of CT findings in immunocompetent and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J]. Acta Radiol, 2015, 56(4):447. doi: 10.1177/0284185114529105
    [3] YAMASHITA K, MATSUNOBE S, TSUDA T, et al.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preliminary study of evaluation with incremental dynamic CT[J]. Radiology, 1995, 194(2):399. doi: 10.1148/radiology.194.2.7824717
    [4] 谢丽璇, 陈友三, 刘士远, 等.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CT表现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33(10):1510.
    [5] 吴杰, 单飞, 邱建国, 等.39例非免疫缺陷病毒患者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 2016, 31(6):495.
    [6] 徐建平, 宋蓉蓉, 赵洁婷, 等.肺隐球菌病3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 33(9):1041.
    [7] 兰长青, 黄进宝, 黄梅萍, 等.结节肿块型肺隐球菌病CT特征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5, 49(10):74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5.10.005
    [8] 张红梅, 奚甘平.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高分辨率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15(5):341.
    [9] 沈晓速, 王冰, 陶芳, 等.周围型肺癌支气管气相的HRCT分型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6):44.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2.06.015
    [10] RIGBY AL, GLANVILLE AR.Miliary pulmonary ryptococcosis in an HIV positive patient[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2, 186(2):200. doi: 10.1164/ajrccm.186.2.200
    [11] 吴俊.肺隐球菌病(PC)肺部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1):59.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6.01.019
    [12] 张玉.肺癌血供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 2012, 27(11):1276. doi: 10.3969/j.issn.1000-0313.2012.11.035
    [13] 任宝恒, 周庆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肺癌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4):59.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6.04.018
    [14] SWENSEN SJ, VIGGIANO RW, MIDTHUN DE, et al.Lung nodule enhancement at CT:multicenter study[J]. Radiology.2000, 214(1):73.
    [15] ZHANG M, KONO M.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evaluation of blood flow patterns with dynamic CT[J]. Radiology, 1997, 205(2):471. doi: 10.1148/radiology.205.2.9356631
    [16] 王蓓, 彭芸, 周春菊, 等.免疫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1):5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2.01.013
  • [1] 赵开明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5例的计算机X线摄影影像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5): 579-580.
    [2] 陈培培段诗苗江浩吴云来张雷徐全敬申建赵家成 . 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引导下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634-1636, 164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16
    [3] 范成兵季亚莉李署生方远华 . 计算机X线摄影在新生儿床边摄片中降低X线剂量的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31-333.
    [4] 孙景秋姚楠陈守康刘志军石士奎 . 软组织原发性淋巴瘤2例MRI表现及病理学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2): 1635-1637,1641.
    [5] 胡伟琦舒政孙凤 . 糖尿病足X线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48-1050.
    [6] 陈亚明李猛刘连城吴追文马进 . 手足口病肺部并发症的X线影像表现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6): 619-621.
    [7] 吴白龙刘浩卢虹汤亚威 . 含脂肪原发性肝癌CT表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521-5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31
    [8] 李杨宣兰兰张二春彭钧戴瑜珍吴继峰 . 肺原发性黏液样肉瘤病理学诊断1例并文献复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6): 765-7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6.019
    [9] 周海燕 . 腰椎退行性变586例X线表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1): 1157-1158.
    [10] 程好堂高友富韦志蒋超 . AIDS合并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病人颅内感染新型隐球菌的MRI表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12): 1639-164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12.029
    [11] 白友为吴永贵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97例临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37-439.
    [12] 颜广林顾艳 .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5例CT表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377-379.
    [13] 周莹周胜利刘雨成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72-74.
    [14] 李旭敏 . 乳腺癌的钼靶X线、CT及病理对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 1242-1244.
    [15] 方仁年戴瑜珍金永海螘国铮 . 乳腺原发性浆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584-586.
    [16] 程润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临床与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52-553.
    [17] 胡怀远雍翔宋瑞张辉武雪芹刘岩 . 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9): 1173-1176.
    [18] 冯润林袁志伟王燕 . 肾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3): 420-4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3.040
    [19] 郭继业 . 数字X线摄影拍摄牙片图像质量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4): 458-460.
    [20] 沈龙山王震寰张磊张顺花张艳张俊祥刘志军 . 计算机辅助三维定标法在冠、矢状位MRI脑结构定位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6): 716-719.
  • 加载中
图(3)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73
  • HTML全文浏览量:  3183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0-12
  • 录用日期:  2019-06-26
  • 刊出日期:  2019-11-15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和病理表现

    通讯作者: 张伟国, wgzhang01@163.com
    作者简介: 李晓光(1986-), 男, 硕士, 主治医师
  • 1.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放射科, 重庆 400042
  • 2.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病理科, 重庆 400042
  • 3.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基金项目: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基金项目 YDZX20175000004270重庆市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 CSTC2015YFPT-gcjsyjzx0175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表现,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及病理结果。结果31例中单发结节/团块型16例,多发结节/团块型6例,浸润实变型5例,混合型4例。21例(67.7%)位于肺外周胸膜下区,11例(35.3%)见“胸膜凹陷征”,10例(32.3%)见“空气支气管征”,9例(29.0%)见“毛刺征”,8例(25.8%)见“晕征”。25例行增强扫描,6例见“血管造影征”;其中21例呈轻中度强化(19例均匀,2例不均匀),4例呈重度均匀强化。病理上所有病灶表现为肉芽肿样病变,其内可见大量隐球菌孢子。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以肺外周胸膜下结节/团块多见,可伴“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及“胸膜凹陷征”和轻-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English Abstract

  •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rimary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PPC)是肺部较为少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 近年来随着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多,该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2]。PPC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肺癌、肺结核或肺炎。本文回顾性分析3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PPC病人的CT影像及病理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现作报道。

    • 收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PC病人31例(手术切除24例,穿刺活检7例)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首次发现,术前均无任何相关治疗史;(2)排除其他真菌如曲霉菌、肺孢子等感染病史;(3)排除其他系统、器官隐球菌感染。31例病人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4~76岁。其中因体检发现者10例(32.26%);有临床症状者13例(41.93%),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血,胸闷/痛及发热;有基础疾病者8例(25.81%),包括糖尿病病史3例, 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例, 骨髓瘤病史1例, 肾移植术后及肺癌术后病史各1例。所有病人均无养家鸽/禽史,且多次痰培养均未找到隐球菌。

    • 采用Philips 256层Brilliance ICT和GE 64排128层Light speed V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 管电流300 mA, 层厚、层距5 mm,螺距1.35 mm,部分病灶行薄层重建,层厚2 mm。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 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或欧乃派克(300 mgI/mL), 用量1.5 mL/kg,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 注射速率2.5 mL/s, 注药后30 s、70 s行双期扫描。

    • 所有CT图像由2位高年资胸部影像诊断医师(1位主治医师,1位副主任医师)进行双盲评估,意见不一时协商解决达成一致为最终结果。评估指标主要为病灶分布、数量、形状及特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坏死及空洞)、伴随征象(胸腔积液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平扫及增强CT值,其中CT值测量均取病灶实性成分,每个感兴趣区(ROI)大小为40~60 mm2,每个病灶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对病灶强化程度进行评价:CT净增值<10 HU为无强化;CT净增值10~<20 HU为轻度强化;CT净增值20~60 HU为中度强化;CT净增值>60 HU为重度强化[3]

    • 31例标本均常规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碘酸雪夫(PAS)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31例中发生于右肺15例,其中右肺上叶2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11例;发生于左肺13例,均为左肺下叶;双肺多发病变3例,其中右肺为主者1例,左肺为主者1例,双肺对称分布者1例。

    • 共16例,病灶位于胸膜下13例(见图 1),位于肺实质内3例;13例呈类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其中7例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5例见“毛刺征”,3例见“胸膜凹陷征”,1例见坏死,1例见“晕征”, 1例见“空气支气管征”。16例均未见胸腔积液及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

      图  1  男,41岁,刺激性干咳2月。左肺下叶背段单发结节影,肺窗显示病灶周围“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纵膈窗显示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

    • 共6例,病灶位于胸膜下2例,位于肺实质内3例,部分结节可融合成团,可伴多个深分叶。其中3例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4例见“晕征”,3例见“毛刺征”,2例见“胸膜凹陷征”,2例见“空气支气管征”,1例伴纵膈淋巴结肿大,3例见坏死。6例均未见胸腔积液。

    • 共5例,病灶内见片状实变影,位于胸膜下3例,位于肺实质2例。其中1例位于左下肺门并引起阻塞性炎症(见图 2)。3例见“空气支气管征”,3例见“晕征”,4例见“胸膜凹陷征”,1例伴胸腔积液,2例伴纵膈淋巴结肿大。5例均未见坏死、空洞及“毛刺征”。

      图  2  女,41岁,咳嗽咳痰1月。肺窗显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结节并阻塞性肺不张、炎症;纤维支气管镜提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胶冻状新生物;病理显示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内卵圆形呈空泡状的隐球菌孢子,周围伴有大量肉芽肿形成

    • 共4例,病灶内结节、团块、斑片影相混杂。其中4例见“空气支气管征”,2例见坏死、空洞(见图 3),2例见“晕征”,1例见“毛刺征”;2例伴“胸膜凹陷征”,2例伴胸腔积液,2例伴纵膈淋巴结肿大。仅有1例病灶见钙化。

      图  3  男,53岁,咳嗽伴胸痛2月。双肺下叶混合型肿块,周围伴斑片影,肺窗

    • 31例中共25例行CT增强检查(见表 1),其中21例呈轻-中度强化(19例均匀,2例不均匀伴坏死、厚壁空洞),4例呈重度均匀强化,共6例见“血管造影征”。具体表现为:(1)单发结节/团块型16例,其中7例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3例重度强化。本类型中有1例见“血管造影征”。(2)多发结节/团块型6例,其中3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1例重度强化。本类型中有2例见“血管造影征”。(3)浸润实变型1例,为中度强化,并见“血管造影征”。(4)混合型2例,分别为轻度、中度强化,其内均见坏死、厚壁空洞。本类型中有2例见“血管造影征”。

      病例 平扫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1 11 72 63
      2 5 41 68
      3 36 84 68
      4 11 19 40
      5 10 51 44
      6 21 106 102
      7 22 28 43
      8 21 18 59
      9 13 59 33
      10 38 61 55
      11 27 37 31
      12 11 66 45
      13 7 14 36
      14 8 9 11
      15 4 8 13
      16 13 29 32
      17 12 43 38
      18 33 76 72
      19 35 51 50
      20 47 65 72
      21 23 45 52
      22 21 98 79
      23 39 63 57
      24 23 37 42
      25 48 76 88

      表 1  25例PPC CT增强扫描CT值(Hu)变化

    • 本组CT诊断肺癌7例,肺炎8例,炎性假瘤8例,肺结核2例,肺脓肿1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肺毛玻璃结节(LU-RADS Ⅲ类)4例。31例中24例行手术,7例行穿刺,均取得病理学检查。HE染色显示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呈空泡状的隐球菌孢子, 呈无色或淡粉红色, 大小不一,病灶区伴大量肉芽肿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组成,其周围间质内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见图 2C)。PAS染色显示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周围间质中可见大量被染成深紫色的隐球菌孢子(见图 3C)。

    • PPC是发病率仅次于肺曲霉菌病的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HIV感染及慢性代谢性疾病病人(肝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以及器官移植术后病人),也有报道[2, 4]称PPC发病可能与接触鸽粪有关。此外大约有50%的PPC病人为免疫功能正常者,中青年男性多见[5]。本组31例病人有10例为体检发现。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血等症状。PPC病理表现主要与病人病程及免疫状态相关,早期或免疫力低下者表现为胶冻样病变,缺乏炎性细胞浸润,不易形成肉芽肿反应。晚期或免疫力正常者表现为非干酪性肉芽肿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巨噬细胞内含隐球菌菌体,可伴小脓肿形成,钙化罕见[6]

      PPC发病部位无特殊,双肺各叶均可受累,但大多数以胸膜下多见,也有报道认为好发于右肺下叶[7]。本组病例右肺略多于左肺(分别为15例和13例), 主要位于背段、后基底段胸膜下,可能与隐球菌孢子更容易在外周带定植有关,本组仅有3例双肺散在多发分布。由于PPC为慢性感染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不一,因此相应CT表现也不同。综合文献[1-2, 4-7]报道,PPC常见CT表现有:(1)结节、肿块型,免疫正常者多见,病理上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 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含大量的隐球菌孢子。本组31例中有23例(74.19%)为此类型,CT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分布于下肺外带胸膜下,其中10例病灶与胸膜宽基底相连,有学者[1]认为其可能是PPC的较特征性CT表现,且随访中出现结节/团块影聚集、融合的动态变化对其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本组23例结节/肿块型病灶中有9例伴“毛刺征”,10例“晕征”及11例“胸膜凹陷征”,这些征象容易与周围型肺癌及其他炎症或真菌感染如变异性曲霉菌相混淆[8]。(2)浸润实变型,免疫功能损害者多见,病理上由淋巴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吞噬隐球菌形成无空洞的肉芽肿性炎。本组有5例为此型,病灶呈大叶或节段性分布,病灶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其中3例病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均管壁柔软、管腔形态均一,这与周围型肺癌内支气管阻塞、狭窄、破坏明显不同[9],有文献[5]报道非AIDS病人PPC实变病灶周围常伴有境界不清的毛玻璃影,反映了PPC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的慢性隐匿性炎症反应过程。(3)弥漫粟粒型,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多发粟粒小结节,直径3~5 mm,边界欠清晰,多见于HIV感染者[10],本组未见此型。(4)混合型病变,本组有4例,一般为PPC发展到晚期出现,主要为结节、斑片、团块、实变影多样化病灶共存,无特异性。值得一提的是,本组有1例罕见表现为支气管内隐球菌,呈结节状隆起,并引起阻塞性肺不张、炎症,这种罕见发病部位极易与中央型肺癌混淆,需要依赖纤维支气管镜明确。

      有关PPC的CT增强研究较少,本研究中25例行增强扫描,平扫CT均值为21.8 HU,增强动脉期为50.2 HU,CT净增值39 HU左右,除2例坏死病灶外,其余均呈均匀强化,与文献[7]报道一致。但也有研究[11]结果显示PPC病灶多伴坏死,增强多呈环状不均匀强化。笔者认为可能与隐球菌病理状态及病人免疫力有关,早期或免疫力低下者常形成胶质性病变(黏液样变性),炎症反应轻微;当发展为慢性肉芽肿时,炎症组织充血及血管增生,同时亦伴小脓肿形成[6]。本组中有6例出现“血管造影征”,表现为病灶内血管走向良好、形态规则、管壁无破坏,这与肺恶性肿瘤不同,后者血管多粗细不均、杂乱无章及动静脉瘘形成[12]。本组有11例强化净值在20~60 HU之间,10例<20 HU,4例>60 HU。而既往研究总结,肺部病变CT增强强化净值为20~60 HU时,高度提示恶性病变;>60 HU时,则提示为炎性病变可能[13];≤20 HU时,一般可诊断为良性病变[14-15]。同时研究[13, 15]也显示,恶性病变的强化净值与炎性病变比较相似。虽然本组有11例病灶强化净值与恶性病变存在重叠,但病灶为均匀强化,这与恶性病灶易坏死不均匀强化可相鉴别。

      PPC少见CT表现包括:(1)坏死、空洞。本组有6例坏死,均位于病灶中心,其中2例伴厚壁空洞,内壁光整,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厚壁内仍见坏死区,这与癌性空洞可相鉴别。(2)合并钙化。发生率低,本组仅1例,这主要与PPC晚期病理改变以炎性肉芽肿、凝固性坏死,缺乏病理性钙化有关。(3)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常见于免疫低下者,本组有3例胸腔积液,4例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有文献[16]报道儿童可伴腹部淋巴结受累或合并肝脏、脾脏肿大。

      综上,PPC为一种少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的人群。当行胸部CT发现分布于肺野外周胸膜下结节/团块病灶,可伴发“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等,增强扫描病灶常表现为轻-中度较均匀强化,部分可伴血管造影征时,需要考虑到本病可能,必要时采用多样化的检查手段, 如CT引导穿刺活检确诊,以利于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