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对提高急诊抢救时效性及抢救质量的影响

杨静 蔡纯雁 王泽伟

引用本文:
Citation:

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对提高急诊抢救时效性及抢救质量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杨静(1984-), 女, 主管护师
  • 中图分类号: R47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对急诊病人抢救时效性和抢救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诊科病人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采用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进行抢救与护理,对照组病人由未经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抢救与护理。观察2组病人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与抢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病人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和抢救总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抢救时效性和抢救质量。
  • 表 1  2组病人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和抢救总时间比较(x±s;min)

    分组 n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用药时间 抢救总时间
    观察组 45 86.1±6.9 95.2±5.7 171.6±14.5
    对照组 45 130.2±8.4 121.3±6.1 304.6±31.4
    t 27.21 20.97 25.80
    P < 0.01 < 0.01 < 0.01
    △示t′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病人抢救成功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百分率(%)]

    分组 n 抢救成功 不良事件发生
    观察组 45 44(97.78) 1(2.22)
    对照组 45 31(68.89) 6(13.33)
    χ2 13.52 2.48
    P < 0.01 >0.05
    △示校正χ2
    下载: 导出CSV
  • [1] 邱运红.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临床研究, 2016, 8(9):147.
    [2] 孙晶.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3):687.
    [3] 余艳.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2):283.
    [4] 麻笑娇, 杨建丽, 周艳.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引入团队管理模式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 24(24):107.
    [5] 陈秋菊, 陈雁.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4):1382.
    [6] 孙志慧.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改善急诊患者的抢救时效性和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0(27):125.
    [7] 陈岚, 胡润仙, 曹敏.分组质量控制在急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3, 12(1):57.
    [8] 刘喜红, 杨会琴, 秦霞.岗位管理下成组护理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31):3555.
    [9] 崔钰春, 黄惠琼.结构式分工协作急诊抢救流程的质量与效率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 2015, 7(3):185.
    [10] ZHANG Y, LI W, YAN T, 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5, 29(3):387.
    [11] 梅晓燕.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5(15):48.
    [12] 黄妹.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医院学报, 2013, 5(12):80.
    [13] 林丹婷.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23(7):66.
    [14] 王晓燕.护士分团队管理的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2):147.
    [15] FOLEY RN, PARFREYP S, SARNAK M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 2014, 9(12Suppl):S16.
    [16] 杨俊峰.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12):103.
    [17] 谭淑英, 刘海艳, 李小霞, 等.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 2015, 23(23):273.
    [18] 王宏宇.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7):4115.
    [19] 李艳.质量控制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8):57.
    [20] 刘莉.结构化护理团队对急诊患儿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 27(2):457.
  • [1] 孙光菊董斌余金素李陈袁誉宁廖艳许刚 . 时效性激励护理对脊髓型颈椎病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9): 1284-128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9.033
    [2] 任佳蓉 . 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272-127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46
    [3] 焦善龙 . 纳洛酮抢救小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24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54-555.
    [4] 付松山 . 低血钾心电图改变及严重低血钾抢救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6): 545-545.
    [5] 刁秀竹杨沐柴树人 . 血液净化技术联合应用抢救急性肾衰竭临床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6): 520-522.
    [6] 梁彩侠韩中国刘军虎 . 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室抢救的配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88-989.
    [7] 魏小敏韩永生范西真 . NEWS评分在急诊抢救室病人分流及结局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2): 1593-159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2.006
    [8] 安小峰袁兆春牛军强浩刘佳崔惠康 . 血浆置换在抢救15例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200-201.
    [9] 张娴 . 呼吸衰竭病人进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与预后的相关性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1074-10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26
    [10] 贾海娟汤道雄黄可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及危险病人评分对急诊科抢救室病人预后的评估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9): 1156-115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9.011
    [11] 陈建华 . 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提高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267-26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2.046
    [12] 高冰谢珺 . 基于King互动达标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6): 816-8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6.034
    [13] 王亚梅梁东陈小玉张晓燕 .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684-68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44
    [14] 周雪妃孙雪芹袁娟 . 基于结构方程和Bootstrap法检验人际间情绪调节在尽责性和团队情绪智力间的中介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 91-9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1.025
    [15] 张春燕 . 标准化护理管理对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9): 1245-124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9.036
    [16] 银萍章静刘莹 . 闭环管理模式在妇科护理安全质量持续改进管理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9): 1285-128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9.035
    [17] 刘敏 . 前瞻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9): 1304-1307.
    [18] 孟霞王春艳欧勤芳陆海林 . 前瞻性护理干预对ICU清醒病人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1): 1563-15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1.034
    [19] 邬役心沈玉兰 . 三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络管理模式在床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406-40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3.042
    [20] 桂程丽程彩涛 . 时间护理模式对老年肺癌术后病人呼吸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1): 1560-15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1.039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89
  • HTML全文浏览量:  2013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3-13
  • 录用日期:  2018-06-11
  • 刊出日期:  2020-05-15

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对提高急诊抢救时效性及抢救质量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杨静(1984-), 女, 主管护师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 急诊科, 518109

摘要:  目的 探讨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对急诊病人抢救时效性和抢救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诊科病人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采用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进行抢救与护理,对照组病人由未经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抢救与护理。观察2组病人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与抢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病人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和抢救总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抢救时效性和抢救质量。

  • 急诊科是医院急救各种危重症病人集中的重要场所,而急诊病人大多具有病情发展快以及病情危重等特点[1]。对送入急诊室的危重病人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治,在更短的时间内抢救病人,可提高抢救成功率[2]。但急诊抢救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繁多,如果分工不明确,相互之间配合不密切,抢救时会出现慌乱情况,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为了使急诊抢救更加高效有序,我院急诊科采用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探讨其对提高急诊抢救时效性及抢救质量的效果。现作报道。

    • 选取2016年6-12月我科收治的急诊病人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9~78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0~79。2组病人性别和年龄均具有可比性。

    • 将急诊科护理人员分为A组和B组,A组护理人员进行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培训,B组不进行培训,进行常规护理。A组护理人员再分为3个护理团队,每个团队5名护士,包括1名组长,1名副组长,2名低年资护士,1名轮转护士。组长必须是工作10年以上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能为危重病人熟练进行气管插管以及心脏按压[3];副组长必须是在急诊工作5年以上并多次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低年资护士应在急诊工作3~5年,掌握基本的穿刺与换药技能;轮转护士的护理经验可少于3年。3个团队轮流值班。

    • 由每个团队的组长将护理工作目标和要求向团队成员表达清楚,并通过多种方式与成员沟通,加深理解,鼓励成员大胆提出好的工作方法和建议,让团队成员一起参与讨论,并一起制定科室护理的目标,使所有护士都能积极地参与团队护理模式,提高抢救效果。

    • 对A组3个团队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能的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考核,B组不参与培训。A组所有人员考核合格后,依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4]中的相关标准制定固定职责、固定站位以及固定流程,把抢救过程分为固定的模块,使每个护理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负责做好自己的具体抢救工作。培训的原则是“有领导、有分工、有协作”[5],急诊科主任与护士长制定抢救流程,利用每个周六与周日进行10周的培训,前6周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模拟培训,如呼吸衰竭、急性中毒、急性心肌梗死[6]等,第7周进行抢救演练[7],由其他科室护理人员扮演病人,护理团队按照抢救流程进行抢救。第10周由急诊科主任与护士长考核3个护理团队的培训结果,参照我国《急诊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8],随机选择一个情景病历,由组长带领团队的成员进行模拟抢救。

    • 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团队的5名护士和1名医生互相配合进行抢救。组长的主要职责是指挥成员做好所负责的工作;副组长应站在病人的头部,密切注意呼吸是否顺畅,一旦出现呼吸道阻塞要立即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轮转护士1名位于病人的右侧,为病人做好心电监测,准备好吸痰机和除颤机[9],在需要时可以立即使用;低年资护士1名位于病人左侧,在最短时间内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并及时根据病情的变化注射药物;另一名低年资护士位于病人床尾,负责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并做好记录;医生位于病人的右侧,负责整个抢救工作的指挥工作,根据病人的病情下医嘱并参与抢救。

    • 适当的激励制度可以营造良性互动的团队精神[10]。对工作表现积极、优秀的护士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护理工作中责任心强且专业技能、知识提升快的护士可以提升为组长,建立护士长领导下的组长负责制模式[11]。每个月护理团队可以评选出一名工作最积极、能力提升快的护理能手,将照片贴在工作考核栏的第一个位置,下面是其他的护理人员的照片,并作为年终评选优秀护士的考核依据,来激发护士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12]

    • 比较2组病人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和抢救总时间,并比较2组病人抢救成功率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采用t(或t′)检验和χ2检验。

    • 观察组病人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及抢救总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见表 1)。

      分组 n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用药时间 抢救总时间
      观察组 45 86.1±6.9 95.2±5.7 171.6±14.5
      对照组 45 130.2±8.4 121.3±6.1 304.6±31.4
      t 27.21 20.97 25.80
      P < 0.01 < 0.01 < 0.01
      △示t′值

      表 1  2组病人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和抢救总时间比较(x±s;min)

    • 观察组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分组 n 抢救成功 不良事件发生
      观察组 45 44(97.78) 1(2.22)
      对照组 45 31(68.89) 6(13.33)
      χ2 13.52 2.48
      P < 0.01 >0.05
      △示校正χ2

      表 2  2组病人抢救成功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百分率(%)]

    • 急诊科主要救治一些病情危急且严重的病人,此类病人通常病情复杂、变化快,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快速有效,才可以节省抢救时间,获得最佳的抢救效果[13]。抢救时效性及抢救质量是评价急诊抢救效果的标准[14]。抢救时效性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抢救成功率[15]。在没有采用结构性的分工时,从病人送到急诊室开始,到抢救结束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难以清楚区分工作的重点和顺序,在医生下医嘱后,会出现两名护士同时做一项工作,而重要的抢救却没有护士操作的情况,使抢救现场混乱。

      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首先注重对护士进行结构式分层,由经验丰富的组长领导中、低层次的护士进行抢救,经过定期的培训后,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将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以结构的形式分组分工,根据护士的级别与经验进行分配岗位和职责,每个护士都有自己的位置,是站在病人的右侧还是左侧,都不能随意调换。在此过程中,组长的领导性发挥重要作用,组长要站在床尾做全面指挥,轮转护士与低年资护士位于病人两侧,负责静脉通道的开通与快速用药,这种明确分工减少了抢救过程中的混乱,使抢救具有连贯性,也不会出现遗漏的步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用药时间、抢救总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提示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提高了抢救时效性,为病人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且实施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后,团队定期对成员进行心脏复苏以及气管插管等技能的培训,并模拟急救的场景,使年轻护士能快速积累经验,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减少慌乱,提高应急能力,也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整体协作能力[16]。护理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能及时报告给护理组长,在组长及时整改后,可以避免出现护理差错[17]。除护士与护士的配合外,另一方面是护士与医生的配合,好的抢救效果是由医生和护士共同配合的结果,在急诊室内,危重病人的病情是可能随时变化的,抢救医生改变医嘱后,护士能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与医生形成一个高效的抢救团队[18-20]。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后,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保证了抢救室的护理安全。

      综上所述,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在这种模式下,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团队协作力增强,提高了抢救时效性及抢救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