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改良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效果的评价

王素侠 卜强 陈娟玉

引用本文:
Citation:

改良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效果的评价

    作者简介: 王素侠(1976-), 女, 副主任检验技师
  • 中图分类号: R446

Evaluation of the improved chromosome culture in peripheral blood

  • CLC number: R446

  •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同时用改良方法(改良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培养进行比较。改良组将肝素抗凝血低速离心,无菌操作直接吸取上层的血浆和白细胞混匀,加入淋巴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常规组将肝素抗凝血直接加入淋巴细胞培养液混匀。将上述两种细胞混悬液分别置37℃体外培养68~72h收获染色体,G显带,评价2组染色体培养成功率、分裂象数量、图像质量与染色体长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组≥ 400条带者(49.5%)高于对照组(32.5%)(P < 0.01);改良组带型的合格率与最佳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改良后的外周血染色体分散度更好,分裂相更多,长度更长,带型更加清晰。结论改良组因去除红细胞对染色体培养的影响,染色体染色效果及显带质量均明显提升。
  • 图 1  2组染色体培养分散度、分裂象、长度等的比较

    表 1  2组培养方法成功率与分裂象显带的比较[n; 百分率(%)]

    分组 n 培养成功 ≥ 400条带
    改良组 40 40(100.0) 1 980(49.5)
    对照组 40 39(97.5) 1 300(32.5)
    P - >0.05* < 0.01*
    *示组内配对χ2检验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染色体显带效果的比较

    分组 n 最佳 合格 不合格 合格率/% 最佳率/分%
    改良组 40 30 9 1 97.5 75.0
    对照组 40 4 27 9 77.5 10.0
    P - - - - < 0.05* < 0.01*
    *示组内配对χ2检验
    下载: 导出CSV
  • [1] 陈继华.不孕、不良孕产史夫妇320例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 23(4):260.
    [2] 杨冬冬.500例有不良孕产史及不育不孕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分析[J].医药前沿, 2016, 6(7):158.
    [3] 杨春凤, 张建平.复发性流产相关染色体异常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5, 31(9):876.
    [4] 薛继红, 慕明涛.40例智力低下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细胞微核检测与分析[J].山东医药, 2015, 55(15):86.
    [5] 潘成云, 许娜, 何柏林, 等.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慢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 38(2):112.
    [6] 赵娜, 冯玲, 杨宇石, 等.乳腺和导管增生病变与17p染色体的遗传学不稳定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4):750.
    [7] 斯佩克特·戈德曼·莱因万德.生物学指南[M].黄培堂, 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067.
    [8] 倪蓉, 梁健, 邱峰龙, 等.胚胎停育160对夫妇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7, 30(2):242.
    [9] 蔡晓晖.7212对新婚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 23(8):65.
  • [1] 郑岚 .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516-517.
    [2] 梁华梁友宝李柏青 . 人外周血白介素-22产生细胞在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中的比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41-444.
    [3] 李竟郑照军郑晶郭晖 . 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6): 701-70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6.001
    [4] 曹娟王春姜敏范晓红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1): 1506-151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1.014
    [5] 徐丹梁华丁艳邱晓静盛玲玲李柏青 . T17和T22细胞在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比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009-1012.
    [6] 王卫国马黎丽马芳李玉云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的检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2): 1525-1527.
    [7] 姚春艳金齐力姜丽娜唐洁李柏青 . 正常人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CD3+ CD16+ CD56+)比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379-382.
    [8] 谢扬虎李玉云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982-985.
    [9] 赵福友陈余清黄礼年夏雪梅蔡映云 . 肺癌患者外周血肺组织特异性基因mRNA检测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274-276.
    [10] 佟凯军张亮汤坤龙杨长海 . 微小RNA-186在原发性无精子症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1): 1572-157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11.019
    [11] 陈杰李慧慧Mohsin Raza kashif高淑娴周平郑庆委韦莉申林管俊昌 . 孕鼠给予葡萄球菌肠毒素B对新生子代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8): 981-983,98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8.001
    [12] 于永涛丁新苑云宗金 .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及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8): 1064-10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8.019
    [13] 储磊冯友江 . 多次献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705-170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33
    [14] 田万林宫继勇邓蓉 . 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减少患者的骨髓象特点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85-86.
    [15] 骆二红胡建国吕合作 . SD大鼠脊髓损伤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621-623,626.
    [16] 易婉婉孙奋勇 .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Meta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38-4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05
    [17] 郭晖丁淑琴郑晶耿建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CEA和AFP在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2): 223-22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2.022
    [18] 鲍明升熊素梅吴守伟梁玉华刘高峰 . 大Y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临床效应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4): 341-342.
    [19] 李奕贵陈齐鸣李柏青 . 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检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294-297.
    [20] 王勇 .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及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1): 1452-145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1.014
  • 加载中
图(1)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82
  • HTML全文浏览量:  1886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1-19
  • 录用日期:  2019-10-12
  • 刊出日期:  2019-12-15

改良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效果的评价

    作者简介: 王素侠(1976-), 女, 副主任检验技师
  • 安徽省淮北市妇幼保健院 检验科, 2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同时用改良方法(改良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培养进行比较。改良组将肝素抗凝血低速离心,无菌操作直接吸取上层的血浆和白细胞混匀,加入淋巴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常规组将肝素抗凝血直接加入淋巴细胞培养液混匀。将上述两种细胞混悬液分别置37℃体外培养68~72h收获染色体,G显带,评价2组染色体培养成功率、分裂象数量、图像质量与染色体长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组≥ 400条带者(49.5%)高于对照组(32.5%)(P < 0.01);改良组带型的合格率与最佳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改良后的外周血染色体分散度更好,分裂相更多,长度更长,带型更加清晰。结论改良组因去除红细胞对染色体培养的影响,染色体染色效果及显带质量均明显提升。

English Abstract

  • 染色体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 它是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1]。染色体结构异常但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后续临床表现可能包括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智力低下、胎儿畸形等, 且出现畸形儿或新生儿智力低下的可能性达到100%[2-4]。提高人口素质, 降低出生缺陷是我国的民生工程, 因此各个地区已经广泛开展了染色体分析技术, 其中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已成为优生优育、产前诊断、辅助生殖的常规检测项目; 同时也是研究染色体与临床疾病关系的重要手段[5-6]。由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繁琐, 影响因素很多, 各实验室的染色体培养、制备效果也有所不同。如何稳定获得形态良好、长度适宜、分散较好、足量的中期分裂象染色体依然是遗传学实验室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实验室通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这个环节进行改良,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改良的培养方法作一报道。

    • 选取2018年3月来本院进行遗传咨询并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病人共40例, 每例病人均取肝素抗凝静脉血2份, 1份为改良组, 1份为传统方法对照组。

    • CO2培养箱为上海力申公司生产, 水浴箱为上海博讯公司产品, 低速离心机由安徽中科中佳生产, 超净工作台为苏州净化公司产品, CX41显微镜为Olympus公司产品, 淋巴细胞培养基和秋水仙素为广州达晖公司生产, 胰蛋白酶为美国Ampesco公司生产, 姬姆萨染液为深圳亿立方公司产品, 甲醇、冰醋酸、KCl、NaCl、KH2PO4、Na2HPO4等均为国产试剂。

    • 改良组将肝素抗凝血2000r/min离心7min后, 用无菌滴管吸取上层的血浆和白细胞层, 然后再混匀取0.3mL加人淋巴细胞培养基中培养68~72h(注意无菌操作)。对照组肝素抗凝血0.5mL加入淋巴细胞培养基中培养68~72h。

    • 收获前1.5h加20mg/L秋水仙素100μL, 将培养的细胞移入15mL刻度离心管中, 2000r/min离心7min后, 弃上清液, 加入已预温的5.587g/L氯化钾溶液7mL, 吹打均匀后置于37℃水浴箱中温育30min, 取出离心管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1mL[7], 轻轻混匀后放置室温5min(预固定)。2000r/min离心7min后, 弃上清液, 再加入固定液7mL, 固定10min后, 重复上述步骤再固定一次。离心后弃上清液, 再加入1.5~2mL的固定液, 调成合适浓度的细胞悬液, 以看不见明显混浊为宜。在温度25~28℃, 湿度50%~60%的条件下, 将细胞悬液滴在预冷的洁净的湿片上。将滴好的玻片放在烤箱70℃烘烤3h, 自然冷却至37℃。

    • 将老化的玻片按常规G显带操作, 并参照国际染色体G显带标准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将0.01g胰酶加入到50mL pH 7.2的缓冲液中; 姬姆萨染液4mL加磷酸盐缓冲液至50mL; 0.9%氯化钠溶液备用(用于胰酶消化后清洗)。以上试剂均需预温至37℃备用。染色前需预染, 最佳时间为40s。

    • 不合格标本:染色体长度较短, 染色体带纹不清, 但可以辨认出2号、4号、6号、12号、18号、20号、22号染色体特征性带型; 合格标本:可以清楚地辨认2号、4号、6号、12号、18号、20号、22号染色体特征性带纹, 其中染色体可分析且长度较理想的核型5%~25%;最佳标本:在合格标本上, 染色体可分析且长度理想的核型≥ 25%。

    • 采用组内配对χ2检验。

    • 改良组标本全部培养成功, 成功率为100%。对照组培养成功39例, 成功率为97.5%。改良组与对照组的培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份标本观察100个分裂象, 计算≥ 400条带分裂象所占的百分比, 结果显示, 改良组高于对照组(P < 0.01)(见表 1)。

      分组 n 培养成功 ≥ 400条带
      改良组 40 40(100.0) 1 980(49.5)
      对照组 40 39(97.5) 1 300(32.5)
      P - >0.05* < 0.01*
      *示组内配对χ2检验

      表 1  2组培养方法成功率与分裂象显带的比较[n; 百分率(%)]

    • 改良组带型的合格率与最佳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 (见表 2)。

      分组 n 最佳 合格 不合格 合格率/% 最佳率/分%
      改良组 40 30 9 1 97.5 75.0
      对照组 40 4 27 9 77.5 10.0
      P - - - - < 0.05* < 0.01*
      *示组内配对χ2检验

      表 2  2组染色体显带效果的比较

    • 与对照组相比, 改良后的外周血染色体分散度好, 分裂相多, 长度更长, 带型清晰(见图 1)。改良后染色体长度更长, 分散度更好, 显示带型增多。

      图  1  2组染色体培养分散度、分裂象、长度等的比较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保健知识及优生优育意识的不断增强, 染色体分析技术在优生优育和遗传疾病的诊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9], 而制备出高质量的染色体核型则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传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是一个复杂、繁琐并且重复的过程, 它包括细胞培养、细胞低渗、细胞固定、细胞滴片、细胞老化和显带等步骤, 实验过程中若有一个操作环节出现失误, 就极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 所以在本实验中, 细胞培养环节至关重要。本文就是针对细胞培养环节进行了改良。参照其他实验室或文献提供的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时间一般为68~72h, 用肝素抗凝全血进行培养。本实验室采用血浆和白细胞层进行培养。结果显示:改良培养方法不仅成功率得到提高, 而且染色体长度、带型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中, 染色体长度、带型的改善可能是红细胞在生长过程中无氧酵解, 不断释放CO2并产酸, 使培养基pH发生变化, 影响了淋巴细胞的活性, 从而干扰其分裂。而本试验是去除了红细胞的干扰, 保留了血浆, 从而保证了淋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 所以改良后培养的染色体比较长。因而染色体越长则带纹越清晰, 分辨率越高, 从而获得了大量的400条带以上的分裂象。

      总之, 通过处理外周血标本然后进行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 不仅得到了高质量的中期染色体核型, 还有助于后续的显带和核型分析, 从而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