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是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其社区做出贡献[1]。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2-7]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孟莉[8]研究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护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人际困扰、就业压力等,由于其以后将面临复杂的护患关系及社会偏见,更易导致负性情绪的滋生[9-14]。因此,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关系到护生的自身成长及在以后工作中的发展。本研究对在校本科护生进行6周的积极心理干预,探讨促进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
样本量估计:参考公式,其中为对照组均数,为干预组的均数,为合并标准差。参考统计标准,本研究按双侧取0.05, 取0.08,参考文献[15]得,依据公式,查表n=32人。考虑到存在研究对象流失情况,将样本数扩大10%,最后确定2组人数n1=n2=35人。
选取在蚌埠医学院就读的在校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通过招募报名的志愿者;(2)近期未参加过其它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者;(3)理解能力正常,无精神障碍。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研究者;(2)因各种原因失访者。经过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护生66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干预组(n=32)和对照组(n=34)。其中,干预组年龄18~23岁;男生5名,女生27名;大一14名,大二11名,大三7名;城市6名,城镇3名,乡村23名。对照组年龄17~23岁;男生3名,女生31名;大一19名,大二9名,大三6名;城市7名,城镇9名,乡村18名,2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具有可比性。
-
(1) 抑郁自评量表(SDS):共20个项目,采用1~4级评分,反向计分包括10个条目。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77。(2)焦虑自评量表(SAS):共有2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其中有5个条目为反向评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大于69分则为重度焦虑。SAS有较高的信效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75。(3)生活满意度量表:共5个条目,采用1~7级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76。(4)幸福感指数量表:包含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主要用于测查人们当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其中前者包含8个项目,而后者仅1项,两部分均采用1~7分评分制,得分范围2.1~14.7分,表示由最幸福到最不幸福,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9[16]。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9。
-
包括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课程、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干预组与对照组均参加常规心理活动。
-
干预组采取团体积极心理疗法,对照组仅参加常规心理活动。将干预组分为2组,每组16例。干预时间为2016年9月初至2016年10月下旬。共6次,每周1次,每次90 min,定于不影响护生学习的下午放学后,活动地点定于护理系活动室。
-
本次干预活动命名为:心灵幸福之旅;干预小组命名为“心动力”成长小组。团队指导老师1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长期从事护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协助者1名,具备一定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干预实践知识。本次干预方案的设计主要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下,参考“6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方案[15]及阳志平主编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第2版)》,在导师指导及咨询相关心理学专家后,进行不断修改完善,确定最后干预方案(见表 1)。
活动 主题 内容 家庭作业 第一周 发现你的优势 (1)滚雪球:自我介绍(2)发现你的优势(3)优势轰炸(4)优势取舍 填写VIA-IS优势问卷 第二周 积极情绪 (1)微笑握手(2)情绪接龙(3)OH卡牌(4)管理情绪分享 每晚临睡前记录“三件好事” 第三周 人际关系 (1)Copy不走样(2)人际交往原则(3)视频:宿舍你我他 人际关系中成功的交往 第四周 积极应对 (1)梅花朵朵开(2)认识压力(3)管理压力有妙招 填写ABC表格 第五周 感恩 (1)成长四部曲(2)取舍之间(3)感恩清单(分享瞬间) 感恩日记 第六周 探索生命的意义 (1)松鼠与大树(2)墓志铭(3)分享时刻(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填写人生规划 表 1 干预方案
-
每次活动分为3个部分:(1)对上一次的活动进行回顾与总结,分享在上一周的时间里表现与收获;(2)对本周的主题进行介绍,并对本周课后练习进行说明与讲解;(3)对下一周的内容进行展望。
-
设定2名调查员,由2名护理心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担任,负责研究过程中的问卷收集,分别在基线、6周干预结束后、干预后第1个月、干预后第3个月对研究对象统一发放问卷,评估干预效果。
-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q检验。
-
结果显示,2组护生在T0时间点生活满意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时间点干预组生活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各时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T1、T2、T3得分均高于T0(P < 0.05~P < 0.01),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分组 n T0 T1 T2 T3 F P MS组内 干预组 32 4.06±0.91 4.62±0.98# 4.74±0.85## 5.03±0.85## 6.54 < 0.01 0.808 对照组 34 4.03±1.21 3.99±0.95 4.16±1.15 4.52±1.02 1.67 >0.05 1.182 t — 0.11 2.65 2.32 2.15 —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 — 与T0比较#P < 0.05,##P < 0.01 表 2 2组护生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x±s)
-
结果显示,2组护生在T0时间点幸福感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干预组幸福感指数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干预组各时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T1、T2、T3得分均低于T0(P < 0.05~P < 0.01),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分组 n T0 T1 T2 T3 F P MS组内 干预组 32 7.06±1.76 6.16±1.97# 5.89±1.46# 5.62±1.74## 4.12 < 0.01 3.034 对照组 34 7.39±2.66 7.50±2.10 7.04±2.32 6.86±2.13 0.57 >0.05 5.351 t — 0.60* 2.67 2.42* 2.58 — — — P — >0.05 < 0.01 < 0.05 < 0.05 — — — 与T0比较#P < 0.05,##P < 0.01 表 3 2组护生幸福感指数得分比较(x±s)
-
结果显示,2组护生在T0时间点抑郁、焦虑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干预组抑郁、焦虑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干预组各时点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T1、T2、T3得分均明显低于T0(P < 0.01),而对照组抑郁及2组焦虑各时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分组 n T0 T1 T2 T3 F P MS组内 抑郁得分 干预组 32 47.11±7.51 41.95±7.12## 41.29±5.54## 40.70±5.43## 6.63 < 0.01 41.818 对照组 34 46.36±8.64 48.35±9.10 47.24±10.65 45.11±8.66 0.74 >0.05 86.204 t — 0.38 3.17 2.88* 2.49* — — — P — >0.05 < 0.01 < 0.01 < 0.05 — — — 焦虑得分 干预组 32 40.98±7.97 38.55±8.08 36.91±6.55 36.84±7.51 2.11 >0.05 57.028 对照组 34 40.55±7.20 43.27±9.94 41.07±9.97 41.58±9.59 0.55 >0.05 85.503 t — 0.23 2.11 2.01 2.23 —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 — 与T0比较##P < 0.01 表 4 2组护生抑郁、焦虑得分比较(x±s)
-
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护生的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6, 17]。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发掘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自我认知)。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三因素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主要通过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才能与优势,并指导帮助他们如何运用这些优势,这有利于幸福感的产生[18]。本次干预中帮助护生发现及识别自身优势,并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可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可显著提高其对幸福感的体验。(2)积极情绪。积极的情感,即快乐的生活,是“幸福”三因素理论中的又一重要部分,感恩日记、“三件好事”等练习,通过对今天积极事件和积极情绪进行回顾可以增加积极的记忆,培养积极情绪[5, 15],以往的研究[19]显示,积极情绪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3)积极人际。在积极心理学之中,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人们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通过本次活动,使护生明白认真待人、真诚接纳他人的重要,学会爱别人,更要懂得爱自己,回馈别人的快乐同样可以增加自己的快乐,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4)积极应对。研究[20-21]显示,归因方式、应对方式都会对护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中心前提是关注个体优势或抗逆力,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来对抗心理困扰。此次活动帮助护生学会正确归因以及积极应对,增强其抗逆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增加幸福感。(5)感恩。积极心理学实验证明,记录感恩日记能够有效地提高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案中的感恩日记的练习,可以促使护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护生通过记录感恩日记,更懂得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更容易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6)探索生命的意义。有意义的生活才会让人有持久的幸福感。本次活动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护生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回顾,看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同时对未来进行规划,明确以及坚持自己的道路,体会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的含义。
根据本次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干预对缓解本科护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有一定的维持作用,与以往的研究[22-23]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与积极心理疗法的作用机制有关。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干预的目标是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而不是消除它。积极情绪作为“幸福”三因素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们幸福感、减缓消极情绪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情绪可以抵消或缓冲负性情绪对生理、注意力、创造力的影响[24]。
虽然人类更倾向于关注生活中的消极方面,但干预方案中的一些练习旨在使护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期望远离消极和灾难化而朝着积极和充满希望的方向。例如“三件好事”练习,护生每晚回忆并记录今天发生的积极的或是完成的事件,而不是今天遇到的麻烦或是问题,或是未完成的作业及任务。记录这些愉快的正能量的事件,并回味这种愉悦的感受,不断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置换那些消极情感体验,有助于积极情感的培养,减轻或缓解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同样,感恩日记的练习,使护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瞬间或是永恒的美好,去关注和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的苛责别人,这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回忆过去的幸福,构建今天的快乐,减少消极情绪,使护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采用积极心理疗法有助于提升护生的生活满意度,增加幸福感,同时能够减缓或是抵消抑郁、焦虑情绪,有利于护生的心理健康。
本次研究在参考“6周集体积极心理疗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定了干预方案,研究对象为在校本科护生,随访时间至干预结束后第3个月。因此,后续的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观察长期效果。
积极心理干预对促进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Study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
摘要: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在校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方法在蚌埠医学院一至三年级的本科护生中进行招募,经过筛选,选取在校护生66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n=32)和对照组(n=34)。干预组进行6周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只参加常规心理活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在基线、6周干预结束后、干预后第1个月、干预后第3个月对2组进行调查。 结果2组护生在T0时间点生活满意度得分、幸福感指数、抑郁得分、焦虑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时间点,干预组生活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幸福感指数得分、抑郁、焦虑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干预组各时点生活满意度得分、幸福感指数、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T1、T2、T3得分均高于T0(P < 0.05~P < 0.01)。 结论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减缓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有利于护生心理健康。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MethodsSixty-six nursing students from grade one to grade three in Bengbu Medical College were screen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n=32) and control group(n=34).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6 week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The nursing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DS, SAS,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and index of well-being at baseline, after 6 weeks, 1 month and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differences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score, happiness index,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at T0 time-point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t T1, T2 and T3 time-points, the scores of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 0.05).The scores of the index of well-being,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 0.05 to P < 0.01).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ores of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dex of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 in intervention group among all time-poin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1), and the scores of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dex of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 in intervention group at T1, T2 and T3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T0(P < 0.05 to P < 0.01). Conclusions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life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relieve depression, anxiety and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nursing students. -
表 1 干预方案
活动 主题 内容 家庭作业 第一周 发现你的优势 (1)滚雪球:自我介绍(2)发现你的优势(3)优势轰炸(4)优势取舍 填写VIA-IS优势问卷 第二周 积极情绪 (1)微笑握手(2)情绪接龙(3)OH卡牌(4)管理情绪分享 每晚临睡前记录“三件好事” 第三周 人际关系 (1)Copy不走样(2)人际交往原则(3)视频:宿舍你我他 人际关系中成功的交往 第四周 积极应对 (1)梅花朵朵开(2)认识压力(3)管理压力有妙招 填写ABC表格 第五周 感恩 (1)成长四部曲(2)取舍之间(3)感恩清单(分享瞬间) 感恩日记 第六周 探索生命的意义 (1)松鼠与大树(2)墓志铭(3)分享时刻(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填写人生规划 表 2 2组护生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x±s)
分组 n T0 T1 T2 T3 F P MS组内 干预组 32 4.06±0.91 4.62±0.98# 4.74±0.85## 5.03±0.85## 6.54 < 0.01 0.808 对照组 34 4.03±1.21 3.99±0.95 4.16±1.15 4.52±1.02 1.67 >0.05 1.182 t — 0.11 2.65 2.32 2.15 —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 — 与T0比较#P < 0.05,##P < 0.01 表 3 2组护生幸福感指数得分比较(x±s)
分组 n T0 T1 T2 T3 F P MS组内 干预组 32 7.06±1.76 6.16±1.97# 5.89±1.46# 5.62±1.74## 4.12 < 0.01 3.034 对照组 34 7.39±2.66 7.50±2.10 7.04±2.32 6.86±2.13 0.57 >0.05 5.351 t — 0.60* 2.67 2.42* 2.58 — — — P — >0.05 < 0.01 < 0.05 < 0.05 — — — 与T0比较#P < 0.05,##P < 0.01 表 4 2组护生抑郁、焦虑得分比较(x±s)
分组 n T0 T1 T2 T3 F P MS组内 抑郁得分 干预组 32 47.11±7.51 41.95±7.12## 41.29±5.54## 40.70±5.43## 6.63 < 0.01 41.818 对照组 34 46.36±8.64 48.35±9.10 47.24±10.65 45.11±8.66 0.74 >0.05 86.204 t — 0.38 3.17 2.88* 2.49* — — — P — >0.05 < 0.01 < 0.01 < 0.05 — — — 焦虑得分 干预组 32 40.98±7.97 38.55±8.08 36.91±6.55 36.84±7.51 2.11 >0.05 57.028 对照组 34 40.55±7.20 43.27±9.94 41.07±9.97 41.58±9.59 0.55 >0.05 85.503 t — 0.23 2.11 2.01 2.23 —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 — 与T0比较##P < 0.01 -
[1]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R/OL](2001-10-10)[2012-10-08].retrived from http://www.who.int/whr/2001/en/. [2] WALSH S, CASSIDY M, PRIEBE S.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in mental health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J Clin Psychol, 2017, 73(6):638. doi: 10.1002/jclp.22368 [3] GASELLAS-GRAU A, FONT A, VIVES J.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in breast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J].Psycho Oncology, 2014, 23(1):9. doi: 10.1002/pon.3353 [4] DOWLATABADI MM, AHMADI SM, SORBI MH, 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positive psychotherapy on depression and happines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lectron Physician, 2016, 8(3):2175. doi: 10.19082/2175 [5] ASGHARPOOR N, ASGHARNEJAD FARID A, ARSHADI H,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nd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th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Iran J Psychiatry Behav Sci, 2012, 6(2):33. [6] 高雯.积极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 2015. [7] 雷震, 江虹, 尹世平, 等.积极心理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 2014, 52(2):93. [8] 孟莉.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研究影响[D].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9] BARTLETT ML, TAYLOR H, NELSON JD.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ss between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non-nursing students[J].J Nurs Educ, 2016, 2(55):87. [10] CHATTERJEE S, SAHA I, MUKHOPADHYAY S, et al.Depression among nursing students in an Indian government college[J].Br J Nurs, 2014, 23(6):316. doi: 10.12968/bjon.2014.23.6.316 [11] HAPPELL B, PLATANIA-PHUNG C, HARRIS S, et al.It's the anxiety:facilitators and inhibitors to nursing students' career interest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J].Issues Ment Health Nurs, 2014, 35(1):50. doi: 10.3109/01612840.2013.837123 [12] CHEUNG T, WONG SY, YI WONG KY, et al.Depression, Anxiety and symptoms of stress among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a cross-sectional stud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6, 13(8):779. doi: 10.3390/ijerph13080779 [13] CHEN CJ, CHEN YC, SUNG HC, et al.The preval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junior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J 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15, 22(8):590. doi: 10.1111/jpm.12252 [14] 李业平, 刘涛, 蒋雪波.护理本科生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11):1752. [15] SELIGMAN MEP, RASHID T, ACACIA C.PARKS.Positive psychotherapy[J].Am Psychol, 2006, 61(8):774. doi: 10.1037/0003-066X.61.8.774 [16] 姚春生, 何耐灵, 沈琪.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有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6):256. [17] 凌文静.积极心理学习干预对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上海: 复旦大学, 2014. [18] 郭玉芳, 李树雯, 陈偶英, 等.在校女护生抑郁情绪相关自我效能及主观幸福感的8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 29(3):172. doi: 10.3969/j.issn.1000-6729.2015.03.003 [19] 黄文倩, 张蓉, 柳迎新, 等.团体辅导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4):527. [20] 沈静, 张宏妍.本科护生归因方式、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0(9):16. [21] 唐艳超, 郁小红, 林旭星.在校护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3):168. doi: 10.3969/j.issn.1671-315X.2012.03.007 [22] GUO YF, ZHANG X, PLUMMER V, et al.Positive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d self-efficacy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 J Ment Health Nurs, 2017, 26(4):375e. doi: 10.1111/inm.12255 [23] 王健, 刘书梅, 张沛超, 等.积极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 2016(11):44. doi: 10.3969/j.issn.1007-3728.2016.11.008 [24] FREDRICKSON BL, BRANIGAN C.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J].Cogn Emot, 2005, 19(3):313. doi: 10.1080/02699930441000238 -