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陈娟

引用本文:
Citation:

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作者简介: 陈娟(1983-), 女, 硕士, 主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614

Comparison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between ultrasound-guided popliteal fossa superior and lower lateral approaches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for sciatic nerve block in the elderly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 CLC number: R614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B组行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坐骨神经阻滞指标,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阻滞效果等。结果B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A组(P < 0.01),穿刺次数明显少于A组(P < 0.01),穿刺深度明显小于A组(P < 0.01),穿刺成功率、阻滞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8 h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Ⅲ级及以上,明显优于A组(P < 0.01)。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操作穿刺时间较短,进针深度更浅,穿刺及阻滞成功率较高,病人满意度高,股后肌群肌力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表 1  2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n)

    分组 n 年龄/岁 BMI/(kg/m2) ASA分级
    Ⅱ级 Ⅲ级
    A组 60 27 33 67.32±3.32 21.13±2.13 28 32
    B组 60 25 35 67.95±3.45 21.45±2.21 26 34
    x2 0.14 1.02* 0.81* 0.13
    P >0.05 >0.05 >0.05 >0.05
      *示t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病人坐骨神经阻滞指标比较(ni=60;x±s)

    分组 操作完成
    时间/min
    穿刺
    次数/次
    穿刺
    深度/cm
    穿刺成功 阻滞成功 持续
    时间/h
    病人满意度
    评分/分
    A组 8.35±1.25 2.75±1.35 7.98±1.32 42 52 27.75±2.21 2.98±1.23
    B组 4..23±1.02 1.51±1.13 5.12±1.11 58 60 27.59±3.22 3.97±1.02
    t 19.78 5.44 12.93 15.36* 8.57* 0.32 4.80
    P <0.01 <0.01 <0.01 <0.01 <0.01 >0.05 <0.01
      *示χ2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病人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阻滞效果比较(ni=60;x±s)

    分组 起效时间/min 持续时间/h 阻滞效果/分
    感觉 运动 感觉 运动 感觉 运动
    A组 14.34±2.21 20.34±4.45 27.31±2.23 22.15±3.21 1.63±0.35 1.69±0.15
    B组 14.06±1.35 19.97±4.31 26.98±3.02 23.01±2.98 2.01±0.21 2.35±0.23
    t 0.84 0.46 0.68 1.52 7.21 18.62
    P > 0.05 > 0.05 > 0.05 > 0.05 <0.01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组病人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及股后肌群肌力比较(x±s)

    分组 n VAS评分/分 股后肌群肌力/n
    ≥Ⅲ级 <Ⅲ级
    A组 60 1.46±0.43 5 55
    B组 60 1.39±0.32 60 0
    t 1.01 101.54*
    P > 0.05 <0.01
      *示χ2
    下载: 导出CSV
  • [1] 王晓东, 魏杰, 郭秀生, 等.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中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2019, 39(15):926.
    [2] 秦爱敏, 马春宇, 张增梅, 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转归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9, 36(1):157.
    [3] 张志伟, 焦强, 张民, 等.髌下脂肪垫在膝骨关节炎及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4):309.
    [4] 徐志宏, 徐嘉诚, 陈东阳,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髓外定位系统的研制及初步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16, 36(15):955.
    [5] 官建中, 周建生, 肖玉周, 等.腓骨近端截骨与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疗效的自身对照研究[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2):129.
    [6] 蔡迎春, 谢锦伟, 马俊, 等.全身麻醉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恶心呕吐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6, 9(1):35.
    [7] 马冬梅, 梅静, 徐桂萍.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6, 36(8):1019.
    [8] 石钊, 张素品, 王国林, 等.收肌管阻滞联合闭孔神经后支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7, 37(11):1365.
    [9] 陆凤娇, 石翊飒.下肢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 39(1):79.
    [10] 李昌钊, 陈加荣, 李凭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与髌股关节的关系及髌股关节异常的影响因素[J].中华骨科杂志, 2019, 39(23):1470.
    [11] 赵旻暐, 田华, 王宁, 等.膝关节置换术后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的镇痛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5):2813.
    [12] 孔祥朋, 任鹏, 倪明,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三阶段关节腔周围注射鸡尾酒与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6, 5(10):752.
    [13] 孙康, 李林.快速康复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31):4011.
    [14] 常彦海, 靳占奎, 孙正明,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大骨节病的疗效评价[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6, 35(12):926.
    [15] 王龙超, 彭慧明, 林进,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手术方式及预后[J].中华骨科杂志, 2018, 38(3):129.
  • [1] 邴淼叶伟光汪琼汪建胜 . 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351-35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18
    [2] 陈光洪李俊青赵圆圆李腾飞席文凤袁浩 .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止血带反应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 54-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1.015
    [3] 方懿刘松华李琼灿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头面部手术术后疼痛、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0): 1410-14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0.025
    [4] 代文涛席彪刘娣朱德浩王南海 .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4): 482-48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4.016
    [5] 武秀梅李元海 . 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在全麻下高龄病人全膝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1024-102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12
    [6] 白茹陈永侠王莉张静 . 不同时机局麻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引起的疼痛和穿刺次数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6): 826-8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6.029
    [7] 程峰邱兆磊王振杰宋琦陈硬姜海王强杜杰夏雅琴郭捷都小英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9): 1166-1168, 117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9.006
    [8] 王韦玮 . 左旋布比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607-160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22
    [9] 顾恒王昌兵袁宇峰李博叶大文 . 超声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12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6): 724-726.
    [10] 王攀 . 影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及深层感染翻修风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1): 1563-15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1.020
    [11] 李进悦 . 单髁关节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161-11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06
    [12] 刘嘉刘芳姚洁李晓伟王若楠 . 疼痛灾难化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在院期间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的中介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2): 1746-175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2.029
    [13] 朱先存朱文静欧广超左鲁生 . 超声引导下注射消痔灵治疗脾脏囊肿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072-1073.
    [14] 丁春玲张爱华王艳玲马多朵洪柳束燕朱正芳 . 改良超声引导技术在CT增强检查困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2): 1729-17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2.035
    [15] 刘春梅 .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404-40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39
    [16] 张秀芳胡健马金秋刘景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安全性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9): 1237-124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9.026
    [17] 吴昊王渭君宁仁德王双利 . 中文版牛津膝关节功能评估量表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3): 371-37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3.023
    [18] 汪文生 . 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54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54-955.
    [19] 李奔张华杨庆峰朱铁军杨涛杨辉刘坤 .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32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8): 1093-1094.
    [20] 黄柱华蒲春华周争光谢广龙周海荣陈娟 . 超声引导下自动穿刺活检在脾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6): 576-578.
  • 加载中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28
  • HTML全文浏览量:  2233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1-31
  • 录用日期:  2020-05-03
  • 刊出日期:  2020-09-15

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作者简介: 陈娟(1983-), 女, 硕士, 主治医师
  • 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 24710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B组行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坐骨神经阻滞指标,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阻滞效果等。结果B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A组(P < 0.01),穿刺次数明显少于A组(P < 0.01),穿刺深度明显小于A组(P < 0.01),穿刺成功率、阻滞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8 h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Ⅲ级及以上,明显优于A组(P < 0.01)。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操作穿刺时间较短,进针深度更浅,穿刺及阻滞成功率较高,病人满意度高,股后肌群肌力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English Abstract

  • 坐骨神经阻滞为局部麻醉方式之一,传统的神经阻滞麻醉的实施主要是依据解剖定位及麻醉医师的个人经验进行操作,可能导致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1]。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为麻醉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不同的坐骨神经阻滞入路方式作用效果也有所区别,外侧入路成为近年来常选的操作方式。研究[3]显示,与后入路或前入路相比,外侧入路技术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阻滞麻醉成功率较高且操作更为方便等优点。本研究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穿刺点的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现作报道。

    •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B组行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具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3)要求行气管插管全麻;(4)术后行股神经和坐骨神经单次阻滞镇痛。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神经类疾病,认知沟通障碍者;(2)合并肝心脑肾等器官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全者;(3)合并骨结核、骨肿瘤者;(4)存在麻醉药物过敏史者。2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AS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病人均知情同意。

      分组 n 年龄/岁 BMI/(kg/m2) ASA分级
      Ⅱ级 Ⅲ级
      A组 60 27 33 67.32±3.32 21.13±2.13 28 32
      B组 60 25 35 67.95±3.45 21.45±2.21 26 34
      x2 0.14 1.02* 0.81* 0.13
      P >0.05 >0.05 >0.05 >0.05
        *示t值。

      表 1  2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n)

    • 所有病人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心率、血氧、呼吸以及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并开放外周静脉通道。输注复方乳酸钠(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65)5~6 mL·kg-1·h-1,麻醉诱导:顺式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9)0.15 mg/kg、丙泊酚(Fresenius Kabi AB,国药准字J20080023)2 mg/k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2)0.4 μg/kg。术中持续吸入3%七氟醚(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72),静脉推注顺式阿曲库铵5 mg/h及舒芬太尼0.015 μg·kg-1·h-1维持麻醉。术毕完成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病人清醒后,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器引导下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2组病人均取腹股沟韧带水平作为穿刺点,平面内穿刺技术,选择线阵高频探头复合神经刺激仪准确定位股神经,穿刺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H20100103)15 mL。A组病人保持仰卧位,在转子下约2 cm使用标记笔进行标记,以低频率凸阵探头(2~5 MHz)扫查坐骨神经,联合神经刺激针引导下行平面外穿刺,起始电刺激电流为1.5 mA。若电流刺激导致坐骨神经发腓肠肌出现收缩,足趾跖屈时,将刺激电流降低至0.5 mA;若仍然出现收缩,回抽无血推注0.25%罗哌卡因15 mL。B组病人保持仰卧位,在腘窝上股骨干中下段使用标志笔做标记,其余操作同A组病人。

    • (1) 记录2组病人坐骨神经阻滞指标,包括操作完成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深度及维持时间等。(2)感觉阻滞效果采用3级评分法:2分为神经分布的区域感觉缺失;1分为神经分布的区域感觉减退;0分为神经分布的区域感觉正常。(3)运动阻滞效果采用3级评分法:2分为无法运动;1分为运动减退;0分为无法运动。(4)穿刺成功指穿刺进皮肤开始15 min内诱导相应肌肉出现运动反应,若双重引导下从穿刺针进入皮肤尝试穿刺次数≥3次或开始到最终诱导相应肌肉运动反应时间大于15 min,则定义为穿刺失败。(5)阻滞成功指运动及感觉组织评分为2分,5 min进行一次评估,若在45 min的评估期结束时,在任何神经分布中,评分<2分则定义为阻滞失败。(6)病人满意度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4分表示非常满意,3分表示满意,2分表示一般,1分表示不满意,分数越高表明病人满意度越高。(7)病人术后8 h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病人进行疼痛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病人疼痛感越强。

    •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 B组病人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A组(P < 0.01),穿刺次数明显少于A组(P < 0.01),穿刺深度明显小于A组(P < 0.01),穿刺成功率、阻滞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见表 2)。

      分组 操作完成
      时间/min
      穿刺
      次数/次
      穿刺
      深度/cm
      穿刺成功 阻滞成功 持续
      时间/h
      病人满意度
      评分/分
      A组 8.35±1.25 2.75±1.35 7.98±1.32 42 52 27.75±2.21 2.98±1.23
      B组 4..23±1.02 1.51±1.13 5.12±1.11 58 60 27.59±3.22 3.97±1.02
      t 19.78 5.44 12.93 15.36* 8.57* 0.32 4.80
      P <0.01 <0.01 <0.01 <0.01 <0.01 >0.05 <0.01
        *示χ2

      表 2  2组病人坐骨神经阻滞指标比较(ni=60;x±s)

    • 2组病人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见表 3)。

      分组 起效时间/min 持续时间/h 阻滞效果/分
      感觉 运动 感觉 运动 感觉 运动
      A组 14.34±2.21 20.34±4.45 27.31±2.23 22.15±3.21 1.63±0.35 1.69±0.15
      B组 14.06±1.35 19.97±4.31 26.98±3.02 23.01±2.98 2.01±0.21 2.35±0.23
      t 0.84 0.46 0.68 1.52 7.21 18.62
      P > 0.05 > 0.05 > 0.05 > 0.05 <0.01 <0.01

      表 3  2组病人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阻滞效果比较(ni=60;x±s)

    • 2组病人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病人术后8 h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Ⅲ级及以上,明显优于A组(P < 0.01)(见表 4)。

      分组 n VAS评分/分 股后肌群肌力/n
      ≥Ⅲ级 <Ⅲ级
      A组 60 1.46±0.43 5 55
      B组 60 1.39±0.32 60 0
      t 1.01 101.54*
      P > 0.05 <0.01
        *示χ2

      表 4  2组病人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及股后肌群肌力比较(x±s)

    • 在临床上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麻醉已经广泛应用于下肢外科手术中,对于老年病人、严重创伤休克等病人,联合股神经组织可有效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4-5]。坐骨神经阻滞穿刺入路方法通常使用后外侧入路,但后入路需要改变病人体位,在俯卧或侧卧下进行,给骨盆或下肢外伤病人带来较大的损伤[6-7]。当病人出现较严重的病情或不允许病人进行翻动等情况时,后外侧入路方式会给病人带来较大的风险[8]。外侧入路技术在体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医生可在病人行仰卧体位下进行具体操作[9]。有研究[10-11]表明,后入路法坐骨神经阻滞在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及病人的满意度方面均差于外侧入路。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坐骨神经在股外侧肌、大收肌和股后群肌之间的肌肉间隙内,从股外侧进针能更好地接近坐骨神经、膝部以及手术复合隐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阻滞及镇痛效果[12]

      本研究中,为了保证全膝关节术后镇痛效果,均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诱发足趾跖屈进行定位,结果显示,B组病人阻滞成功率及穿刺成功率均高于A组,阻滞效果评分高于A组,穿刺深度浅于A组病人,完成穿刺时间短于A组,提示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较股骨大转子平面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效果更好,这可能是由于转子下股骨上段中坐骨神经位置相对较深,其主要位于股骨的后内侧,并与股骨相靠近,在超声图像上辨别坐骨神经较难,所以在行穿刺时容易受到股骨的影响而导致多次穿刺等;腘窝上坐骨神经所处位置较浅,股骨对其影响较小,超声成像较为清晰,所以病人穿刺深度较浅,直接对穿刺时间产生影响[13]。研究[14-15]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中,胫神经靶向阻滞比腓神经组织效果更好,这与膝关节腘窝处及关节囊主要为胫神经进行分支支配具有一定的关系。

      坐骨神经从股骨大转子平面下至腘窝上分化为支配股二头肌、半膜肌以及半腱肌的肌支,屈膝关节就是通过这些肌后肌群所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病人术后8 h的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Ⅲ级及以上,A组病人有5例达到Ⅲ级及以上,其余低于Ⅲ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方式的坐骨神经阻滞会对病人的屈膝肌力产生影响,可能延迟病人早期下床运动时间,对术后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综上,超声引导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操作穿刺时间较短,进针深度更浅,穿刺及阻滞的成功率较高,病人满意度较高,股后肌群肌力较好,是一种更为值得在临床上推崇使用的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穿刺技术。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